衆所周知,王昭君乃是古代和親的典範,她先是嫁到匈奴去,跟呼韓邪成爲了夫妻。結果呼韓邪是個短命鬼,王昭君嫁過去後,他只活了三年就撒手人寰了。在這之後,王昭君居然嫁給了呼韓邪的親兒子。這還不算完,呼韓邪的親兒子跟他老爹一樣,都是個短命鬼,沒過幾年也去世了,就這樣王昭君又嫁給了呼韓邪的親孫子,她名義上的孫子。這樣一搞,輩分就全亂套了,雖然王昭君跟呼韓邪的後代沒有血緣關係,但在名義上卻是祖母和孫子的關係、或是母親和兒子的關係,這在漢人看來就是亂倫,而匈奴人卻覺得這很正常。

  這樣的制度正常漢族女人都承受不了,王昭君也是這樣,所以王昭君死的時候才33歲,雖然主要原因還是因爲匈奴再次攻打中原,王昭君得了心病,但這種制度定然也對王昭君脆弱的心靈造成了傷害。此外被匈奴這種制度逼死的公主絕對不在少數,更有甚者因爲這個制度直接怕的都不敢嫁過去。中原王朝的皇帝也不捨得將自己女兒嫁給匈奴,往往在宮女中找個年輕貌美的做替身。那麼今天我們便來聊聊,匈奴人爲什麼會覺得這種制度合理?

  這種制度一般史學家稱其爲收繼婚制(轉房制),早在春秋時期,便存在了該制度,《左傳》裏面就有關於此事的記載。後來封建制產生,收繼婚在中原地區就非常少見了,但在遙遠的北方匈奴部落中,收繼婚卻一直存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匈奴還把收繼婚制給發揚光大了。

  匈奴是草原民族,跟漢民族生活方式以及習性有着許多的不同。古代漢民族是農耕制,其獨特的小農經濟決定了漢民族注重倫理綱常的特點。匈奴則不一樣,他們常年待在草原,過着茹毛飲血的生活,粗狂無比。冒頓單于當年殺了他爹頭曼單于才成爲了匈奴人的老大,這種弒君弒父的行爲在漢人眼中必須是千刀萬剮,然而在匈奴這邊卻沒有引來多少指責。由此也可以看出來,匈奴人對倫理綱常的界線很模糊,誰的拳頭硬,誰就是老大。

  匈奴人沒有長時間統一的王國,也沒有固定的聚集地,經常要跟着獵物或者牛羊四處奔波。所以匈奴人沒什麼文化。再加上古時候很多漢人都視匈奴人爲蠻夷,雙方關係並不融洽,經常打來打去,戰國時期便有李牧大敗匈奴的事情,後來秦始皇也派人攻打過匈奴,漢武帝亦是如此。

  漢匈之間彼此都認定對方爲世仇,因此文化交流很少,中原的先進思想也就很難傳播到匈奴地區。匈奴人不信奉儒家文化,所以也不認爲收繼婚有什麼可恥的地方。同時,匈奴的女子數量並不多,且常年奔波,自然長的沒有漢族女子好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匈奴在面對更好看的漢族女子時,有私慾跟佔有慾是很正常的事。

  此外,古代重男輕女,匈奴地區更是嚴重。在很多匈奴人眼中,女子其實相當於一個人所持有的物品,當爹的死後,兒子繼承父親的遺物在漢族看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只不過漢族沒有匈奴人那麼誇張,他們雖然重男輕女,但不會把女子當成物品來看,所以也就不存在匈奴的收繼婚。

  說白了,匈奴人覺得收繼婚制合理,其最主要原因,還是他們不懂得倫理綱常。其實收繼婚制也不僅僅是在匈奴這邊流傳,在古代的印度、歐洲,一女嫁給父子或是多個兄弟的情況也很常見。隨着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這種對女性來說萬分恐懼的制度才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