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造反僅一年就被兒子安慶緒給殺了。但是“安史之亂”最終卻延續了近八年的時間。這仗爲什麼會打成這樣呢?

  安祿山劇照)

  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先從一場“狂風”說起。

  這場“狂風”發生在唐乾元二年(759年)。

  當時安祿山已經被安慶緒給殺掉。此後安慶緒的軍隊在和唐軍作戰時,節節敗退,最後只能退居鄴城。這時候,郭子儀、李光弼等九路唐朝大軍總共60萬人,已經對鄴城形成包圍之勢。唐軍只需要圍着鄴城,就算不攻,耗也把安慶緒耗死了。事實上,當時也已經耗了安慶緒四個月之久,安慶緒已經處在了崩潰的邊緣,不得不多次派人向史思明求救,同時還對史思明說,只要他願意來救援,就把皇位讓給他。

  當時叛軍除了安慶緒外,也只有史思明一支軍隊,總共有13萬人。史思明本來正在觀望,想等唐軍把安慶緒殺掉了,自己正好登基稱帝。不過,看到安慶緒窮途末路,他也很擔心,怕唐軍拿下鄴城後,反過來收拾他。於是率5萬兵力前來救援。

  5萬打60萬,再加上史思明不過是些散兵遊勇,而唐朝都是正規軍,這基本上可以稱得上是拿雞蛋碰石頭。唐軍也想利用這個機會,“圍點打援”,消滅史思明軍隊。

  史思明軍隊在和唐軍開戰後,果然不敵,節節敗退。可這時候,突然一陣狂風大作。風一吹,唐朝九路大軍都四散奔逃。大風過後,郭子儀大軍潰退到河陽橋,李光弼的大軍返回太原,其餘節度使也都帶着本部人馬,回到自己的軍鎮。這樣,安慶緒得以解救,史思明誘殺安慶緒,把兒子史朝義留在鄴城,自己則一路追擊,重新佔領洛陽,聲威赫赫。

  本來唐朝軍隊就幾乎要把“安史之亂”平定下去了的。卻是一張風作怪,“安史之亂”又死灰復燃。

  (史思明劇照)

  爲什麼會這樣呢?難道是“天意”?“上天”想要再亂一亂大唐?

  顯然,所謂“天意”是不可能的。從一場風吹散唐朝60萬大軍這件事,我們所看到的,其實是在圍剿“安史之亂”的時候,唐軍是存在嚴重問題的。什麼問題呢?

  一、唐軍缺乏統一主帥。

  唐肅宗在靈武即位,遙尊唐玄宗爲太上皇,並且得到唐玄宗的認可後,他就成了平定“安史之亂”的實際指揮者。但是唐肅宗受他爹唐玄宗的長期挾制,他本身並沒有什麼能力,又容易受太監及老婆的擺佈,因此指揮更加錯亂。

  在這種情況下,唐肅宗最好的做法,就是找一個兵馬大元帥,讓他來作爲平定整個“安史之亂”的總指揮。這樣,各路兵馬都好節制,打叛軍基本上可以稱得上易如反掌。

  但是,唐肅宗卻害怕這樣做。因爲他不想有第二個安祿山出現。有這樣一個統帥出來指揮作戰,固然很容易就把叛軍鎮壓下去,但是,這個統帥也可能奪了他的皇位。那樣一來,他不是白忙活了嗎?所以,一直都沒有選擇這樣的統帥。

  (唐肅宗劇照)

  二、節度使們顧惜實力。

  一場風真的就能吹散60萬唐軍嗎?世上恐怕還沒有這樣的風。但是,各軍鎮卻借題發揮,因爲一場風,就各自帶着自己的人馬,回到了自己的軍鎮。

  節度使們爲什麼會這麼做?原因很簡單,他們都想保持自己的實力,不想和史思明以及安慶緒的亡命之徒硬碰。

  由於唐玄宗怠政,對地方節度使缺乏管理和有效的節制,在天寶年間,已經造成了各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的情況。而安祿山之所以能夠發起叛亂,也正是因爲他的權力太大,中央其實已經沒辦法節制他了。

  這樣一種情況,所有的節度使們都心知肚明。他們明白,平定“安史之亂”是容易的,重要的不在於平定,重要的在於戰後的利益分割。只有保存了軍隊的勢力,在戰後纔有擁兵自重的資本。

  三、安祿山稱帝激勵叛軍。

  安祿山雖然被兒子殺了。但安祿山從一個邊鎮將軍,一年之內就當了皇帝。這種太容易成功的“捷徑”,對叛軍是個極大的激勵。所以,整個叛軍就像打不死的小強。安祿山過了安慶緒,安慶緒過了史思明,史思明過了史朝義,大家都想過一把皇帝癮。這戰爭就這樣往下延續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