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瓦剌是在「土木堡之變」俘獲明英宗朱祁鎮,這場戰役直接改變了大明王朝的走向。在敘述最終結局前我們先來看看雙方的背景。

蒙古瓦剌 即漠西蒙古,元朝的斡亦剌惕,與蒙古人的關係建立世代通婚的關係,男尚公主,女適皇胃,可謂"世聯戚碗」。隨著斡亦刺貴族與成吉思汗系的婚嫁關係的牢固。漸漸的斡亦刺融入了成吉思汗家族統治集團。

14世紀,隨著蒙元帝國的衰敗,瓦剌積極參與政治鬥爭,乘機發展自己的勢力。明前期,瓦剌與韃靼部為爭奪蒙古汗位,時而徵戰,最終瓦剌於蒙古高原戰勝韃靼部。

1414年,明成祖朱棣在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託東)大勝瓦剌,迫使瓦剌嚮明朝稱臣納貢。永樂12年,順寧王馬哈木死,脫歡繼位。1434年,脫歡襲擊並殺了子韃靼部的阿魯檯子,殺賢義王、安樂王把禿孛羅,統一了蒙古帝國。立脫脫不花為可汗,此時瓦剌達到全盛時期。

脫歡死後,其子也先繼承丞相爵位,稱太師淮王。脫脫不花名義上雖然是汗,但實際權力卻掌握在也先手裡,二人矛盾重重,後也先取代北元皇帝脫脫不花,建立瓦剌帝國。而土木堡之戰就是也先發起的。

明英宗朱祁鎮 廢除了嬪妃殉葬制度,這點上是一大進步,但是這對於老百姓和死於土木堡的大明將士,朱祁鎮這點功是遠遠抵消不了他的罪惡的,可以說他是大明衰亡的罪魁禍首,大明的「不割地,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在他身上看不到半丁點影子。倒是把寵信王振、曹吉祥、石亨等人的話奉為金玉良言,把大明玩弄的傷痕纍纍,一蹶不振。

朱祁鎮的所作所為,為後世所不恥

1.洗牌朝局,殺害忠臣

瓦剌挾天子進犯京師,是一批批忠誠良將誓死護衛,可是朱祁鎮重返帝位又是怎麼做的呢? 斬殺兵部尚書于謙和內閣輔臣王文,凌遲副總兵範廣,流放內閣輔臣陳循、工尚書江淵、刑部尚書俞上悅,罷免內閣輔臣蕭磁、內閣輔臣商格、吏部尚書王直、右都御史李、右通政殷謙等。一切有關明代宗朱祁鈺的軍政要員都要清洗,可憐「粉身碎骨渾不怕」的于謙等人,為了「要留清白在人間」,拋灑了最後一份熱血,每每想起來,甚是不忿!

2.廟祭王振,欺世盜民

大家知道,土木堡之變的始作俑者就是王振。什麼駕幸其第,什麼踐踏莊稼一系列幺蛾子,都是出自這位王公公之手,真是「大手筆」啊,明君50萬大軍死傷過半,66位朝中重臣隕滅。就這樣一個死太監,朱祁鎮竟然瞎了眼,昧了心,還要給其平反,建廟設祭。

3.奪門功臣,一窩奸佞

朱祁鎮,奪門之後,復返帝位,得意的忘了本,大肆封賞所謂的奪門功臣石享、徐有貞、曹吉祥等,委以要職。結果事後證明,二喇子皇帝就是不成事,又埋下一顆顆地雷:石享石彪叔侄圖謀變亂;曹吉祥與曹欽叔侄舉兵京師。這叔侄標配,誓要把風雨飄搖的大明再狠狠的膈應下。

4.輕信蒙虜,丟失河套

河套作為中原與塞北的戰略要地,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的蒙恬,衛青都在此建功立業過。而蒙古韃靼部的孛來屢次襲擾甘涼,都是敗落而返。而好大喜功的豬獃子朱祁鎮在孛來的「入貢」的欺騙下。竟然同意了孛來由陝北蘭縣入關納貢的要求。結果人家打著入貢的名義,佔領了河套,從此一片沃土淪為蒙虜,並一直作為邊患腐蝕著大明的基業。

5.王朝命脈,女真遺禍

女真族羣居在中國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明朝對女真採取分而治之的民族政策,即明朝不斷在女真各部之間製造矛盾,使各部落之間彼此猜忌,互生讎隙,老實說,這是一種陰暗的民族政策,不符合相親相愛的大統一民族政策,但是對於明朝,確實最有效的方法。結果,我們的朱祁鎮皇帝,對女真大施」仁愛「,滿足其任意要求,幻想籠絡融合,對女真屢屢犯境,聽之任之,並來了個自掘墳墓之策」開撫順關肺「,專供建州女真三衛交易。結果喂肥了滿清,誤我中華275年。

土木堡之變經過

正統十四年,全盛的瓦剌,在也先的率領下,敲關明境,我們的王公公王振來了個氣派的歡迎大會,哄著朱祁鎮率領50萬明軍和100多為朝中大臣,準備開個勝利慶祝會。王振為了在家鄉顯示其衣錦還鄉風範,遊說朱祁鎮賞個臉駕幸其府第,為了避免大軍踐踏莊稼,顯示對家鄉父老的體貼之情,制定了詭異的行軍路線:明軍先取道紫荊關回京,經蔚州;再行走40裏,後又改道東行,向宣府行進。幾十萬人就這樣走啊走啊,累的一天洗幾遍澡,最後走到了閻王府土木堡。

此戰明軍死傷過半,精銳盡失,輜重全毀,大明配屬的三大神機營幾近全軍覆沒,是大明從未有過的慘敗,老朱的棺材板都快壓不住了。陽和衛之戰:西寧侯宋瑛和武進伯朱冕所部大同數萬明軍覆滅。鷂兒嶺之戰:成國公朱勇部五萬軍被全殲。另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都督王貴三人所統率四萬兵被全殲。

本來,打仗都是武將衝鋒陷陣,這下好了,朝中大臣也遭了殃,戶部尚書王佐,刑部侍郎丁鉉、工部侍郎王永和,吏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都察院副都御史鄧綮,侍讀學士張益、左通政龔全安、太常寺少卿黃養正、戴慶祖、王一居、太僕寺少卿劉....整個大明王朝基石徹底被翹起來了。

土木堡之變後

土木堡之變動搖了明朝,但是明朝尚可造血自救,另外也先發動戰爭也只是為互市貿易,並不是整體喊打喊殺的魯莽漢子,只要能與明朝通貢互市,就沒有必要兵戈相向了,大家也就相安無事。只是後來瓦剌內憂外患,失去明朝支持的也先被殺。

而朱祁鎮其人,土木堡之戰後,度過七年南宮上皇的軟禁生涯。不安分的朱祁鎮,又幺蛾子百出,來了個奪門之變,後又殺,殺,殺,可憐了于謙等錚錚鐵骨。


明朝正統年間,瓦剌軍隊經常在明朝邊境地區燒殺擄掠。明英宗朱祁鎮在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徵,結果是明軍打敗,不僅兵將死傷無數,就連明英宗也當了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

不過,瓦剌雖然打敗了明軍主力,但自身實力有限,無法對大明王朝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在「土木堡之變」後,瓦剌又繼續揮師北京,但卻在北京城下被明軍打敗,瓦剌軍隊遭到重創。瓦剌在進攻北京遭受重創後,瓦剌首領也先的權威開始受到挑戰。

也先是瓦剌的太師,同時也是瓦剌的實際控制人,而大汗脫脫不花只是名義上的統治者。

1455年,也先遭暗殺身亡,瓦剌開始迅速轉向衰落。最終,瓦剌主要分裂成了四大部,分別是: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清朝時期,將這一區域的蒙古人稱為衛拉特蒙古,也稱厄魯特蒙古。


1367年,朱元璋命令徐達、常遇春率軍北伐,第二年,明軍逼近通州,元順帝望風而逃。蒙古帝國在中原的統治宣告結束。

由於明軍的打擊,蒙古草原上也分裂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個部族。

其中,韃靼位於大漠南北,而瓦剌駐紮在阿爾泰山一帶,兀良哈則居於大興安嶺以東、黑龍江以南。

1439年,瓦剌在首領也先的帶領下,進入了全盛時期,他們向西征服了哈密、沙洲、赤斤蒙古等部,向東則攻破了兀良哈三衛,進而控制了女真,建立了元朝滅亡以後,最大的蒙古帝國。

1449年7月,也先以明朝侮辱蒙古使者等理由,大舉南下,兵鋒直指北方重鎮大同。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羣臣的反對,親提50萬大軍來到大同。因為前線敗報頻傳,王振也打起了退堂鼓,於是便想著皇帝臨幸他的家鄉蔚州,以顯示自己的威風。結果,剛走了幾十里路,王振又害怕大軍踩了他的莊稼,放棄了由近路回京師的方案,大軍改由原路返回。結果,明英宗來到土木堡時,就發生了慘烈的「土木之變」。

554年,也先被部下所殺,瓦剌逐漸衰落。同時,韃靼部也出現了一位有作為的大汗——達延汗。他不僅統一了大漠南北,還把瓦剌逼到了西北一帶。處於內外交困之中的瓦剌,祈求嚮明朝投降,但被明朝所拒。

到了明朝末年,蒙古三部之一的兀良哈被韃靼吞併,而瓦剌則被逼到了天山以北、大漠以西的額爾齊斯河流域。

明末清初的瓦剌,又被漢文史籍稱為是衛拉特或者額魯特,實際上這三個名字,指的都是同一個蒙古部族。

衛拉特後來又分為了土爾扈特、杜爾伯特、準噶爾、和碩特四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