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跑中心春季沙龍活動” 期間,“華爲”成爲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簡稱“零跑汽車”)副總裁趙剛提及最多的詞。

  其實,趙剛在談到零跑汽車還有很多“金句”,比如說,“零跑汽車不做解決方案的搬運工,不把整合他人方案包裝成‘自研成果’”“零跑汽車要做汽車界的‘華爲’”......那麼,零跑汽車要成爲汽車界“華爲”的底氣和信心在哪裏呢?

  自主研發 掌握核心技術

  相比其他高喊着“對標特斯拉”口號的造車新勢力,有着濃厚IT背景的零跑汽車則顯得非常低調和務實。當其他造車新勢力熱衷於製造話題和營銷事件的時候,零跑汽車則在埋頭苦幹,專心研發核心技術。如今,零跑汽車已經成爲繼特斯拉之後,第二家擁有智能電動汽車完整自主研發能力的整車生產車企。在電動汽車最核心的三電系統、自動駕駛以及智能網聯方面,零跑汽車都是通過自主研發完成。

  那麼,爲什麼零跑汽車要堅持自主研發呢?《電動大咖》認爲,一方面,零跑汽車通過自主研發從而掌握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也提升旗下產品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雖然自主研發前期費時費力還費錢,但是從長遠來看,零跑汽車可以將產品的成本降到最低。

  在杭州零跑體驗中心,《電動大咖》看到了零跑汽車自主研發的電驅總成。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該電驅總成代號爲“Heracles”(赫拉克勒斯,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它將驅動電機、電機控制器及減速器三合爲一體,並且其中的電機控制器實現了五合一的集成設計。這種高集成度的設計讓它減重30%、體積減少40%,整體質量僅爲91kg。最大功率125kW(170Ps),峯值扭矩250Nm,系統最高效率達到了93.6%。值得一提的是,這套電驅總成的絕大部分零件都是零跑汽車自主研發和生產的,只有DCDC(直流轉換器)和OBC(車載充電機)是採購自欣銳科技。

  在自動駕駛技術方面,相比其他許多車企選擇與Mobileye等供應商合作的路線,零跑汽車依然選擇自主研發。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朱江明此前也曾表示:“我們不需要Mobileye這樣的集成供應商,因爲我們就是做這個起家的。”

  (零跑汽車副總裁 趙剛)

  在去年CES Asia展會期間,零跑汽車及其投資方大華股份聯合發佈了雙方聯手研發的國產AI自動駕駛芯片“凌芯01”。據官方介紹,該芯片具備AI深度學習能力,算力超過目前市面上主流芯片5倍多,同時也是雙方專爲自動駕駛汽車研發打造的。除了AI自動駕駛芯片外,零跑汽車還在自動駕駛所需的攝像頭與傳感器、核心軟件與算法以及整車控制等方面都實現了自主研發。趙剛此前也曾表示:“如果在自動駕駛領域沒有自主研發能力,很難做出令人滿意的智能汽車。”

  此外,即將交付的零跑S01已經具備L2.5 級別的自動駕駛能力,可以實現車輛召喚、自動跟隨、自動泊車等共11項智能駕駛功能,後續可以通過OTA升級到L3級別自動駕駛。在本次活動現場,工作人員爲我們展示了零跑S01的自動泊車和車輛召喚功能,整個過程沒有出現任何差錯,這一點非常值得稱讚。

  今年交付1萬輛 未來兩年推三款新車

  目前,零跑汽車旗下首款量產車型零跑S01已於今年1月初上市,新車綜合補貼後售價區間爲10.99萬元-14.99萬元。當《電動大咖》問及零跑S01會在什麼時候交付時,趙剛表示:“零跑S01將在今年5月份在杭州地區率先交付,我們今年的目標爲10000輛。從目前的訂單量來看,訂購補貼後售價12.99萬元的車型的用戶居多。”值得注意的是,零跑汽車從今年5月份開始交付的是綜合續航里程爲300公里的版本,綜合續航里程爲380公里的版本則要等到今年年底開始交付。

  營銷模式方面,零跑汽車並不會採用傳統的4S店和100%直營模式,而是採用“直營+城市合作伙伴”的全新商業模式。趙剛表示:“傳統4S店經過一段時間的高速發展之後,已經不再適應當下的流通模式;100%直營模式最大的弊端是缺乏渠道的爆發性。”

  那麼,什麼是“直營+城市合作伙伴”模式呢?據趙剛介紹,零跑汽車在大本營杭州自己建立一個直營店,而將其他城市的營銷渠道進行區域獨家授權給合作伙伴。合作伙伴的第一批招募的城市以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爲主,在合作伙伴建店初期,零跑汽車會深度參與店面設計和建設,確保品牌調性和服務體驗的統一。

  此外,在對此城市合作伙伴政策方面和傳統車企對待4S的政策有很大區別。零跑汽車不會讓城市合作伙伴承擔庫存壓力, 他們主要負責該城市內用戶線下體驗,產品交付以及售後維修保養全流程服務。

  產品方面,除了已經上市的零跑S01外,零跑汽車將在2021年前基於自主研發的T平臺(微型車)、S平臺(小型車)、C平臺(緊湊型車)推出三款新車。其中,基於T平臺打造的首款微型電動汽車將會在今年年底上市;基於S平臺打造的第二款新車預計將於2020年上市;同時基於C平臺打造的純電動跨界SUV概念車將在今年的上海車展期間亮相,上市預計要到2021年。

  作者:電動大咖·新能源汽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