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餘杭崇賢街道運河路邊上有一個小農場,這個農場的主人不是當地的農民朋友們而是在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環境健康研究所副所長張志劍,別看這一個小小的農場這裏可是年入百萬的地方,而這個農場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撿垃圾主要是餐餘垃圾的處理!讓這裏成爲了“多金”的地方

張教授

具體張志劍教授是怎麼操作的呢?原來呀,在這個農場中有十三個溫室大棚,張教授會把周圍的餐飲企業以及居民生活的餐餘垃圾低價花錢收來,然後將這些分好類的餐餘垃圾倒進第一個大棚中的一個漏斗形裝置中進行粉碎、攪拌再加入益生菌進行發酵處理,經過一個晚上的發酵,這些“垃圾”就變成了其餘十二個大棚中蟲卵孵化、生長的昆蟲“口糧”了

張教授在浙江大學主要負責科研公關的方向就是“垃圾處理”,所以這裏也是他一個比較理想的研究場所,在其餘的十二個大棚中就是蟲子轉化與分解的區域,張教授這裏的蟲子主要是黑水虻,這些黑水虻幼蟲是處理這些餐餘垃圾的法寶,張教授把一號大棚中處理過的餐餘垃圾放到其餘的十二個大棚中,這些看起來像土的餐餘垃圾就是黑水虻幼蟲最好的食物

處理後的餐餘垃圾

一般來說,黑水虻的幼蟲經過12-15天的進食就會成爲初蛹,然後長大成爲黑水虻之後經過一個星期的交配、生產幼蟲,這些成年的黑水虻就會死去,一隻黑水虻會生產1000個蟲卵,而,一個幼蟲從開始到最後死亡,其體重要增加2000餘倍。黑水虻幼蟲經過十幾天的進食,餐餘垃圾被完全分解成爲有機肥(幼蟲排泄物、幼蟲屍體等也在其中)

農場中土雞靠吃蟲子,樹木施有機肥

工人們利用篩子將這些有機肥和幼蟲分開,之後這些幼蟲以及有機肥就成爲了張教授農場主要的收入來源,現在市面上一噸黑水虻幼蟲幹可以賣到1萬元,而有機肥也能賣到500元每噸,2018年,昆蟲農場幫助崇賢街道消化了3000多噸餐廚垃圾,靠着這些“垃圾”,張教授將農場變爲年入百萬的豪華農場!對此,網友也說:“多讀書果然能賺大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