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事學校貿然將其直接勸退,這對於年紀尚小的謝文來說,無疑會留下被歧視而受到傷害的心理陰影。

資料圖 圖文無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嘉木

據新京報報道,近日河南周口新星學校一初中女生謝文(化名)在作文中透露自己有先天性心臟病史,曾在6歲時做過手術。閱卷老師看到後彙報給了學校,該學生被學校勸退。3月22日,周口市川匯區教體局工作人員表示,事件已得到解決,謝文已經回到學校上課。

在謝文的認知裏,她的心臟病史可能是內心的一道坎,在作文裏直抒胸臆,也算是“大膽說出來”:“因爲我從出生就帶有先天性心臟病,在六歲的時候就做了心臟手術,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恢復終於重回學校了。”

遺憾的是,謝文的“自白”並沒有得到涉事老師和學校的格外關心,反而被視爲“隱患”。涉事學校對此解釋,之所以做出要求其退學的決定,是因爲學校是寄宿制,如果學生夜間發病發現不及時,難以向家長交代。

這託辭聽起來情有可原。畢竟,學生在學校發生了生命危險,有些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學校難逃幹係”。

但無論如何,學校作爲教書育人的地方,不能把學生當包袱甩,更不能隨意將學生開除——2014年4月,河南省教育廳印發的《河南省義務教育學生學籍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就明確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得開除學生。

而隨着醫學技術的發展,多數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及時進行手術治療,是能夠恢復正常的。按照謝文母親的說法,孩子六歲時曾做過心臟手術,現在八年過去了和正常人一樣,身體健康,也不影響學習和生活。

退一步講,就算涉事校方因爲現實條件無法對其進行適當的特殊照顧,又怕意外發生,完全可以和謝文家長先行商量解決辦法。涉事學校貿然將其直接勸退,對年紀尚小的謝文來說,難免會因被歧視而留下心理陰影——更何況,她講述病史是鼓足了勇氣,這份勇氣本該被呵護,而不是被挫傷。

教育的本質是“愛人”。可從涉事學校直接勸退有心臟病史學生的做法看,我看不到“愛人”,只看到“甩包袱”。如今,事情雖然以謝文返校而挽回,但該追的責得追,此事留下的教訓也需要更多學校引以爲戒。

嘉木(媒體人)

編輯:肖隆平校對:王心

官宣!組織來了!“新京報評論”公號粉絲羣開張啦~

在這個羣裏——你可以與各位小編親密接觸;深入探討國內外大事小情;不定時收到新京報評論部奉上的紅包、電話卡、打車券、紀念品等小禮物;在線投稿、申請實習等等。

進羣流程:“添加朋友——微信號:xjbplfans——添加到通訊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