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爲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爲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曆史。道教爲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將道教對“道”之信仰人格化體現。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全國現有住觀道士3萬餘人。宮觀是道教徒活動的場所,全國現登記開放的宮觀有2千餘座。

新中國成立後,在法律和政策上保證了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1957年,中國道教協會在全真龍門派祖庭北京白雲觀成立,道教第一次有了

中國道教協會會址——北京白雲觀

統一的全國性組織。“文革”時期,道教遭受極大的破壞。1980年中國道教協會重新恢復工作。道教研究得以延續,全真道“傳戒”法統有所恢復,宮觀得到修建,齋醮、慈善活動開展,道教重獲新生。根據2010年零點公司所做的中國人精神生活調查,大約1.73億人自稱信奉道教,其中大約1200萬人是明確的道教徒;還有大約2億多人信奉祖宗神靈,大約1.41億人信奉道教財神,大約2億人信奉海神;大約1.45億人相信風水堪輿,大約3.62億人相信命理相學。根據2011年南嶽國際道教論壇上的介紹,大陸正規的全真住觀道士有近3萬多人,散居道士約6萬多人,登記備案的道教活動場所3萬多座,其中道教宮觀約9000座,還有數不勝數、難以計數的民間信仰祠廟。道教的創立史載黃帝一邊打仗一邊學仙,道教所用的道歷,就是從黃帝紀年開始的。今(公元二零一四年)是道歷4711年。老子著《道德經》,奠定了道教的理論基礎。

廣泛傳播

道教在明朝時期正式傳入臺灣。日佔時期,道教備受打壓,道觀必須供奉佛像才能保全,很多民衆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場,因此道教備受打壓,道教宮觀屢遭損毀,必須兼供佛像或民間神祇才能得以保全,這種混雜現象延續至今,且導致臺灣出現“佛道一家”的景象。臺灣道教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道士分爲紅頭司公和烏頭司公,注重齋醮科儀。臺灣當局主張民間宗教

太上老君、重陽帝君與全真七子雕像合影

公開化,納入道教範疇以便於管理,根據2012年臺灣內政部公佈的數據,臺灣共有15211座登記在案的廟宇,其中道教宮觀佔78.3%,約有1.2萬座,臺灣的道教(含一貫道和民間信仰)信衆超過1000萬人。

香港道教在明朝開始活躍。1961年成立的道教聯合會,是香港最大的道教組織。香港道教有先天道、全真道、純陽派三大派別,供奉的神靈人氣最旺的是黃大仙、呂祖、媽祖、觀音。香港道教(含民間信仰)信衆超過200萬人。1999年澳門道教協會成立,進入了發展的新時期。道教對少數民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的西南和中南地區。道教在少數民族採取將道教信仰與本民族信仰相結合的形式。根據民族工作者統計,我國的少數民族信仰道教爲主的有壯、瑤、白、苗、彝、羌、黎、土家、布依、納西等二十餘個,信衆超過1000萬人。道教全真派也傳入日韓朝、東南亞、歐美等國,在韓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擁有大量的信衆,全真教成爲名副其實的世界道教主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