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鄭和首先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不但會改寫中國歷史也會改寫世界歷史,這是毋庸置疑的。至於鄭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至今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因為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世界之間的瞭解,更增進了經濟,文化和貿易的交流,同時開闊了國人的眼界,雖然對於中國古代帝王來說中國是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國,而周邊國家都是蠻夷之地,對那些地方不屑一顧,但是他們並沒有斷絕和這些蠻夷國家的交往,兩個國家的交往主要的目的就是貿易,古代生產水平低商品有限所以不同民族之間會有不同的需求。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也不是什麼都不缺的國家,有色金屬就是我們國家急缺的,有色金屬中作為貨幣流通的金銀是很多中國王朝夢寐以求的,而美洲卻是盛產金銀的天然寶庫,如果鄭和船隊首先發現北美洲那對中原王朝來說可是一個巨大的福音,中原王朝自古以來對周邊國家就有懷柔遠方的友好政策,鄭和發現美洲之後有一點是肯定那就是不會像西方人一樣對美洲人民進行慘無人道的掠奪屠殺,而是會用船隊所攜帶的貨物和他們進行貿易,換取他們的金銀珠寶,當時的美洲大陸生產力低下鄭和一定會留下能工巧匠幫助他們改進生產方式。試想一下數百艘巨艦滿載金銀萬裏歸來,會對當時的大明帝國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由於獲利豐厚朱棣一定會努力經營美洲,而民間商人也會大批的湧進美洲尋找發財致富的道路,整個中國都會陷入對美洲的探索之中,在中國人從西向東探索的過程之中一定會與歐洲人相遇,兩個文明的相撞會摩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大家可以盡情想像。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現在我們餐桌上玉米,土豆以及紅薯等原產地都不是中國,這些食物的原產地全部是美洲大陸。古代中國經常爆發大饑荒,動輒餓死數百萬人而且飢餓的人民還會顛覆政權,關於讓人民喫飽喝足都是中原王朝的統治者每天都要思考的問題,中國本土的主要食物就是小麥和大米,但是古代科技不發達導致這兩種食物經常受到天氣的影響,就算不受到天氣的影響產量也是很低,但是土豆,紅薯以及玉米對天氣的要求相對來講就要寬鬆得多的,而且產量遠遠高於中國的本土糧食,當鄭和發現這些高產量的植物之後一定會把它們帶回本土種植,而且政府也一定會大力推廣,人民豐衣足食就會安居樂業,減少內亂的發生。

由於美洲大陸太過於遙遠並且要跨越整個太平洋,鄭和發現美洲之後也一定會對船舶進行改良,以適合船隻遠航的需要,隨著經驗的日積月累中國的造船以及航海技術還會遙遙領先於全世界,由於資本的積累和對外貿易的擴張中國會首先進入資本主義國家,並率先完成工業革命,中國就會再次重回世界的頂峯,受到世界各國的的推崇與膜拜。倘若這一切都發生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那麼現在的世界一定是我們中國主導的世界,所以我認為倘若是鄭和首先發現美洲不但可以改變中國歷史更會改變整個世界的歷史走向。


歷史不會改寫,鄭和也發現不了美洲。

我覺得歷史不能假設,歷史也沒有那麼多如果。因為鄭和確確實實沒有發現美洲的可能性,而即便發現了沒有,以明朝死板的制度也不會採取什麼行動。

鄭和到不了美洲。

我之所以說這個假設沒意義,原因之一就是鄭和到不了美洲。

如果鄭和有能抵達美洲的能力,你做這個假設纔有意義,否則純粹是空想了。

鄭和的航行,主要是利用了阿拉伯人開闢的航線,沿途有許多東南亞國家和港口,幫助鄭和的船隊補給。

歐洲向美洲的航海,其難度要遠遠高過鄭和,不僅四周都是陌生的海域,更沒有及時的補給,所以很多人都死於敗血病。

經過一次次地失敗,歐洲人才抵達美洲。鄭和怎麼可能一次成功?

在明朝的制度影響下,即便發現美洲,也沒有任何意義。

明朝是一個實行海禁的朝代。

你不用聽明粉的狡辯,事實上明朝的海禁持續了小三百年。即便是傳說中神乎其神的隆慶開海,也並沒有解除海禁。明朝海禁的特點是:

①禁止民間私自出海貿易。

②禁止民間私自製造大船。

…………………………

所以,你到底期待什麼?發現了美洲又怎樣,明朝會改變什麼嗎?不會的。

總而言之,這個假設沒有意義。


開個腦洞,我覺得很有可能會被改寫,至於是好的方面還是壞的方面就不好說了。

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鄭和第七次下西洋。這距離1492年,哥倫布重新發現美洲大陸,只有62年。

歐洲人開闢新大陸,給歐洲乃至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如果鄭和先到了美洲呢?鄭和去美洲可能產生的影響:

一、政治

鄭和下西洋可以開拓新的政治秩序,由於是基於傳統的「王者無外」、「懷遠以德」的觀念,當然也有拓展朝貢體系的作用,但由於美洲大陸離中國太遠,這種政治目的是很難實現的。

二、經濟

眾所周知,我們現在的食品有很多都是從美洲大陸傳過來的,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計有玉米、番薯、豆薯、馬鈴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馬豆、西洋蘋果、菠蘿、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參、番木瓜、陸地棉等等,可以想像,這麼多的作物如果引入中國,很可能解決明末大饑荒導致的民變。

當然,從美洲引進的還有煙草和梅毒~~,至於這些有啥影響就不得而知了,呵呵。

雖然朋友們都說明朝海禁,但是隻在朱元璋和朱厚熜時期比較嚴厲,其他的時候其實是比較放鬆的,而且還有民間走私,很多東西是禁不了的。

三、文化

額~~,由於距離問題,可能相互影響較小吧,畢竟這東西是需要交流的,而食品只需引進就行。

當然這是個開腦洞的問題,鄭和下西洋有兩個最重要的目的:第一,是政治任務,尋找可能在外的朱允炆。第二,作為穆斯林,鄭和是希望去麥加朝聖的。如果去美洲,這兩個任務是完不成的。而且鄭和走太平洋的話,確實是太遠了。


如果發現美洲的是鄭和,歷史也不會被改寫!鄭和下西洋雖然比哥倫布航海要早,但是他是本著一種友好的態度出訪的!為的是傳播大明的威名!就算他到了美洲也只是送瑪雅人一些禮品!史書可能會記載他到了一個不曾瞭解過的地方!不可能引起世紀大航海!中國人也不會大量的移民美洲或去美洲探險尋寶!因為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完全能自給自足!沒必要冒險去美洲尋寶!

但是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情況就不一樣了!資助哥倫布出海的是西班牙的王室!西班牙剛將穆斯林趕出了西班牙!國勢正弱!本來哥倫布是計劃到達中國和印度的!因為馬可波羅的歷險記說中國很富饒!當時的航海技術還不發達!西班牙王室和哥倫布都是本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出發的!沒想到誤打誤撞的到了美洲!美洲雖然不及中國富裕!但是瑪雅人也擁有很多的財富,而且瑪雅人的技術落後!西班牙能輕易的征服!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並獲得財富的消息在歐洲傳開後,歐洲就開啟了世紀大航海!掠奪來的財富對歐洲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間接的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改變現在的世界!


首先,要弄清歷史上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闢的不同之處。

鄭和七下西洋,主要是為了宣揚明朝國威,不以經濟貿易以目的,並且明朝與各國保持的是朝貢體系,奉行"厚往薄來"政策,這對明朝社會來說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明朝實行的是和平外交,以大國的姿態與西洋諸國建立和平的外交關係,並不會進行殖民擴張,因為明朝當時的社會形態是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並不需要依賴海外市場發展經濟。

然而,西方的西航路開闢就不同了。自迪亞士、哥倫布直至麥哲倫,他們對於西航路的開闢都是帶有濃烈的資本主義色彩的。

首先,伊比利亞半島建立民族主義國家後,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對財富的渴望越來越強烈,同時,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們也鼓勵海外貿易,並資助對新航路的考察。可以說,西方的新航路開闢是在財富的驅使下進行的。

綜上,由於兩者的出發點不同,所以縱使鄭和發現新大陸,也不會對中國社會造成巨大的影響,而西方就恰恰相反。


鄭和發現了美洲,又能怎樣呢?

最初在美洲建立據點的,並不是西班牙或者英國的政府官方,而是歐洲大陸上的破產者、流浪漢、強盜、小偷這些在本土大陸活不下去的社會底層,他們報著九死一生的信念,在冒著那個時代出海幾乎等於死亡的巨大風險,來到新大陸生存發展。

當然在這些人之後,是投機者,小商人,中產階層,開拓者們以生命為代價在新大陸建立起第一批據點後,資本開始進入,最後纔是半政府性質的殖民組織,也就是東印度公司這類性質的單位。

然而,這一切的發生,是建立在一個以商業貿易作為主要經濟模式的社會秩序上的,但顯然,當時的中國社會,並不需要這種開拓外部原材料基地,貨運天下的經濟來維持帝國的運作。

古代中國王朝,素來把人口看管得十分嚴格,歷朝歷代把管控人員流動,都作為維持國家穩定的基本盤,因為這直接關係著帝國的財政稅收。種田的農民流動性最差,所以決定了在科技不發達的時代裏,農民們是稅收成本最低的階層。商人們為什麼不受帝國所重視,最主要就是不太好收稅,稅收成本太高。想想如今,商人們偷稅漏稅的本事,你就知道,在古代向商人收稅多麼困難,何況還有普遍的「官商勾結」存在。

稅收,是國家政府存在的基本盤。國內商業環境糟糕,政府不支持自由貿易,其實是由三方面所決定的,一則是前文提到的稅收成本問題,二則是,中國特色的官商運作模式,三則是優質的自然環境讓農業經濟足夠滿足帝國的運作。

由這三點,就決定了政府不會支持任何殖民活動。如果古代中國真的有掠奪原材料,自由市場經濟的意識,那麼北邊此起彼落的強橫遊牧民族,早就被徹底征服殖民化了。因為完全可以用商業貿易,壟斷漠北民族的經濟,讓其無法脫離帝國經濟,然後再慢慢以半商業半政治的方式完成殖民征服。

人生來並不是就好戰的,戰爭只是為了活下去而已,如果每個人都活得很好,哪裡又會輕易發生大規模戰爭?

而我們再回到鄭和發現美洲這個假設上面,就會發現,對於美洲的探索,當時的中國除了具備相當冒險精神外,幾乎不會有什麼人想去這個陌生的大陸上種田的。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於征服一塊化外之地,都不會有什麼興趣,因為,可以預見的利益,不足以改變當時的社會結構。

活不下去的平下中農,在沒有商業運作的情況下,他們買不起新大陸的船票,政府即便想要征服新大陸,也無法維持巨大的官方主持下的移民活動。說句實在話,明政府的財政,真的不夠看的。而商人們,在沒有政府軍隊的支持下,想要完成對新大陸的征服,也基本不可能。

而要將這三方都捆綁在一起,就需要超過本土的利益驅動,顯然,以當時的開發成本,和獲取收益的時間成本來計算,新大陸的利益估計還沒有到反哺政府財政時,大明王朝已經被「殖民新大陸」這個事業拖垮了......

所以一切的問題,歸根結底,也就四個字:重商主義。而要達到這樣的政治理念,並不是政府單方面幹預就能實現的,還需要社會結構的調整,社會文化的改變,社會風氣的適應,商人的政治地位,商人在政治權力運作中的角色等N多方面的匹配。

綜上,鄭和發現了新大陸,沒有什麼亂用,鄭和又不是沒有到過非洲,也沒見去征服非洲啊。


如果鄭和發現美洲新大陸,世界歷史或許不會被改寫。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由於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麪。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裏、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與當時的外交背景有關

明初的外交有意沿襲元代的規模,但在邦交理念上有所不同。明太祖積極、主動發展與藩國的邦交關係,對周邊國家採「不侵佔」的態度,並在《皇明祖訓》中開列了十五個「不徵之國」,試圖構建一個以中國為主導,有等級秩序的、和諧的理想世界秩序。有觀點認為,明廷以此為基礎形成了和平外交模式,影響有明近三百年。也有觀點認為,「不徵」是明朝對內設定的最優外交目標,並不意味著完全排斥武力;明朝的目的在於以武力為後盾,力爭以不動兵戈的方式實現威服眾邦,構建以明帝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格局;而具體交往模式的選取,又與交往對象在明朝外交層級中的位置有關。 朱棣篡位後,銳意溝通域外國家。在鄭和之前,他派遣尹慶於永樂元年(1403年)出使了古裏、滿剌加(當時尚未建國),又於永樂二年(1404年)出使了爪哇和蘇門答臘。在鄭和下西洋初期,明成祖又發動南征安南,將之納入明王朝版圖。「郡縣安南」之後,明朝從陸路近可制占城,遠可控滿剌加,為鄭和後續的下西洋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西洋朝貢體系得以順利建立和鞏固。

當時的美洲尚屬不毛之地,殖民需投入大量的人財物,發展朝貢貿易又因路途遙遠而顯的不切實際。

與中國人安土重遷的觀念有關

中國歷史上的幾次大的人口遷徙都是經過殘酷的戰亂、饑荒之後發生的,比如「湖廣填四川」、「闖關東」、「走西口」等等。只有死亡、飢餓的威脅之下,中國人才會背井離鄉地去尋求一條活路。

鄭和下西洋的時代正好是明朝最為強盛的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完全是政府出資的官方行為,對於民間沒有什麼啟迪、啟蒙作用。中國人的安土重遷思想太嚴重了。永樂時代的中國人生活安逸富足,也沒有動力主動對外移民。如果鄭和下西洋的行動發生在明代中後期,面臨兵火、災害、人口膨脹等壓力,可能會形成一定的移民潮。

所以,鄭和即使發現了美洲大陸,世界歷史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我認為不會。幾千年來,中國的各種思想體系,無論怎樣的千差萬別,最根本的一條是沒有區別的,就是不好戰。

縱觀歷史,大大小小的戰爭無數,絕大多數都是為了保衛自己國家的領地,即便是擴張,也是在周邊,不會到太遠的地方去。除非飽受屈辱,忍無可忍,比如對匈奴進行的軍事衝突。

中國人很容易滿足,且勤勞善良,只要能夠生存,不會輕易去挑釁別人。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忍辱負重,是中國人身上濃重的性格特徵。

所以,即便鄭和當年發現美洲大陸,也只是看一眼,再進一步,有人移民過去,也只是種地做生意,國家是不會派軍隊去佔領的。


帝國時代三里就滿足了明粉都不敢想的意淫,大明船隊走好望角穿過大西洋來到加勒比地區。結果狂打一番後,放棄了所有土地。回國了.....只能說美帝真的很懂中國。在中國人眼中外洋永遠沒有家鄉好,堅決不拿別人的一針一線。


我認為應該不會,明朝是禮儀之邦,首先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揚中華文化、與他國建立友好關係,並無侵略、佔領他國領土之心。再者,明朝內部一直存在兩派,一派保守派,是遵循祖制,反對下西洋的國策;另一派是激進派,支持發展海洋事業,政治體系非常複雜,一旦後世之君改變國策,航海事業就此終結,所以就算是鄭和發現美洲新大陸,也不會改變明朝的歷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