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山西大學教授張貫三主張「書不讀秦漢以下」,其實這句話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不讀秦漢以後的書籍,聽到這句話,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不禁一問,為什麼不讀秦漢以後的書?

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之中,曾出現了幾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潮,其中,就有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先於秦漢,秦漢承於春秋戰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儒家、法家、道家、農家、兵家、墨家、陰陽家等各家學術爭相鬥妍,精彩紛呈。具有歷史侷限性的經濟、政治、外交、軍事條件致使君主忽視或者樂於在思想文化層次的發展。那個時期,五霸七雄,寬鬆的環境滋養了多種的思想文化,動蕩的社會培育了百味的學術大家。縱觀秦漢以前的書籍,雖然法家思想是主流,但其他學派也有很好的發展空間,上層階級海納百川,學派與學派之間有爭鬥,亦有交流,正是這種種條件,才形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運動高潮,作為思想文化載體的書籍才能廣泛流傳,被世人所閱。

有秦一代,焚書坑儒,法家巔峯;有漢一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秦漢這一時期,由於統一了中國,君主或者說統治階層開始認識到大一統思想的重要性,它能更好的統治百姓,治理國家,延續朝代。任何君主都不希望不可控的因素增多,要想社會變得穩定,人心向定,就必須統一人們的認知。秦代是法家的極端運用,漢代是儒家的統治之始,焚書坑儒確實毀壞了一大批珍貴書籍,造成了某些文化上的斷代,但二世而亡,但影響於縱向的千年歷史而言不大。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則是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直至現在,儒家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的思想最符合君主的統治思想,所以被推崇,致使此後的相當一部分書籍無不涵蓋有儒家思想,整個社會在思想文化層面顯得很單調,很多書讀來讀去都繞不開儒家的影子,有一言可盡說之:萬變不離其宗。


自古以來的書,至現在,誰說天上的星數不清,書和文字更數不清。天上的星,我小時候真的數過,至於數清了,還是沒數清,現在想來還是忘了。請問又有誰把自古以來的書,進行過清理和盤底呢?過份顯精明,弄精通,我有點不相信。就孔子一人的書,別說讀了幾部,又真正地讀了多少遍呢,馬恩列,毛澤東的書,你又讀了多少遍呢,大家很熟悉,很愛戴的魯迅,你又讀了他幾本書呢,偌貝爾文學獎的莫言的書,不管怎樣,真的值得了解一下,有精力去讀了嗎。講實在的,人的一生,能有多少精力?讀這個書,讀那個書,能讀上幾遍大名人的書就算不錯了,既是那些不好的書也需讀嗎,不讀,你怎麼知道不好,怎樣不好的。我想把莫言的書,抽象的想讀幾十遍,以對莫言的有所瞭解,以不置於聽至任之。光而堂煌的就說開人,必須要親口嘗梨子,才知道梨子的切實味兒。如果一個人_一生只喫到一種梨子的味道,他有資格品談枉梨嗎?忠懇的承認,我對書談品論,無資格。


書不讀秦漢以下」,這是傳承下來的一句俗語,這句話不知何人所說,贊成的人不少,細細品來,覺得有一定的道理:

一、我們先看看秦漢以前有什麼書。熟悉中華傳統文化的人都知道,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就是「十三經」了,「十三經」是歷代經過官方認定的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靈魂性的資料。

說到「十三經」,我們就知道孔子的偉大了,「十三經」基本上都與孔子有關。《詩經》經過孔子整理成三百零五篇,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內容;《書經》也就是《尚書》,也是孔子整理的;羣經之首的《易經》更是經過孔子的詮釋,並做成了《十翼》,有人說這是給《易經》插上了翅膀,也有人說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孔子的《易經》,而非周文王的《易經》;禮經有三部,《周禮》、《儀禮》、《禮記》周禮經過孔子整理,《儀禮》是孔子所做,我們今天所說的禮經,實際上就是《禮記》,是漢朝的戴姓叔姪二人所著,是解釋《儀禮》和記錄孔子及其弟子關於禮的言行的一本書;這就六部了。

《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史,是孔子所做,後來經過左丘明、榖梁赤和公羊高三人從不同角度闡述和補充分為《春秋左傳》、《春秋榖梁傳》、《春秋公羊傳》三部;再加上記錄孔子言論的《論語》,孔門弟子做的《孟子》和《孝經》,這就是十二部了,最後再有一部解釋漢字的《爾雅》,說不清楚與孔子有沒有關係,十三部經,最少十二部與孔子有關。

《十三經》有五、六十萬字,為了讓一般人更容易地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的認識,宋朝的大儒朱熹,把從《禮記》裏抽出的《大學》和《中庸》與《論語》《孟子》合在一起,稱為四書,一共五萬多字,近代的梁啟超稱之為做為中國文人的「最低限度必讀書目」。

十三經都是秦漢以前的作品。

二、秦漢以後,我們不能說沒有好的作品,但大部分都是對前人的思想做的說明,有一定的侷限性,基本上都是為了迎合當權的統治者,是潮流之作。不象《十三經》經歷時代的變遷,雖然有「五經」「六經」「十二經」之名,最終的在宋朝成就《十三經》,經過了二千來年的演變。

三、書不讀秦漢以下,也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對現實社會不滿,而尋求解決方法的一種無奈之舉,從《十三經》裏,我們看到中華民族的博大精深,而非「腐儒」「老古板」「殘害婦女兒童」等「滅人慾」的思想。

四、「慎終追遠」,是一種祖宗崇拜,也是中華民族的特質,有一句名言「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判」,中華民族講傳統,講歷史。不象西方社會,孩子過了十八歲,就與父母沒有任何關係,喫飯還要各自付帳,所以他們人情淡薄,社會問題越來越嚴重,回過頭來要向我們學習。這些都是根子裏的東西,是傳承了二千多年的思想,一個民族要經久不衰,就是要靠這些,靠滲透到民族骨子裡的傳承。


因為從中國社會歷史和中國思想文化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秦漢之前是是中國思想文化的淵源,是原創思想文化。秦漢之後,真正原創意義上的思想文化基本上再也沒有出現,都是在各個不同社會歷史條件下,作者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理解,對原思想文化的注釋解讀。而且,後來者的每個作者的解讀,都是一家之言,見仁見智,眾說不一。甚至誤讀或者歪曲經典原意。所以說「書不讀秦漢之下」是有道理的。


因為,秦漢以後沒有了「百家爭鳴」,卻有了太監。於是乎,「太監文化」一天天成長起來。

中國的燦爛文化大都在先秦,那時的許多部書至今都令全世界信服,甚至震驚!

——比如說:一部《易經》說盡天人奧祕,那神祕的八卦語言居然與幾千後的電腦語言不謀而合!還有《黃帝內經》說是醫書卻說出永恆哲理!更不必說那一部部無法超越的《孫子兵法》、《道德經》、《南華經》……

有位朋友說的好:《周易》讀深了,人生的道理也就解決了,搞不好還能知天命;《論語》讀透了,中國人的性子也會懂得透徹些;《老子》、《莊子》讀一讀,心胸自然開闊;《韓非子》看一看,中國人該怎麼管也會有所借鑒;《太公兵法》,《孫子兵法》有空就該翻一翻,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至於說以後的書,好書不多,壞書不少,尤其近現代,垃圾成堆。所以,選書重於讀書,不可不慎啊!


史記也不讀嗎?


中國的燦爛文化大都在先秦,那時的許多部書至今都令全世界信服,甚至震驚!

——比如說:一部《易經》說盡天人奧祕,那神祕的八卦語言居然與幾千後的電腦語言不謀而合!還有《黃帝內經》說是醫書卻說出永恆哲理!更不必說那一部部無法超越的《孫子兵法》、《道德經》、《南華經》……

至於說以後的書,好書不多,壞書不少,尤其近現代,格調不高的書成堆。所以,選書重於讀書,不可不慎啊!

不過,這句話也是武斷,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發達,人們重視讀的是知識,故而,能夠理解書不讀秦漢的用意,只是要有所選擇。


有道理,之後都是盲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