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以後,工業所替代的人力都去了哪裡呢?


好吧,簡單點說:

工業革命之前,我們假設人們的生產活動主要是兩種,種地和手工業者。

工業革命了,英國圈地了,種地的農民沒地了,都跑到城市找飯喫。資本家說,來啊,到我工廠裏來紡紗織布吧。一部分人就轉成紡紗織布工了。

等到紡織廠的效率提高了,用不了那麼多人了。就把這批人辭退了。那這些人去哪兒?

工廠的建設需要人吧。

來搬磚啊。

把人替代掉的機械需要人來生產吧?

腦子靈光一點的,去機械廠上班啊。

機械運轉需要動力吧?那時是需要煤來燒鍋爐提供蒸氣來當動力的。

腦子笨一點的,去挖煤啊。

煤挖出來要運送到工廠吧。鋪鐵路需要人吧?開火車需要人吧?把煤搬上搬下需要人吧?

當工業革命被正式打開後,創造了很多之前沒有的工作崗位。這都需要人的。


不謝,問題有點無腦,沒有可比性。想想看從工業革命初期到現在,工業總產值增加了多少?行業增加了多少?電子、信息、商務、航天、航空、互聯網、教育、醫療、物流、超市。。。再想想80年代初期香港還是亞洲四小龍,僅香港的電子製造業產品就能席捲大半個中國,半個香港的勞工都在廠裏打工。現在,香港的純製造業幾乎不復存在,600多萬香港人每天不照樣忙得要死要活的。你說人力都到哪裡去了?

謝邀。

我不是研究這方面的,只能說說自己的看法:

1、之所以能稱之為革命,是因為新的能源、生產方式等表現出非常高的效率提升,然後壓倒性的擊敗原來的生產方式,創造出更大的市場需求,這才叫革命,所以歷次的工業革命,都只會勞動力不足而不是富餘,勞動力富餘或過剩意味著需求不足,產遠遠大於求,這是經濟危機

2、生產效率不高的時候,都是自己幹,而當生產效率提高之後,專業分工、產業鏈條、第三方服務就被創造出來以維持這個高的生產效率,而這創造了工作崗位

3、每次的所謂革命,都是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而生產效率的提高其實就意味著單位時間內單位成本創造的價值更高,也就是產生原有價值的成本就低,這節省下來的成本不就是新的需求嗎?

包括現在所謂的會有70%的人失業的觀點之所以錯誤,就是在於他們沒有正確的自組織理論觀:

新的革命性技術在單點形成優勢後,先是改造這個單點所在小的、低層次的系統,然後通過超循環、突變等的系統動力作用,擊破原有的系統結構,重新建構新的系統。對革命性技術有恐懼者在於認為系統還是那個系統,但新的系統其實是在老系統的屍體上破繭而出的更強、更大、更快的系統,新系統的規模可能是老系統的兩倍、三倍、甚至更多,因為以老系統的效率,原本的物質、能源現在能承載更多了


最近正好在看經濟學的書,其實我看到的原因就是一句話,新的生產方式以及新的生產關係都需要一段適應期,在這段適應期裡面會出現短暫的社會動蕩,可大可小,可以是一段經濟大蕭條時期,可以是失業率陡增,可以是農民起義工人罷工,但工業革命帶來的是新的經濟體,其目的總是最大限度優化人們的工作,提高人們的生產力的,所以它會衍生出很多新的工作職位和就業機會,所以失業才會回彈。

工業革命是對工業生產產生跨越式發展

但是對於當時的主要人力而言,大部分還是集中在農業上

so

工業革命並沒有取代大部分人類的工作

只是提升了部分工業生產所需的人力,比如礦產、紡織等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