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關於2018年的樓市有這樣幾個形容詞,幾乎將這年的房地產釘上“要完”的標籤。

這幾個詞分別是“涼涼”“凜冬”“慘”,但實際呢?不好意思,差別有點大。

來源:網絡截圖

前兩天,後臺有人給小編留言稱老家縣城的房子仍然在不斷上漲,如今已經破萬。

而1月21日,國家統計局新鮮出爐了一項數據,整個2018年,全國範圍內商品房銷售額不到15萬億(你沒有看錯單位),準確的說是149973億,比去年增長了12.2%,刷新了歷史最高紀錄。上一個歷史紀錄是去年的11萬億。

與此同時,中國指數研究院分別做了房企年度銷售規模排行榜。2017年,銷售額破千億的房企16家;2018年,這個規模就翻了番,達到31家。從銷售額排名前列的幾家房企看,銷售額漲幅都在13%以上,有的甚至能達到40%左右。

來源:中國指數研究院

兩組數據說明了一個問題,儘管媒體都在稱樓市要涼,但房子賣的格外的好。

漲多跌少的城市房價

實際數據與“輿論”呼聲截然相反。

一方面,市場對房價這一關鍵詞敏感,小幅調整被部分媒體過度解讀;

另一方面,大家看到漲、跌就認爲是房價漲跌,但實際上,關於房價還有一個說法叫漲幅回落、漲幅提升。

房價漲跌和漲幅的漲跌說的雖然都是房價,實際上卻是兩碼事。漲幅指的是上漲幅度,反應的是房價上漲的快慢。

所以,我們看統計局發佈的70城房價情況,12月新房市場62個城市上漲,二手房48個城市上漲;9月新房市場64個城市上漲,二手房59個城市上漲;6月新房64個城市上漲,二手房67個城市上漲。

我們從這樣的數據中看到了什麼?上漲的城市佔大多數。而下跌的城市集中在北上廣,以及一些一段時期內因房價上漲過快而進行調整的熱點城市。這還僅是70城,而中國一共有661個城市(包含縣一級城市),如果將數據統計範圍進行擴大,上漲城市數量佔比應該還有擴大的餘地。

誰貢獻了市場的大頭

近15萬億的銷售規模都來自哪?

2017年開始,碧桂園大量佈局三四線城市,同年碧桂園憑藉5500億元銷售額登頂房企年度銷售神壇,其中近58%的銷售來源於三四線城市。

從2018年的數據看,銷售50強房企開疆擴土廣度的速度不容小覷,前十名的房企,正在以每月入駐1.3-3.5個城市的速度擴張着。

克而瑞研究中心\億翰研究\和訊房產

以排名第八的房企爲例,其覆蓋的96個城市中,一二線及三四線城市佔比分別爲36.46%、63.54%,而新城控股在選擇入住城市除了重點一二線外,經濟增長強勁、人口流入持續增長、有產業支撐的強三四線城市是其目標。

所以我們大概能推算出,15萬億的銷售額的貢獻力量,主力軍在三四線城市。

然而,三四線城市也有地域的區分。

除了從房企這一端口去推斷,我們還有另一組數據可以判斷不同區域的銷售情況。

從圖表反應出的情況來看,2018年中西部地區銷售額與銷售面積均低於東部地區,無論是從銷售面積還是從銷售額來看,東部地區貢獻明顯要大於中西部地區。

不僅如此,按照銷售額、銷售面積和房價的關係,圖表很明顯的能反映出東部地區在每平米單價上,顯然要高出中西部一個水平。這一現象也從側面印證了經濟發展因素、人口因素對房地產市場的突出作用。

綜合全國市場和房企對市場的敏感性,我們不難判斷出,在2018年,儘管中西部城市樓市表現搶眼,但從整體的市場狀況來看,仍然與東部城市存在一定差距。

雖然樓市在高唱降溫,房價下降明顯的也僅僅是前期房價上漲過熱的城市,而更多的城市房價仍出於持續上漲的狀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