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进民进,新概念忽悠

国企改变本来就是当下很纠结的问题。从当年的承包制,到股份制,再到如今的混合所有制,国企如何改革,总是不断尝试,号称是持续性改革,但是,效果呢?

改革效果有限,并不能完全否定国企的重要性。目前最权威的说法,国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也是体现公有制社会的重要指标。如此以来,这国企改革总是举步维艰,也就不难理解了。

难,也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比如说,刘鹤主任已经说了,2018年我国将有让世界震惊的改革开放,而这其中肯定也有国企改革。至于国企如何改革?目前,大的方向已经确定,就是搞混合所有制,做大做强国有企业。

2月7日,国资委召开「国企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通气会,宝武集团等五家中央企业通报了混改进展。央企近期召开的工作会议显示,混改、重组、上市、防风险是2018年央企的四大工作重心。业内人士认为,在政策、资本等多方合力作用下,央企改革将更见实效,尤其是以「国民共进」为目标的混改试点将全面提速。

这个「国民共进」,又称为是「国进民进」。意思是说,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引进民企的资本,来充分利用民企「灵活的市场优势」,从而与国企优势互补,来实现国企的发展壮大。

理论上,这样的改革设计是非常的完美。国企在当下有政策优势,有资源优势,也有体制优势,如此之多的优势,再加上民企对市场敏感的竞争优势,两相结合,不就可以顺利的做强做优做大国企了吗?

顶层设计虽好,现实却总是无法如人所愿的。就如当初设计的证券市场,本来是为了国企解决融资问题的,但是却成了吴敬琏所说的「赌场」。这样的特色证券市场,当国有股独大的獐子岛之类的企业大行其肆时,不暴跌更待何时?又如何指望被割了一茬韭菜的股民们有希望?

再说这混合所有制设计吧,拥有庞大国有资产的国企,民企能占多少股份呢?而有限的股份,又如何能够有话语权呢?要知道,国企的使命可不仅仅是利润指标,按照某国资委领导的话来说,国企有19项重要职责。如此重任在身的国企,民企估计也只能搭顺风车了,又何来发挥灵活的市场竞争优势呢?

按照2017年的统计数据,国企总营收522014.9亿元,利润总额是28985.9亿元。而按照财政部的数据,截止2017年11月末,国有企业负债总额首次突破百万亿关口,达到100.08万亿元。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国企高负债经营下,其利润显示出来的资金收益非常的小。换句话来说,如果将这些国企的资产或者资金,存在银行估计收益也比国企经营要高的多。难怪,宁愿购买大量的美元国债,而不会用于国企投资。

显然,在当下国企的高负债已经严重制约了国内资金的高效利用,更是让国企背上了沉重的财务负担。去负债去杠杆,当务之急就是国企的债务问题。既然如此,这样的国企又如何能够吸引民企进入呢?当然了,除非这民企是有著搭顺风车,汲取国企的垄断利润之另外的目的。

本来嘛,国企的改革曾经提出的措施应该说是很有效果的,可是却缺乏坚持,更缺乏改革的决心。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不但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更应该是国企改革的路径或者说措施。然而,现实中却因为种种不同的限制,这样的现代企业制度却无法建立。

尽管在特色的证券市场中,不少的国企甚至都有著现代企业的形式,可是事实上,国有资产的委托与国企高管的代理,总是有著无法克服的痼疾,如此导致除过公益类的国企外,都成了要么垄断、要么亏损,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有竞争力的市场化企业。

如今的「国进民进」又是一个忽悠人的新概念。没有对国企的实质性改革举措,而指望不断的发明出新概念来忽悠,只解决我国20%不到就业人口的国企又如何有未来呢?当年国企改革的「国退民进」本来发展很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效果,却被国资流失的大帽子影响,以至于发展到了后来的「国进民退」。如此,就使得当下的国企,除过垄断外,就是高负债,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体制优势的「庞然大物」。问题是,这样的国企能有什么竞争力呢?在混合所有制中,国企进,哪里还能有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民企敢尝试?

春天水暖鸭先知。跑不了的民企,会「发自内心」的说,愿意将企业给国家。而聪明如鸭样的企业,也包括外资都早已经开始脚底抹油了。如此,民企又如何个进法呢?要知道,当下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可都是民企。

就比如说,就拿Space X发射的「猎鹰重型」为例,该火箭成功发射后几乎全球沸腾,要知道,这家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而按照资料,目前,我国约70%的技术创新、65%的国内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其中95%以上是非公有制企业。问题是,民企的创造力和敏感的市场嗅觉,在股权代表话语权的混合所有制中,又如何发挥作用呢?没有了话语权,进的话不就是找死吗?

总之,国企改革与其发明新概念,不如真正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国企进行刮骨疗毒式的彻底改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