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無稽之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寫了七十年,至今不會寫字,我寫了蘭亭序四十多年,到現在仍不入門。文徵明開始不贊成松雪先生,到九十才認識離松雪遠關。尤其現在一些無聊之人評頭論足,可笑至極。你沒法走入古人,更無法瞭解古人,信口開河,我聽後不予置之。就蘭亭序講一下我個人的看法,朋友聚會于山陰蘭亭,氣分熱烈,羣賢集聚,自然心情抒暢,一開始王先生還有點拘謹,癸丑二字,丟一字,這是失誤,到崇山峻嶺丟二字,這是失誤二,寫到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漸入佳境,寫到天朗氣清已入淋漓盡致。僅供參考,蘭亭是一生的追求,不是十遍八遍,更不是百遍千遍,上下呼應,左右顧盼,附仰之間,筆筆在動,字字在行,文美字美,渾然天成。


大家好,我是劉煜坤居士,非常感謝邀請。

《蘭亭序》書文並美,表現了晉人特有的超然玄遠的深情與風采,這種深情與風采為晉人所獨有,為後人稱慕與景仰。

文描繪了蘭亭的景緻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感嘆。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記敘蘭亭聚會盛況,並寫出與會者的深切感受。先點明聚會的時問、地點、緣由,後介紹與會的人數之多,範圍之廣,「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接著寫蘭亭周圍優美的環境。先寫高遠處:「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再寫近低處「清流激湍」;然後總寫一筆:「映帶左右」。用語簡潔。富有詩情畫意。在寫景的基礎上,由此順筆引出臨流賦詩,點出盛會的內容為「一觴一詠」,「暢敘幽情」,「雖無絲竹管絃之盛」,這是反面襯託之筆,以加張表達賞心悅目之情。最後指出盛會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時,「天朗氣清」為下文的「仰觀」、「俯察」提供了有利條件;「惠風和暢」又與「暮春之初」相呼應。此時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觀」、「俯察」,「遊目騁懷」、「視聽之娛」完全可以擺脫世俗的苦惱,盡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發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與會者的感受歸結到「樂」字上面。筆勢疏朗簡凈,毫無斧鑿痕跡。

  文章第二段,闡明作者對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緊承土文的「樂」字,引發出種種感慨。先用兩個「或」字,從正反對比分別評說「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的兩種不同的具體表現,一是「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一是「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然後指出這兩種表現儘管不同,但心情卻是一樣的。那就是「當其欣於所遇」時,都會「快然自足」,卻「不知老之將至」。這種感受,正是針對正文「遊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的聚會之樂而發,側重寫出樂而忘悲。接著由「欣於幾所遇」的樂引出「情隨事遷」的優,寫出樂而生憂,發出「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慨嘆、文章至此,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最後引用孔了所說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話來總結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後一段說明作序的緣由。文章緊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發議論,從親身感受談起,指出每每發現「昔人興感之由」和自己的興感之由完全一樣,所以「未嘗不臨文嗟悼」,可是又說不清其中原因。接著把筆鋒轉向了對老莊關於「一生死」,「齊彭祖」論調的批判,認為那完全是「虛誕」和「妄作」。東晉時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莊,喜好虛無土義的清談,莊子認為自然萬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莊子·齊物論》),且把長壽的彭祖和夭折的兒童等同看待,認為「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作者能與時風為悖。對老莊這種思想的大膽否定,是難能可貴的,然後作者從由古到今的事實中做了進一步的推斷:「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基於這種認識,所以才「列敘時人,錄其所述」,留於後人去閱讀。儘管將來「事殊事異」,但「所以興懷。其一致也」。這就從理論上說清了所以要編《蘭亭詩集》的原因。最後一句,交代了寫序的目的,引起後人的感懷。文字收束得直截了當,開發的情思卻綿綿不絕。

  這篇序言疏朗簡凈而韻味深長,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風格。且其造語玲瓏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駢文的精品。《蘭亭集序》在駢文的幾個方面都有所長。在句法上,對仗整齊,句意排比,如「羣賢畢至,少長鹹集」,「仰觀宇廟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兩兩相對,音韻和諧,無斧鑿之痕,語言清新、樸素自然。屬於議論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簡沽,富有表現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齊彭盪」和「修楔事」這樣淺顯易儲的典故,這樣樸素的行文與東晉對代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形成鮮明對照。

  這篇文章體現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感恩您的關注,希望大家關注並轉發,弘揚中國書法文化。


中國相傳(蘭亭序)和(聖教序)行書字帖節奏美、形象美、氣韻美,行書藝術魅力欣賞!增強行書美學修養,培養行書審美能力,多看多臨(蘭亭序)和(聖教序)字帖,心摹手追,揮灑自如,摸索著行書運筆,筆勢,筆形,筆意的實戰技巧和實踐經驗。


蘭亭序不臨摹5一10遍很難得其精華。功夫到家,必然漸入佳境!


《蘭亭序》每個字都很瀟灑!那可是王羲之酒後隨手一寫的,並沒有在「創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