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最失意時的詩作《歲暮歸南山》,清人馮舒說:(此詩是)一生失意之詩,千古得意之作。

歲暮歸南山

孟浩然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孟浩然的這首詩寫於開元十六年(728)落第還鄉之時。歲暮,即年末。南山,指襄陽城南之峴山,孟浩然隱居的園廬就在峴山附近。詩題一作《歸故園作》。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北闕,皇宮北面的門樓,是大臣等候朝見和上書奏事的地方。《漢書·高帝紀》:「蕭何治未央宮,立東闕、北闕。」顏師古註:「未央殿雖南向,而尚書奏事,謁見之徒,詣北闕。」後通稱帝王宮闕為北闕,這裡借指朝廷。

休上書,不再上書自薦。

再也不要上書自薦求官了,回到自己南山破舊的園廬隱居罷!

首聯寫詩人孟浩然求官失敗、怏怏而歸的失望與悲憤之情。「北闕」「南山」對起,「闕」「山」之高峻,「北」「南」之廣遠,從字面上賦予了孟浩然「休」「歸」行為一種孤介的意慨。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多病,並非真指身體多病,《莊子》有云:「無財謂之貧,學而不能行謂之病。」這裡的多病,指的就是「學而不能行」,空有才華,卻不能出仕當官。

才能不濟,所以被明主拋棄,不能當官顯達,連朋友都疏遠了自己。

所謂不才,是反話,實為明主不識自己的才華。他在自己的詩中直言皇帝不識自己的才華,直言朋友勢利而疏遠自己,毫無避諱,展現出孟浩然怨憤狷介之慨。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青陽,指春天。《爾雅·釋天》:「春為青陽。」因春天氣清而溫陽,故稱。

歲除,歲盡,冬去春來,逼迫舊年除去。

星星白髮,催著年華老去,春光將至,將舊年的日子漸漸逼除。

頸聯寫年華逝去的悲傷。「催」「逼」都暗示著時不我待的內心感受,人生理想沒有實現,而人生的時光不斷逝去,詩人內心的焦急和無奈可想而知。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不寐,睡不著。

虛,月光空徹透明。

愁緒滿懷,讓人難以入睡,松間明月,照著窗戶,空虛透明。

寫明月,用一個「虛」字,透露出人生的虛無感,人生的夢想,志向,不遇於時,不得明主賞識,一切都變得跟月光一樣虛無飄渺了。

孟浩然此詩,可謂寫盡人生失意。滿腹才學,卻不得明主賞識,做不了官,還被朋友疏遠,人生無所成就,歲月卻不斷流逝。

他只能無力地看著這一生無所作為了,這樣的無力感,我想,很多人都曾有過。

你是否也曾在某一個夜晚,點起一支又一支的煙,內心裡湧動著難以言說的愁緒,人生不斷流逝,而曾經的夢想再也無法實現了,曾經稱兄道弟的朋友,也一個一個地遠離了你,沒有人聽你訴說此刻的心情,而你,只能望著窗外的明月,點起一支又一支的煙。

每個人都會有一些志向,有一些夢想,有的實現了,有的沒有,還有的已經被我們埋葬,讀孟浩然的這首詩,或訴能激起我們內心的一點感慨,幫我們緬懷那些沒有實現的和已經被我們埋葬了的志向和夢想。

關於孟浩然的這首詩,《唐摭言》和《新唐書·文藝傳》中記載了一個這樣一個故事,王維與孟浩然是詩友,一天,王維邀請孟浩然到家中聊天,當時王維還是朝廷官員,皇帝唐玄宗突然到訪王維住所,嚇得孟浩然趕緊躲在了牀底下,但王維不敢隱瞞,奏告了唐玄宗,唐玄宗笑著說:「我早就聽說過他,召他出來見見吧。」孟浩然出來,玄宗問了些家長裏短後,讓他念一首自己的詩,孟浩然就唸了這首《歲暮歸南山》,玄宗聽完,說:「我不曾棄人,是你自己不求進吧?怎麼反倒說我拋棄你?」於是將孟浩然放還,自此孟浩然終身未仕。

孟浩然在玄宗面前誦讀此詩,顯然是他認為這是他最好的詩作,但詩中「不才明主棄」這樣赤裸裸針對玄宗的牢騷話,自然會讓玄宗聽了不舒服,不過這個故事的真實性讓人懷疑。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李白都毫無保留地表達他對孟浩然的愛意,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詩人,能排在唐詩前五名。

《歲暮歸南山》(唐)孟浩然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南山:詩人家鄉湖北襄陽的峴山,也有可能是陝西秦嶺一段終南山,自古以來文人筆下的歸隱地。

北闕:皇宮北樓,代指朝廷或君主,《漢書》:「尚書奏事,渴見之徒,皆詣北闕。」

敝廬:自己破敗的房子。

什麼意思呢?

不再皇宮等待召見了,我要回終南山我那破舊的茅屋。 我沒才,皇帝都嫌棄,我多病,朋友都遠離。 白髮增多,年華老去,眼看新年了。愁思百結, 夜不能寐,明月,松影,寂靜無聲。

顯然,這是首滿是惱騷,怨天尤人的詩,只是孟浩然寫得委婉。本家境殷實,書香門第,天生多才,20歲便以一首《題鹿門山》表達自由散漫,縱情山水的偏好。40歲時卻突然四處求謁,考取功名。那一首出名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雲夢澤, 波撼嶽陽城」便是自薦之作。然而第一次趕赴長安科考,就以失敗告終,七年後再次赴長安求仕,依舊落魄而回。這首詩,可能就創作於仕途失意之時。

這句評價出自元代方回的詩評《瀛奎律髓匯評》:「一生失意之詩,千古得意之作。」

為什麼這樣說呢?

1 終結了仕途

孟浩然40歲才赴科考,這與李白40歲才混進翰林院倒有幾分相似,只是李白或因家庭或因性格,沒走科舉之路,而孟浩然雖赴科考,運氣差了點,應試失敗,求謁也失敗,令其大為懊喪,現實無情地粉碎了孟浩然在政治上曾抱有的幻想。自此,本就清高自負的孟浩然真的就心灰意冷,要棲隱山水之間了。李白說他「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松雲」,也真符合孟浩然清風高山般的隱逸形象。

有史料記載孟浩然求仕失敗是因為這首詩。《新唐書》《唐才子傳》都記載了孟浩然因這首詩被唐玄宗棄之不用,放還襄陽的故事。孟浩然的好友眾多,經王維或者張說推薦,孟浩然得以在玄宗面前一展才華,誰知玄宗看到「不才明主棄」這一句時,惱然大怒:「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儘管此詩寫得如此婉曲,玄宗還是聽出了弦外之音。君王一句話,於孟浩然而言,是致命的,從此便真的與仕途無緣了。

為何「不才明主棄, 多病故人疏」有如此大的殺傷力?字面上理解,這句話說得極其謙虛與真誠,孟浩然自認才華不夠,辜負了明君。然而仔細想想,這句話很有骨氣的,沒有才能被拋棄,抱怨君主對自己才華的否定,身體多病被疏遠,直懟現實批判人情的冷漠。只是孟浩然委婉表達而已,沒有像李白那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般激憤!所以,唐玄宗才如此憤怒!

這個故事類似於柳永的「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宋仁宗也因這句詩而黜落了柳永。柳永自此也美其名曰「奉旨填詞」了。

可見,文人都有倔強的臭脾氣,若委曲求全只為一官半職,倒不如浪蕩江湖,瀟灑自在!人格尊嚴永遠是正直的文化人不可撼動的底線!孟浩然也榮幸得成為史上第一位因一首詩而被皇帝遠黜的文人。

這個故事真實與否,我是有質疑的。舉薦人是王維,或張說,甚至李白,版本眾多,人云亦云的成分多。孟浩然的詩作很多,能以「氣蒸雲夢澤」來向張九齡自薦,能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令太學滿座驚嘆,怎麼可能以一首惱騷詩向玄宗自薦呢?

然而從這首詩裏,我們可以看出,他對仕途有渴望,卻也給自己留了退路,回到南山敝廬,回歸田園生活。他是侍才孤傲的,就算做了官,也會像陶淵明或李白一樣,因為個性的原因而被統治階級疏遠,當不了長久的官。後來,被張九齡召至幕下的孟浩然,沒做幾天官便離開了。文人的正直與浪漫,註定與官場相抵,他們的世界就是一支筆的自由揮灑而創造個人的藝術之境。

所以,無論是否因這首詩而被統治者棄之不用,孟浩然都因個性與追求的原因,被絕於仕途,這是沉痛而無奈的,這首詩是其心志的自白,失意沮喪之作。

2 成就了詩名

雖然君王一句話,扼殺了一個文人的政治熱情,卻成就了一個詩人的千古美名。

於孟浩然而言,他的人生是不圓滿的,甚至是失敗的,同為好友的王維,張說官場得意,而自己卻一事無成,這種挫敗感與失意感,不自覺地流露在詩句中,「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留別王維》)。然而,正是這種抑鬱患失的感情,使得他更專註於詩,對山水田園的發現與領悟,比別人更為深刻,更為美妙。原本只是一種惱騷的發泄與借山水田園風光來安撫一下受傷的心靈,詩人卻寫出千古佳句來。在我們看來,這些清淡自然,如同山間清風,江上明月的詩句,卻給大唐詩歌,甚至是整個詩歌藝術開闢了一個全新的境界。這都得歸功於孟浩然與仕途無緣,而居於尋常山水田園間。

(1)自然山水田園詩第一人

孟浩然是初、盛唐過渡時期最有成就的詩人。甚至影響到後來的李白、杜甫。

初唐流行的宮體詩,尤其注重詞藻,甚至是奉和應制之作,還有古體詩,大多詠物,主題思想上並無多少深刻,孟浩然的詩從初唐風行的詠物、應制等狹窄題材中解放出來,反映山水隱逸生活,恬淡孤清,形成和諧優美的意境,而自成風格。

孟浩然擅長五言短篇,初唐四傑開創的詩風到他這裡,更為成熟,內容上也更注重個人情懷的抒發,山水之境其實是自我之境,這是以前所沒有的。

聞一多說:「由初唐荒淫的宮體詩跳到杜甫嚴肅的人生描寫,這中間必然有一段凈化過程,這就是孟浩然所代表的風格。」

(2) 文字清透乾淨第一人

自陶淵明以後,可能沒有哪個詩人筆下的自然世界再讓我們無限嚮往的,直到孟浩然的出現。

孟浩然人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故鄉鹿門山隱居,或在吳越等地漫遊,他是個宅詩人,偶爾也是個窮遊愛好者,他以自然之心觀自然萬物再付諸筆墨語言。

他的文字乾淨極了,他的意境清靜幽遠,又帶著點哀愁。杜甫稱他:「清詩句句盡堪傳。」

「天邊樹若薺 ,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 ,共醉重陽節。」(《秋登蘭山寄張五》)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夏日南亭懷辛大》)

「綠樹村邊合 ,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 ,把酒話桑麻。」(《過故人莊》)

他的自然詩比陶淵明少了苦澀味,又比王維的多了煙火氣。他的山水詩對李白是有很大影響的,寫自然山水,寫個人情懷,是「真風景與真性情」!

胡應麟《詩藪》認為此類詩「自是六朝短古,加以聲律,便覺神韻超然。」

(3)唐代隱逸瀟灑第一人

說到隱居不仕,除了陶淵明,唐代眾多詩人中,寫隱逸詩不少,然而真正隱逸的,恐怕只有孟浩然。

孟浩然是有個性的詩人,一言不合就回鹿門山,這是他的精神棲息處,他有過兩次求仕機會,失敗了就徹底死心了,換另一種活法,且活得讓別人羨慕,陶淵明也是讓人佩服他辭官歸隱的勇氣,但卻沒幾人羨慕他「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清貧寂寞的農村生活,但孟浩然不同,他筆下的生活是「巖扉松徑長寂寥 ,惟有幽人自來去」的幽雅清靜。

孟浩然是第一個將山水田園生活寫出真正樂趣的人,自然,隨意,愉心,早於王維,影響了李白。他也是唐朝文人中第一個將歸隱付諸實際的,不拖泥帶水,與仕途絕裂後,再也不抱幻想的詩人。這種果斷,緣於他對自身的清醒認識。他是主動的,而不是像李白縱情山水是被官場所不容的一種反抗。

聞一多說他:「孟浩然原來是為隱居而隱居,為了一個浪漫的理想,為著對古人的一個神聖的默契而隱居。」

率性而為,瀟灑人生,孟浩然似乎擺脫了讀書人匡濟天下,功成名就的套式,而有道家自然無為的風流。

在人人都講究報效國家施展抱負的和平盛世之時,孟浩然卻以回歸自然為樂,開創一種新詩風,表達生活的一種美好與生命的自由之真,這是整個唐詩最出彩的地方,孟浩然起了一個很好的開頭,雖是失意之詩,卻能涅槃重生,譜寫新詩篇。


孟浩然(689-740),盛唐詩人,傳世之作263首,以五言和寫景見長。《歲暮歸南山》乃中晚年作品,表達此生仕途不達,且病患纏身,年歲亦不饒人,故不再追求功名,而要歸隱山野草舍,與松月作伴,聊以自慰: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此詩雖無驚人之句,平鋪直敘,但感情真摯,描寫真切,完全發自內心,絕非無病呻吟。這正是作品的生命力,恰如李白的《靜夜思》,簡單而真實。孟浩然還有一首詩,題為《留別王維》,內容相仿,亦為仕途失意之作,我覺得好於這一首,主要是寫出了生活哲理:"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李白比孟浩然小12歲,兩人志趣相投,友情崇高,從李白兩首詩裏可見一斑:《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贈孟浩然》。"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誰解其意?我以為,這並非作者寫景抒情,而是讚美孟浩然的人品和詩品:超然世外,無人能及,將會像江河一樣流傳久遠。"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是的,李白崇拜孟浩然,深受其影響,一生鄙視功名利祿,成為唐代唯一不走科舉道路的詩人。


這首詩是作者歸隱之際的作品,「一生失意之詩」,倒也說得過去,怎麼就成了「千古得意之作」呢,我倒一時沒看出來。

《歲暮歸南山》孟浩然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大意是:

「「不再在朝廷宮門前面遞送奏摺了,返回南山我那破舊的房子裏。

因沒有才能而致君主棄用我,身體又染病痛朋友們離我遠去。

白髮增多逐漸催人老,歲暮已至新春快要臨近。

心懷愁緒萬千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照窗戶一片空寂」。

四十歲上,他去長安應進士舉落第,心情苦悶、沮喪,想上書皇帝又猶豫,遂成此詩。

功名求不成了,那就歸隱田園吧,但是,心底裏是多麼地不甘哪,說白了,就這。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鬢髮已白,功名未就,滿腹的落寞和惆悵,伴隨著漫漫長夜,著實苦也。

作者沒能通過中央政府的考試,仕途就此灰暗,但他仍不甘心,在長安繼續獻賦以求賞識,曾「名動公卿」,他還與王唯結成忘年交(二人的詩作聞名於朝野,合稱「王孟」),賞識他詩才的公卿雖多,但他也終未遂願。此後便一心歸田園,到處去旅遊,「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

這首《歲暮歸南山》,文筆厚重輾轉,風格悠遠深長,語言豐富多姿,之所以得到「一生失意之詩,千古得意之作」的高評,源於劉辰翁的《王孟詩評》中的一句話,「劉雲,他人有此起,無此結,每見短氣。又雲,是其最得意之詩,亦其最失意之日,故為明皇誦之」。

據說皇帝也讀過他的這首詩,頗為讚賞。

孟浩然詩句多受好評,緣於他用詞「最為清雅,不求工而自合」,他不過於注重格式韻律,清淡自然,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

一一最後我得加上一句感慨,人生短暫,能夠考大學一定要考上。萬一沒考上,那就得學習孟公,喇叭不響調頭吹,真有才就不怕被埋沒。


孟浩然,字浩然,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大家耳熟能詳的《春曉》、《過故人莊》等都是他的作品。可是這樣一個富有才華的人卻終身不得志向,後來他便隱居了山林。雖然他的人生經歷單一,導致他的詩的題材簡單。但是他的詩又自成一派,詩的文字樸實無華,內涵豐富。於是後人將他和王維並稱為『王孟』由此可見孟浩然在當時的地位之高。那麼孟浩然的一生究竟經歷過了什麼?

唐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不惑之年的孟浩然來長安應進士舉落第了,心情非常苦悶。遙想自己「為文三十載,閉門江漢陰」,學得滿腹文章;年少之時辭親遠行,漫遊長江流域,廣交朋友,幹謁公卿名流,以求進身之機;今又得到王維、張九齡等名流讚譽,頗具詩名,可應試還是失利了,不免使他大為懊喪。他想直接向皇帝上書,表明心意,展示才華,以求功名,但又十分猶豫,進退不定。這首詩《歲暮歸南山》正是在這種心緒極端複雜的情形下寫出來的。落第後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騷而又不好發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發仕途失意的幽思。「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這首詩表面上是一連串的自責自怪,骨子裡卻是層出不盡的怨天尤人;說的是自己一無可取之言,怨的是纔不為世用之情。據《新唐書·孟浩然傳》記載,孟浩然在應試落第後,詩人王維曾經邀請他到自己供職的翰林院見面,兩人正酣談之時,恰逢玄宗皇帝駕到。孟浩然布衣白身,在此翰林院不合規矩,王維也難說清楚,浩然一時緊張躲到了牀下。玄宗皇帝見王維面色緊張,談吐侷促,更見牀下外露衣擺,於是微微一笑,似有深意。王維何等聰明,知道事已難飾,不敢欺君,道出實情。玄宗皇帝沒有生氣,更沒治罪,得知面前這位正是已頗具詩名的孟浩然之時,便命他作詩。出了先前的事情,浩然驚魂未定,一時不知從何言起,只好把前幾日新作的《歲暮歸南山》吟誦一番。北闕休上書,南山歸臥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聽到這裡,玄宗皇帝有些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即你不求為朝廷效力,我也不曾棄你,為什麼你反倒誣賴於我呢。既然如此,你還是回去吧。於是,便打發孟浩然回了老家。

往後的日子裡孟浩然就過上了悠然自適的生活,他經常和朋友們一起四處遊歷。這期間他還結識了向李白,王維這樣的大人物。他們也都成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大家耳熟能詳的《春曉》也就是他這個時期的作品,詩的字數雖然不多,但是詩的每一個字都用的非常的巧妙。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春天生機勃勃鳥語花香的畫卷。不愧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後來他還故地重遊,去到了他以前的居住過的地方,在那裡他感受頗豐,寫下了《過故人莊》這首經典的詩篇。這首詩也將他灑脫的詩人情懷錶達出來,詩中有畫,並且語言樸實無華,但讀起來有非常的生動。往後的日子裡孟浩然寫了許多這樣的詩篇,他的詩清新自然,物我合一,情景交融,內容清新淡雅,充滿詩意。他的詩總是會伴隨著各自景色,或田園、或山水、或草木、或建築,無論是什麼,孟浩然總是能以這些最簡單的事物,傳達出最自然最真的情誼。孟浩然的一生是坎坷不得志的,雖然他一直都沒有實現他自己進入仕途的政治抱負,但是他用他的才情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這些詩篇使我們認識到這樣一個可愛可敬的詩人孟浩然,所以有人說孟浩然的終身不得志也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一生失意之詩,千古得意之作」是清朝人馮舒對孟浩然這首詩的評價。馮舒是什麼人呢?他是明末清初的一個舉人,他也寫詩,是「虞山詩派」錢謙益的學生後輩,他自己的詩寫的怎麼樣呢?成就不高,就是這麼一個人,評了一句「千古得意之作」,我們何必當真呢?

孟浩然寫這個詩是在開元十五年,四十齣頭,科舉落地,失落和失意都是有的,不過離死還有很長一段時日,怎麼就是一生失意之作了呢?我們先來看看這個詩

《歲暮歸南山》?作者:孟浩然?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翻譯下:我停止向朝廷上書推薦我自己啦,我要回到南山中我那個破草廬裏隱居起來,我沒啥才能,被明主拋棄啊,我身體又多病,被老朋友疏遠啊,歲月啊你催生白髮催我老啊,歲月啊你無情啊新春逼著舊年消,夢中縈懷全是愁啊我睡不著覺,望著窗外松樹下的月光我的心更加的空虛了。

通篇的抱怨,不甘心,自怨自艾,就這就是千古得意之作了?

這個詩還有個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一天,孟浩然去找他的好朋友王維聊天,正當倆人聊得高興的時候,外面忽然來了一隊人馬,不是別人,原來是唐玄宗來看王維了,孟浩然想要迴避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出溜一下就鑽進了桌子底下,玄宗進來後,看見桌子下有人,就問王維,桌子底下是誰啊,搞什麼毛線啊你們?王維趕緊拉孟浩然出來拜見玄宗,還不住的說皇上,這個就是我和你提起過的寫詩特別牛,全身上下除了優點就啥也不剩的孟浩然。玄宗一聽,孟浩然,倒是聽說過,今天正巧,那就面試一下吧,念一首你得意的詩給朕聽聽,然後孟浩然就唸的這首《歲暮歸南山》,剛唸到「不才明主棄」,玄宗惱了,很嚴肅的對孟浩然說:「浩然啊,這就是你不對了,你之前都沒有找過我展示你的才能求官做,怎麼就說我拋棄你了?不符合事實嗎,做人要老老實實說實話,寫詩也不能亂說啊」然後因為這個事--「因放還」--你不是要回南山嗎?回去吧。

孟浩然其實是有很多好詩的,他最厲害的在哪個方面呢?蘇軾評價他「韻高而才短」,意思是說他常有奇思妙趣,靈氣閃動的時候,以神韻見長,這個評論是有見識的,就從他和王維並稱這一點上來說也可以印證他詩的特色。

比如這一首:《晚泊潯陽望廬山》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峯。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鍾。評詩名家王世禛就說他:「詩至此,色相倶空,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畫家所謂逸品是也」

又比如「松月生清涼,風泉滿清聽」「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些都是極好的。


為什麼說孟浩然的《歲暮歸南山》是一生失意之作,千古得意之作?

《歲暮歸南山》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歸隱之作,詩中發泄了一種怨悱之情。首聯兩句記事,敘述停止追求仕進,歸隱南山;頷聯兩句說理,抒發懷纔不遇的感慨;頸聯兩句寫景,自嘆虛度年華,壯志難酬;尾聯兩句闡發愁寂空虛之情。全詩語言豐富,層層輾轉反覆,風格悠遠深厚,富有韻味。

原詩: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譯文:

不再在朝廷宮門前陳述已見,

返歸終南山我那破舊的茅屋。

沒有才能才使君主棄我不用,

又因多染病痛朋友與我離疏。

白髮漸漸增多催人慢慢老去,

歲暮已至新春已經快要臨近。

心懷愁緒萬千使人夜不能寐,

松影月光映照窗戶一片空寂。

此詩系詩人歸隱之作。大約在唐開元十六年(728年),四十歲的孟浩然來長安應進士舉落第了,心情很苦悶,他曾「為文三十載,閉門江漢陰」,學得滿腹文章,又得到王維、張九齡為之延譽,已經頗有詩名。這次應試失利,使他大為懊喪,他想直接向皇帝上書,又很猶豫。這首詩是在這樣心緒極端複雜的情況下寫出來的。

像孟浩然這樣的才子,一生追求功名無望,看來有些事情確實不能強求,冥冥中自有安排。也是詩人在這種境遇下,寫出了這首千古流傳的佳作,故可以說這首詩是一生失意之作,千古得意之作。


孟浩然在創作該篇古詩時,已然四十有餘,在這個年紀,多少志士同仁、同輩詩者都已經在某些領域有所建樹,或獨樹一幟開創新詩風,或身居高位獨領新潮流。唯獨作者本人,仕途不順,懷纔不遇。從詩歌的標題,就開門見山地向讀者傳遞出一種悽涼、無奈的情感,畫面感強烈,彷彿一位老者步履艱難地走在夕陽西下的南山小路中,筆者盡可以想像這位老者的音容面貌、一言一行,猶如暴風雨後的草木一般悽楚。

試想詩人曾經滿懷「執鞭慕夫子,捧檄懷毛公」的凌雲壯志,也曾擁有「詞賦亦頗工」的自信和才情,但是在仕途上卻難以盡如人意,只能留下「不才」的感嘆!人生何為失意?莫過於空有滿腹經綸而知音難覓,自問志在千里而不遇伯樂,而孟浩然恰恰如此。

仕途不順,年漸老體將衰,詩人並未就此放棄。「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寥寥十個字,畫面感極強。日子是一天天流逝,青絲逐漸換隱私,新的一年又將到來,而我在南山下又虛度一年,滿鬢白髮、年年春日,本是無生命之事物,在詩中彷彿躍然於紙,不離詩人左右,任憑詩人掙扎,亦無脫解之法。

唯有寄意文字,委婉表達。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淋漓盡致地寫出孟君的不甘、怨憤的難解。人心有景、景中帶情、情景交融。尤其此「虛」非一般之虛,既有敝廬之虛亦不乏詩人內心之空虛落寞,再細細品味,猶可見老者躍然紙上。

孟浩然雖仕途失意,但是其詩歌中兜兜轉轉的寫作風格和惟妙惟肖的畫面,流傳千載,亦不失為千古佳作!


孟浩然的這首詩,說是一生失意之作,是沒有問題的,要說是千古得意之作,似乎有點過了。不過,這首詩確實反映了孟浩然,在四十歲之前,慌慌張張心急火燎地追求仕途,卻始終不得門路,從而腦子發昏,寫下這首據說是影響了一生的詩。

唐代科舉考試,為出身並非高門大族的讀書人,造了一條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道路。他們可以通過詩文走向仕途。但科舉考試的制度設計,很顯然是不完善的。它沒有糊卷制度,考官和考生之間可能互相認識,甚至是考官的學生。所以,在唐代考生必須要拜見考官,最好拜見那些文壇領袖,然後文壇領袖推薦的話,那麼就可以名滿天下,考試的時候,就容易多了。

所以,唐朝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方面是去遊學,另一方面,是拜見文壇的牛人,好獲得推薦。杜甫漫遊京師十多年,王維在岐王宅裏尋常見,白居易拜見顧況等,都是如此。

孟浩然在四十歲之前,其實是完全失去了自我。

他是個性格矛盾的綜合體。

他是個豁達灑落之人,但又跳不出紅塵,

他是個快樂高蹈之人,但又時時為仕途不順而焦慮不安。

他的詩歌中,自有一種天真天然與逍遙,實際上,四十歲之前,他其實就是個裝的狀態。

孟浩然去考過進士,沒考上。在太學也曾經以微雲淡河,疏雨滴梧桐的名句,震驚四座。但是考運實在不行,就是考不上。所以孟浩然始終是一個懷纔不遇的心態,在這樣的心態下,他的詩中始終有些酸氣和怨氣。據說,正是這首發牢騷的詩,被唐玄宗看到,唐玄宗認為這冤枉了他,所以孟浩然的仕途就玩完了。這和宋朝的柳永,因為一首詞得罪了宋仁宗一樣。《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傳說孟浩然在王維的官邸做客時候,唐玄宗來了,孟浩然無處可躲,只好躲在桌子底下,唐玄宗叫他出來,知道他是大詩人孟浩然,就讓他走幾步,弄首詩聽聽,孟浩然也是腦子發昏,就唸了這一首。其實,孟浩然得意之作有不少,同樣是去找工作,他在張九齡那裡,唸的一首詩就很好。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顯然,這首詩應該是唐朝幹謁詩中的極品,無論是豪放的風格,雄渾的境界,還是含蓄的求職,都是恰到好處。而在唐玄宗面前唸的這首詩,完全滿滿地都是抱怨。這首詩通篇都是在埋怨自己,充滿了自責,充滿了自怨自艾,實際上,矯情的孟浩然,更多地把自己考不上進士的結果,歸罪於社會。或者說,他顯然已經開始怨恨體制了。這個對知識分子來說,是個極為要命的事情。

「北闕休上書」,表面意思是說,還是算了吧,不要再費力氣給朝廷上書了,還是「南山歸敝廬」吧,像陶淵明一樣隱居南山,看流水悠閑白雲無心。很顯然,孟浩然還沒有失去機心,畢竟休上書和歸南山,絕不是自己的心願,而是不得已也。諸般矛盾心緒,一語道出,令人讀來自有餘味。 精通藝術的唐玄宗,一聽就明白,原來這孟浩然一肚子都是埋怨啊。

高潮來了:

「不才明主棄」,表面上說自己能力不行,實際上,這就是假裝謙虛。孟浩然是相當自負的。曾經說自己「詞賦亦頗工」。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懷纔不遇呢?很顯然是沒有遇見明主。這本來是獻媚之詞,然而馬屁拍到馬腿上,事與願違。「多病故人疏」,說的更加悽涼。意思是說自己多病,連朋友們都疏遠了自己。

孟浩然先說沒有遇到明主,後說沒有老友推薦。這孟浩然無意之中就得罪了唐玄宗和張九齡王維等推薦他的人。

最後兩句就是描寫自思緒縈繞,焦慮難堪之情態。

「松月夜窗虛」,寫得好啊。其實哪裡是夜窗虛,是心虛啊,是孤獨寂寞啊。「虛」字更是語涉雙關,把院落的空虛,靜夜的空虛,仕途的空虛,心緒的空虛,包容無餘。

孟浩然這首詩,成功地得罪了唐玄宗,也成功地讓自己徹底對仕途絕望,從而讓自己走上了另外一天道路,就是走出焦慮,走出紅塵,回到自然山水之間,從而讓自己在四十歲之後,徹底看透了人生,也讓自己活的美好起來。


《歲暮歸南山》是孟浩然在不惑之年進士考試失利後所作,詩中交待了作者歸隱南山的原因:仕途失意,所以是「一生失意之詩」;詩中的文字含蓄,使用了反語而使得詩文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值得琢磨,所以又是「千古得意之作」。

《歲暮歸南山》的全詩如下: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詩的大意是:

不再向朝廷進獻奏章,打算隱歸至南山破落的家園。因為自己的不才而被聖明的君主拋棄,由於臥病在牀而被老朋友疏遠。白髮催人老去,年終將盡,春天在慢慢地逼近。思緒悠長,因愁悶而夜不能寐,月夜下松樹的影子映在了空寂的窗上。

詩意賞析:

  •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北闕」代指朝廷;「休」:停止。不再向朝廷上奏章,而是歸隱到南山破落的家園。詩人在四十歲進士落第後,便決定停止追求仕途而歸隱家園。這兩句可看作是詩人在表決心。

  •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不才」:無才;「明主」:聖明的君主。因為自己的無才而被聖明的君主拋棄,因為自己的多病而被老朋友疏遠。「不才」和「明主」在這裡是反語。詩人真的是不才麼?怎麼可能!既然君主聖明,那麼又是為什麼不重用有才的詩人呢?「病」多和「窮」聯繫在一起,詩人既多病又貧窮,老朋友當然會疏遠自己了,誰想和總是找自己借錢的人做朋友呢?當然,當你腰纏萬貫時,自然會招來很多「朋友」。

  •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青陽」指春天;「歲除」:一年將盡。白髮催人老去,一年將盡,新一年的春天在慢慢逼近。這兩句詩中包含著詩人感嘆時光飛逝而自己仍無所作為的遺憾和無奈。
  •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永懷」:悠遠的思緒。詩人的思緒悠長,愁悶的他夜不能寐,從而看到了月夜下松樹映在窗上的陰影。「虛」不僅是窗的空虛,也是夜晚環境的空虛,詩人內心的空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