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理財實際上的現金流問題十分簡單,但是由於教材的不同,導致了很多奇怪現象的發生。這裡梳理一下基本的現金流思路,幫大家理清公司理財的現金流計算問題。

如果是當前431考研的話,大多數學校的公司理財輔導書應該都是羅斯版本。但是這個版本由於寫的不太好(後面習題也很奇怪,答案也很糟糕,翻譯更加糟糕),導致各類混淆事件頻發。所以在我輔導的幾個學生裡面,我都是直接建議按照如下方法計算,從考試的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


1。現金流到底有幾個?

實際在考試中的現金流,都是指「財務現金流」的。所以現金流系統說白了只有一套,用公式表示即為:FCFF=FCFD+FCFE。這也是流向公司的現金流=流向債權人的現金流+流向股東的現金流。但是羅斯這版的教材,對於現金流的詮釋出現了重大歧義,導致我們在後期還有各種表述,包括經營現金流,經營性現金流,經營所得現金流,無槓桿現金流,有槓桿現金流等等等等。這增加了很多學生的複習成本。這裡我們簡要說明一下其中的問題所在。

將上面的公式拆開,我們有三個計算公式

FCFF=OCF-CAPex- Delta NWC

FCFD=利息償付-長期債務的變化

FCFE=股利償付+股權的變化

這裡主要有歧義的部分在於經營現金流OCF(operating cash flow),或者說經營性現金流這裡。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這裡存在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羅斯,這涉及到如何看待稅盾的問題。

羅斯在教材裡面寫的公式是:

OCF=EBIT-T+dep。那麼根據這個公式,我們應該能得出:

OCF(羅斯)=EBIT-T+dep=(EBIT-I)(1-t)+I+dep=EBIT(1-t)+I*t+dep。即羅斯認為,利息產生的稅盾效應應該歸於公司經營產生的現金流,它與公司的經營相關,所以OCF(羅斯)將稅盾歸於OCF。

但是!在其他教材中,包括CFA教材,博迪投資學教材,以及CPA考試的教材中,OCF是不包含稅盾的,即:

OCF(通用)=EBIT(1-t)+dep。

這裡就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現象了,而這個公式也是最廣泛應用的一個公式,包括CFA,CPA裡面,也包括考研本身,使用的都是不包含稅盾的公式。該公式認為,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是公司所取得的實際收入,而利息產生的稅盾是一種實際未發生的現金流入(它只是減少了實際稅務的支出),它與債權人的借貸相關,所以不應計入流入公司的現金流,它實際未發生這麼多,所以應該計入到了流向債權人的現金流中,即:

FCFD(通用)=I(1-t)+長期債務的變化

而羅斯在計算FCFD的時候,則將利息直接給了債權人,認為 I 的利息償付是債權人所得的實際現金流,即

FCFD(羅斯)=I +長期債務的變化。

而這也導致在最後,羅斯和通用版本的FCFE還是對上號了,即:

FCFE(通用)=FCFF(通用)-FCFD(通用)

=OCF(通用)-CAPex-DeltaNWC-I(1-t)+長期債務的變化

=EBIT(1-t)+dep-CAPex-DeltaNWC-I(1-t)+長期債務的變化

=(EBIT-I)(1-t)+I +dep-CAPex-DeltaNWC- I +長期債務的變化

=FCFE(羅斯)

這裡就是羅斯和其他版本的現金流計算的分歧部分,這也導致了羅斯在後面計算項目現金流的時候(第六章6.4節)重新不是很開心的計算了OCF的通用演算法——也就是所謂的自上而下法,稅盾法,自下而上法。而如果你用羅斯教材的第二章現金流計算的方式去計算的話,那肯定是完全算不對的。第六章介紹的三種方法計算,才是真正的通用的經營性現金流OCF的計算方法。

至於三種方法,請大家自行看教材。重申一遍,我對這個分歧的建議是:

1。如果題目只是單純的,絕對單純的讓你計算OCF,如果你考的學校以羅斯版本的公司理財作為參考教材,建議使用OCF(羅斯)。

2。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但凡這個題目還要求點別的,哪怕是第一問是單純的求OCF第二問計算NPV,企業價值之類的,甚至選擇題里你利用OCF(羅斯)沒有算出正確答案——請你牢記OCF(通用),FCFF(通用),FCFD(通用)。

3。絕對單純的計算OCF的題目我到現在還沒看過。


2。FCFF裡面到底有沒有折舊?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

如果你看得足夠仔細,你會發現

FCFF=EBIT(1-t)+dep-CAPex-DeltaNWC;

而CAPex,也就是資本性支出,等於(期末-期初)+dep

那就會導致 ,

FCFF=EBIT(1-t)+dep-CAPex-DeltaNWC

=EBIT(1-t)+dep-(期末-期初)-dep-DeltaNWC

=EBIT(1-t)-(期末-期初)-DeltaNWC

這個時候問題來了,因為你一定還見過另外一個公式:

FCFF=EBIT(1-t)+dep-(固定資產的購買-固定資產的出售)-DeltaNWC

這裡,dep赫然出現在FCFF公式中,消不掉。

那麼你會想到,CAPex=(期末-期初)+dep=(固定資產的購買-固定資產的出售)?

答案是肯定的。這裡要注意,(期末-期初)是固定資產賬面發生的變化,而這裡面是一定應記折舊的,或者說,拆分來看,應該是

期末 - 期初= 期末未計提折舊的值 - 折舊 - 期初;

而實際dep是未發生的支出,在現金流公式裡面當然要加回去;

而反觀另一種計算方法,即固定資產的購買 - 固定資產的出售,這裡計算的方法是,實際現金流的購買和出售,導致折舊根本不在這裡面。所以也就不用加回折舊了。

那麼,我想問大家的一個問題是:FCFF裡面到底有沒有折舊?換句話說,公司的會計方法到底能不能改變公司的現金流?

答案是肯定的。FCFF裡面是包含了折舊的,而且折舊的計提方法,的確會導致FCFF的改變;或者更嚴謹的講,折舊的稅盾效應是實實在在的影響公司現金流的現實因素。採用加速折舊的辦法(先多後少),會讓折舊的稅盾效應十分明顯,導致公司減少很多納稅,停留在手中的現金流更多,從而更早的回收現金流。

那喜歡思考的小朋友就會進一步的想到更深刻的一個問題:那麼,我們在公司估值的時候,使用的wacc方法會用到FCFF,而如果會計方法的改變導致折舊的改變,進而改變了FCFF,那麼難道不會影響到公司的估值問題嗎?這難道不是對有效資本市場的一個反駁嗎?即會計方法的變動會導致公司價值的變動?

答案是否定的,雖然FCFF會被現實的折舊影響,但是長期中,折舊會逐漸的劃歸為固定資產支出(即買來的固定資產都會被折舊掉),也就是說,dep會逐步的抵消 CAPex,二者之和等於0,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企業估值的時候,我們使用的所謂「無槓桿現金流UCF」=EBIT(1-t)。實際上它就是FCFF在長期的表現。

好,本篇答疑到此結束,希望能有幫助(阿粽給90後老大爺們揮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