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歲歲花相似,今年就業猶更難。

年前,一篇《對不起,北大畢業的我還是失業了》在網上廣泛傳播,就業焦慮已經蔓延至頂級高校。而真實的情況到底怎樣?

1

關於裁員的新聞屢見報端。3月28日,京東公司對外否認其“高峯時一天離職400多人的”的傳言。姑且不論傳言真假以及闢謠本身的可靠性,經歷之前多年的飛速擴張,許多互聯網公司現在發展遇到了問題,一些頭部互聯網公司也陸續拉開了裁員大幕。

沿着時間線往回追溯:3月中下旬,騰訊宣佈裁掉一批中層幹部,比例高達10%;2月15日,滴滴宣佈對崗位重疊和績效不達標的員工進行裁員,比例約爲15%,涉及2000餘人;2月初,網易嚴選被爆裁員約爲8%。此外,知乎、唯品會、魅族等公司也在更早時候宣佈裁員。

除了對現有職工進行裁撤,部分企業也紛紛縮減招聘規模。天風證券通過在招聘網站上爬取數據,僅2018年4月份至9月份就消失了202萬個招聘廣告。招聘的春天彷彿猶在昨天,就業者的冬季沒打招呼就竄到到了眼前,令人猝不及防。

還有兩個比較有意思的反向指標,可以對比觀察企業就業情況的變化。

其一就是畢業生考研報名人數的變化。自2016年擺脫考研報名人數負增長開始,其後連續3年呈遞增趨勢。2017年全國考研人數報名201萬,增長7.3%;2018報名人數238萬人,增長18.4%;2019年報名人數則高達290萬人,增長21.8%。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更多的畢業生選擇了推遲就業、繼續深造。甚至有人調侃,學歷通脹速度已經趕上貨幣增發速度。

其二則是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報考的持續火爆。以“國考”爲例,2016年、2017年、2018年三年平均報名人數與招錄人數之比分別爲46:1、49:1和58:1。尤其對於一些三四線城市,本身發展就面臨着缺錢、缺產業的困境,少有的所謂的“體制內工作”則成了許多人競相追逐的無奈之選。

再來看一下官方對於“失業”的權威表述。根據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調查失業率爲5%左右。而對2019年就業預期則爲城鎮調查失業率爲5.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爲4.5%以內。

長期以來,城鎮登記失業率因爲只反映前來選擇“登記”的城鎮失業人口而飽受詬病。自2012年,我國開始試行城鎮調查失業率和城鎮登記失業率雙軌,雖然較之前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還是因爲侷限於“城鎮”而低估了實際的失業人口。如果考慮到現實中城鎮、農村基數龐大的適齡勞動力人口,真實的失業率遠不止於此。

2

“就業難”受多重因素疊加影響。

經濟大環境不景氣。全球經濟停滯不前,作爲世界經濟的重要一環,中國亦不能獨善其身。經濟學上有個“奧肯定律”,表明就業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高度的正相關。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1-2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僅爲7080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2609億元,同比下降14%。經濟增長乏力,企業盈利能力堪憂,自然難以提供足夠充裕且優質的就業崗位。

產業迭代、技術升級的影響。規模化設計、集約化生產的廣泛應用。尤其是在一些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表現尤爲明顯,以房地產產業爲例,目前裝配式建築被大力推廣,通過標準化模塊設計,如搭積木般對建築進行裝配組裝,極大縮短了工期,也減少了勞動力的使用。

科技進步、人工智能迅猛發展。早在2016年,德勤會計事務所就引進了財務機器人,不僅對於大量重複性、程序性的基礎財務工作進行處理,還能基於大數據分析做出財務分析以及風險防範,誤差更小、精度更高,取代了大量財務人員。目前我國約有2000萬會計持證人員,而其中相當大一部分從事的是可以隨時被替代的財務流水作業。此外,語言翻譯、傳統中介、銀行等行業的就業都面臨技術進步帶來的挑戰,這也是歷史演變的必然規律,不可逆轉。

產能過剩、行業無序擴張。如果說科技發展帶來的就業壓力難以避免,那麼產能過剩導致的裁員減員則有一定的人爲因素影響。我國的光伏產業、鋼鐵等產業都曾因爲市場環境以及政策助推,迎來一波發展高潮,但是忽視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一擁而上、盲目擴張,導致嚴重的供需失衡,產品價格一瀉千里,企業發展陷入困境。

人民日報就曾報道,河北省就因爲產能過剩引發職工下崗潮,影響人數約爲55萬人。行業繁榮時瘋狂擴招,而一旦遇冷則大規模裁員,踩完油門急踩剎車,對就業市場本身產生較大影響。中央一直在推行“三去一降一補”,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努力消除產能過剩帶來的“後遺症”。

就業崗位結構性失衡。儘管勞動力總量上非常富裕,但是在崗位匹配度上還面臨着失衡。高端人才依然供不應求。近日,南京、西安、廣州等地紛紛掀起了“搶人”大戰,對於人才引進增加籌碼。職業技能人才需求旺盛。在北京,月嫂工資普遍1萬元起步,金牌月嫂工資更是高達數萬,且需提前半年甚至更長時間預定,秒殺衆多白領。在湖北潛江,“小龍蝦”學院的130餘名學生更是還未畢業便被預定一空。

3

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而“穩就業”也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被置於“六穩”的首要位置。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關於民營經濟有一個“五六七八九”的論述,即創造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和新增就業。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迅速發展的快遞行業提供了300餘萬個就業崗位;外賣配送行業同樣如此,僅2018年蜂鳥配送和美團騎手兩家企業就吸納了500餘萬人就業。

現實經濟運行也表明,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時,民營企業的抗壓能力也強於一般國企。1-2月份,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民營企業實現利潤1889.5億元,下降5.8%,而國有企業儘管利潤總額略高於民企,爲2223.7億元,但是降幅爲24.2%。民企促進發展,發展帶動就業,循環往復形成良性循環。

從中央到地方,紛紛送出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大禮包。從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到積極破解民企融資難題,從減少審批流程到營造良好經商環境,誠意滿滿。

創業帶動就業。創業不僅能解決自身就業問題,也能同時產生數量可觀的就業崗位。尤其對於轉業軍人、返鄉的農民工,積極加強技能培訓,給予多方資金信貸支持,回鄉創業不失爲一個選擇。從企業離職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能人才更是自帶商業流量,創業也較他人更有優勢。

但同時,還是要理性看待創業風險。創業門檻低,支個煎餅攤都可以稱之爲創業,但是成功的概率也低。媒體在宣傳時,往往刻意誇大少數成功者的創業事蹟,選擇一兩個標杆放大爲先進典型,影響他人選擇。現在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創業中心遍地開花,但對於其中的一些人而言,沒有工作經驗積累,沒有專業技能傍身,沒有穩定客戶關係,沒有明確商業定位,只憑一腔熱血一頭扎進市場,藍海變紅海,承受創業失敗帶來的風險。

4

去年年初,唐山高速公路收費站取消,一段收費員大姐對着採訪鏡頭講,“我們把青春都耗在這裏了,找工作很難找了。我除了收費什麼都不會幹。”引起許多人唏噓感慨。

有時候,貪圖所謂的穩定,只不過是溫水煮青蛙,不斷磨掉鬥志,磨掉激情,磨掉技能,磨掉向外攀升流動的所有企圖和努力,被歷史的進程一路裹挾,混沌向前。現在體制內的工作被許多人視爲一輩子的“鐵飯碗”,可誰曾記得,大規模國企改制下崗潮就在二十多年前。而彼時,國企的“飯碗”比事業編還硬,比公務員還剛。

真正的人才從來都是就業市場的“香餑餑”,針對各類人才推出各種優惠獎勵政策也層出不窮。天津2018年推出“海河英才”引進計劃,對於符合條件的高端人才個人給予最多200萬元的補助,此外還有住房、教育、落戶等方面的配套優惠,力度空前。

一個人的命運,除了考慮歷史進程,也要靠自我奮鬥。改善知識結構,提升自身素質,爲未來自己的職業發展充電蓄能。積極擁抱挑戰,追趕時代浪潮,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提高在就業市場的議價能力,方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一見財經原創,禁止非授權轉載、洗稿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