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家芝太太 (微信公衆號ID:msjiazhi)

前幾天刷到一張網圖,讓人笑中帶淚,極具魔幻社會主義現實教育意義。

長得一樣的不只是古鎮,朋友圈裏大家的國外旅遊照片也驚人得相似。

大家不僅出國玩兒是一個地,在國內工作、娛樂的地方也驚人得相似。

無論你是在納什空間、Wework還是裸心社,都像是在同一個地方辦公,高挑高、裸露管道、原木吧檯。

# 這幾張圖分別是共享辦公空間Wework、納什空間、裸心社。

無論哪個姐妹約的局,去的都是一個地兒。一定是一片粉色海洋,一定有霓虹燈、黃銅和彩色氣球。

# 順時針分別是位於北京、蘇州、常州、佛山的網紅生活方式店。

不只是喫喝玩樂,連看展都是同一個展覽(都非常出片兒)。

# 順時針,這三個展分別是上海舉辦的James Turrell大型回顧展,Gucci“藝術家此在”展,北京的“棉花糖與白日夢”交互藝術體驗展。

1.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家

就連家這麼私密的個人空間,也長得越來越像。曾經是家居屆一股清流的ins風,今天已經變成了泥石流。

# 在國內某知名平臺上,簡約小清新是主流:清一色的灰色沙發、黑白掛畫、摩洛哥地毯……

衛生間簡直是最慘烈的“撞磚”現場:

# 近幾年小白磚、水泥花磚、黑色五金幾乎成了年輕人首套房的標準套餐。

2.歡迎來到雲空間!

什麼是“雲空間”?

這個最早由美國主流媒體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當下全球範圍內一個最普遍的審美現象:

我們都生活在高度相似的空間中,它們沒有個性、千篇一律,無論在什麼地理位置都長得驚人得相似,如同一個虛擬世界。

# 機場是雲空間的典型代表,圖中分別是中國北京/阿曼馬斯喀特/哥倫比亞波哥大的機場。

雲空間採用同一套美學語言。不踏出雲空間一步,你就可以被一系列象徵着品質的物品包圍。

不得不承認,比起曾經國內毫無審美可言的地鐵、醫院、食堂等整齊劃一的公共空間,雲空間帶來了更時尚、更舒適的通用空間體驗,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人的整體審美水平。

但是別忘了,比醜更可怕的,是標準化。

升級的制服比舊制服好看,但依舊是制服啊。

“雲空間”帶來的困惑

我是誰?

接受一個符合大衆審美的空間很容易,但是打造一個個性化的空間卻很難。

我們無法拒絕一個有品位、潔淨而現代的生活空間,但是當突然問到“你喜歡什麼樣的生活空間”時,往往會是大腦一片空白。

# 世界各地長得一摸一樣的“網紅”Airbnb。

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生活空間,適合我的生活習慣、家庭成員的習慣?我喜歡什麼樣的氛圍、氣味、感覺?

我們總是在工作中太自我,生活中太無我。

我在哪?

“雲空間”式審美,其實是城市發展中的正常現象,消費水平的提高,高收入人士的遷入,政府的管制,必然給每一個城市帶來不可逆的變化:服務越來越好,店鋪越來越豪,審美越來越像。

於是,城市也變得越來越像。

當年三里屯“髒街”被拆,朋友圈進入了煽情模式, ”沒有了髒街,三里屯只剩下慾望“”從今兒起,三里屯再無‘髒街’!“

# 整頓前的三里屯“髒街”。

對很多人來說,沒有了髒街上“原汁原味”的麻辣燙、燒烤攤、美甲店、塔羅牌占卜和路邊的小酒吧,三里屯已經正式變成了另一個乏味的東三環大型購物廣場。

# 整頓後的三里屯“髒街”,只有網紅店和“準網紅”店。

3.是什麼讓“雲空間”席捲全球?

社交媒體的普及

社交媒體帶來海量內容的同時,也讓篩選信息、獨立思考和判斷變得越發困難。潛移默化中,我們的審美不自覺地跟着網紅、大V、ins美圖走。

從衆焦慮與身份認同

如果有一天你get不到同事口中的流行梗,內心一定會很惶恐,趨同性是人類的天性,誰都不想成爲圈外人。

你要麼是始終生活在雲空間裏的世界公民,要麼就是雲空間之外的隱形人口。

你覺得還有什麼原因?

4. 如何走出“雲空間”?

多看“家芝太太” (寫了這麼多,還不讓打個廣告嘛)

“家芝太太”從創始之初推崇的理念就是“敢讓家不同”。我們去全世界用視頻拍攝了幾百個家,沒有一個屬於“雲空間”。

我們相信,當你看過足夠多樣的美,自然就有了分辨美醜的能力。

不是看到美的形,而是美的神。

# 我們的好友南朗說,他租下的這幢洋房,最美的是窗外那棵四季常青的香樟樹,給他帶來一些磨滅不掉的記憶。

# 我們拍過的法國設計師Alexander說,他家最美的是後院的花園,四季的變化都藏在裏面。

王國維曾請溥儀鑑賞文物,溥儀看了一眼後便說“這是假的,不是故宮文物”,問他爲什麼,溥儀說我也不懂什麼鑑賞文物,只是它和我從小看過的那些感覺不一樣。

當你看過足夠多的美,就可以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除此之外,你還應該看什麼?

現在各種APP的內容推薦都是用算法的,微信內容都是含廣告的,百度搜索都是……你懂的。

你需要去讀那些美學經典,比如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 ,比如李澤厚的《美的歷程》。

你需要去讀大衆視野之外的內容。把觸角伸得越遠越好,越廣越好。

如果你們有興趣,下次單開文給大家介紹國外最前端的家居網站,比ins高得不是一丈。

從生活儀式感中培養審美

畢竟裝修這樣的事一生經歷不了幾次,但你可以培養一些生活愛好,比如養植物、插花、佈置餐桌,或者時不時改變一下沙發的佈局、換一個窗簾、加一些靠包、換一批掛畫。

慢慢你就能培養出自己的眼力。

相信我,我親眼見到身邊一個同事從未換房,就通過每個週末在家“瞎折騰”,變成了美學專家。我們現在拍攝已經請她做佈景師了,一眼就能看出哪兒彆扭。

實用?還是美?

我們的好友吳梧有一句名言"如果你的出發點就是使用,從一開始就失去對美的注意力了"。

吳梧說當他想要一個白沙發時,心裏只有一件事:白沙發是我喜歡的美。而不會考慮是否實用等其他問題(而事實是,白沙發也沒有你們想的那麼不實用)

# 正是這種對美的堅持,讓他家裏有一種超越世俗的純淨之美。

保持敏感,提升感受力

法國人會把1歲以後的嬰兒放入泳池中,不是爲了讓他學游泳,而是讓他感受水的撫摸,喚醒他在水中的感受。在法國人的育兒觀中,打開感官永遠比學習技能重要。

他們認爲,擁有感受力,是成爲人的第一步。

沒有感受力的人在美面前是殘疾的,對他們來說,流水線產品與珍貴藝術品沒有差別,肯德基與米其林也沒有什麼差別。

# 我們好友老祁,十多年間自學園藝、廚藝、雕塑,他從世界各地運回十幾個集裝箱的傢俱、畫、雕塑、瓷器……他喜歡在家擺弄每一件器物。

# 老祁家是一個瀰漫着植物清香、悠揚音樂、光陰變化的感官博物館。

最後我想引用著名編劇廖一梅的一段話:

“以最長的觸角伸向世界,

伸向你不曾發現的內部,

開啓所有平時麻木的感官,

超越積年累月的倦怠,

剝掉一層層世俗的老繭,

把自己最柔軟的部分暴露在外。”

今日話題

你生活在“雲空間”裏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