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造反仅一年就被儿子安庆绪给杀了。但是“安史之乱”最终却延续了近八年的时间。这仗为什么会打成这样呢?

  安禄山剧照)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先从一场“狂风”说起。

  这场“狂风”发生在唐乾元二年(759年)。

  当时安禄山已经被安庆绪给杀掉。此后安庆绪的军队在和唐军作战时,节节败退,最后只能退居邺城。这时候,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路唐朝大军总共60万人,已经对邺城形成包围之势。唐军只需要围着邺城,就算不攻,耗也把安庆绪耗死了。事实上,当时也已经耗了安庆绪四个月之久,安庆绪已经处在了崩溃的边缘,不得不多次派人向史思明求救,同时还对史思明说,只要他愿意来救援,就把皇位让给他。

  当时叛军除了安庆绪外,也只有史思明一支军队,总共有13万人。史思明本来正在观望,想等唐军把安庆绪杀掉了,自己正好登基称帝。不过,看到安庆绪穷途末路,他也很担心,怕唐军拿下邺城后,反过来收拾他。于是率5万兵力前来救援。

  5万打60万,再加上史思明不过是些散兵游勇,而唐朝都是正规军,这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拿鸡蛋碰石头。唐军也想利用这个机会,“围点打援”,消灭史思明军队。

  史思明军队在和唐军开战后,果然不敌,节节败退。可这时候,突然一阵狂风大作。风一吹,唐朝九路大军都四散奔逃。大风过后,郭子仪大军溃退到河阳桥,李光弼的大军返回太原,其余节度使也都带着本部人马,回到自己的军镇。这样,安庆绪得以解救,史思明诱杀安庆绪,把儿子史朝义留在邺城,自己则一路追击,重新占领洛阳,声威赫赫。

  本来唐朝军队就几乎要把“安史之乱”平定下去了的。却是一张风作怪,“安史之乱”又死灰复燃。

  (史思明剧照)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是“天意”?“上天”想要再乱一乱大唐?

  显然,所谓“天意”是不可能的。从一场风吹散唐朝60万大军这件事,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在围剿“安史之乱”的时候,唐军是存在严重问题的。什么问题呢?

  一、唐军缺乏统一主帅。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并且得到唐玄宗的认可后,他就成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实际指挥者。但是唐肃宗受他爹唐玄宗的长期挟制,他本身并没有什么能力,又容易受太监及老婆的摆布,因此指挥更加错乱。

  在这种情况下,唐肃宗最好的做法,就是找一个兵马大元帅,让他来作为平定整个“安史之乱”的总指挥。这样,各路兵马都好节制,打叛军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易如反掌。

  但是,唐肃宗却害怕这样做。因为他不想有第二个安禄山出现。有这样一个统帅出来指挥作战,固然很容易就把叛军镇压下去,但是,这个统帅也可能夺了他的皇位。那样一来,他不是白忙活了吗?所以,一直都没有选择这样的统帅。

  (唐肃宗剧照)

  二、节度使们顾惜实力。

  一场风真的就能吹散60万唐军吗?世上恐怕还没有这样的风。但是,各军镇却借题发挥,因为一场风,就各自带着自己的人马,回到了自己的军镇。

  节度使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想保持自己的实力,不想和史思明以及安庆绪的亡命之徒硬碰。

  由于唐玄宗怠政,对地方节度使缺乏管理和有效的节制,在天宝年间,已经造成了各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的情况。而安禄山之所以能够发起叛乱,也正是因为他的权力太大,中央其实已经没办法节制他了。

  这样一种情况,所有的节度使们都心知肚明。他们明白,平定“安史之乱”是容易的,重要的不在于平定,重要的在于战后的利益分割。只有保存了军队的势力,在战后才有拥兵自重的资本。

  三、安禄山称帝激励叛军。

  安禄山虽然被儿子杀了。但安禄山从一个边镇将军,一年之内就当了皇帝。这种太容易成功的“捷径”,对叛军是个极大的激励。所以,整个叛军就像打不死的小强。安禄山过了安庆绪,安庆绪过了史思明,史思明过了史朝义,大家都想过一把皇帝瘾。这战争就这样往下延续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