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糜爛」、宮頸瀦留囊腫不是病,如果以後再有人告訴你有「宮頸糜爛」、」宮頸腺囊腫」,大家不要驚慌失措!

孫繼青,瀋陽市紅十字會醫院婦產科主任,主任醫師為您答疑。

關愛女性~關注宮頸

宮頸糜爛

正常生理情況下,宮頸部位有2種不同的細胞,分別是「鱗狀上皮細胞」和「柱狀上皮細胞」。鱗狀上皮細胞為復層上皮,細胞層數多,它覆蓋的地方表面光滑,呈現正常黏膜的粉紅色。而柱狀上皮細胞為單層細胞,細胞下的血管可見。

因此,柱狀上皮覆蓋的地方,呈現嫩紅色,看上去像是「糜爛」,其實不是真的糜爛,只是頸管內的柱狀上皮在雌激素作用下向外延伸出來時表現出來的狀態。很多年輕的女性朋友都會有生理性地宮頸柱狀上皮外移。

值得注意的是,宮頸炎症充血、宮頸癌前病變甚至早期宮頸癌看上去也是紅色的,類似「糜爛」的表現,單靠醫生的肉眼無法判別。而且,有部分宮頸病變生長在宮頸管裏,婦科檢查往往無明顯異常,因此宮頸「光滑」也不代表沒問題。

宮頸囊腫

宮頸囊腫大多是宮頸的生理性變化,是子宮頸轉化區的鱗狀上皮取代柱狀上皮過程中,新生的鱗狀上皮覆蓋宮頸腺管開口,將腺管口堵塞,腺體分泌物瀦留於腺管內,形成囊腫。

雖然宮頸糜爛、宮頸瀦留囊腫並非指一個單獨的疾病,但也並不代表你的宮頸有無問題。定期進行宮頸病變的篩查,纔是真正判定和評估宮頸有無病變的方法!

宮頸糜爛這個詞相信絕大多數女性都知道,而且聽起來讓人覺得非常可怕。彷彿糜爛和宮頸癌有著必然的聯繫。

一般來說女性只要一體檢呢,都知道宮頸糜爛輕中重度,所以對這個詞是特別記憶猶新,大家都認為宮頸糜爛跟宮頸癌有關係,糜爛的越嚴重得宮頸癌的幾率越大。

其實這個詞早在婦科的第七版教科書上已經是改掉了,沒有糜爛這個詞了,宮頸糜爛這個詞現在目前在我們婦產科已經把它取消了,拿什麼概念代替呢,就是宮頸的鱗柱交界異位,主要是因為激素的作用,宮頸管裏的柱狀上皮移位到宮頸的表面上來了,這是一個正常的生理反應,因為柱狀上皮是像一根柱子一樣,一個一個地立起來的,那麼看起來它就是毛糙面,

它不像鱗狀細胞一樣表面光滑。如果是宮頸糜爛發生說明你還年輕,因為有激素水平支持 所以柱狀上皮異位,等你絕經,激素水平降低以後,這個柱狀的異位的這個細胞呢,移位到宮頸管裏了,你的激素水平就降低了,那麼宮頸也就光滑了,一旦要是知道了宮頸糜爛的話,也不用擔心,它是一個生理的改變,不要去治,也不要去刻意地糾結這個名詞,只要每年做宮頸癌的篩查就可以了。只是得了宮頸糜爛,並不會導致宮頸癌的發生,它跟癌幾乎沒有關係。

關注芝麻育兒專註於0-8歲孩子家庭在健康、養育、教育方面的需要。芝麻大的孕育問題,關注我們就有答案!


很多女性會被「宮頸糜爛」所困擾,認為這是非常嚴重的婦科疾病,那麼宮頸糜爛真的很可怕嗎?

「宮頸糜爛」在很長時間裡被錯誤認為是宮頸炎的一種,事實上,它不是真正的糜爛,而是宮頸粘膜因雌激素水平的變化而發生的頸管內柱狀上皮外移,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並且在2008年已經被改稱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但是因為習慣問題,不管是醫生還是患者依舊會稱之為宮頸糜爛。它多見於育齡期女性,很少見於絕經後女性。有些人會把宮頸柱狀上皮異位與性生活頻繁或多個性伴侶聯繫起來,其實這是錯誤的,這與有沒有性生活沒有很大的關係。

一般情況下,輕度宮頸糜爛不會引起任何癥狀,也不需要治療。但是現在重度的宮頸糜爛,引起同房後出血,或白帶量變多,有異味,這就應該得到我們的重視,去正規醫院查清原因。可以適當採用激光、紅外線、微波等物理方法治療,以及可以使用局部用藥治療。

那麼,宮頸糜爛與宮頸癌有沒有關聯?實際上,兩者並沒有實質性的關係。宮頸癌是由高危型HPV持續感染引起的,在宮頸癌的發生過程中會伴有宮頸糜爛樣改變,但是預防宮頸癌的發生,不是治療宮頸糜爛,而是要每年例行宮頸液基細胞學(TCT)和HPV的檢測。

本期答主:張婧燕 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杏花島,瞭解更多有趣的健康知識!

宮頸糜爛是女性常見的婦科疾病,它分為了三度,即輕度、中度還有重度宮頸糜爛,只要是已經結婚,在育齡期的婦女,多多少少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宮頸糜爛,很多人聽到宮頸糜爛,就感覺是很嚴重的疾病,甚至是要癌變的節奏,那麼宮頸糜爛是癌變的徵兆嗎?

首先,宮頸糜爛是慢性宮頸炎的一種表現形式,它並不是一種單一的疾病,很多時候,其他的婦科疾病都會導致宮頸糜爛,宮頸糜爛後患者白帶增多,有時候小腹疼痛,很難受。一般對於無癥狀的宮頸糜爛可以不作特殊處理,以免造成過度治療。

其次,普通的宮頸糜爛不會致癌,但重度的長時間反覆發作的宮頸糜爛時可能會引起癌變的。宮頸快要癌變的時候,白帶會有很多,顏色也不正常,有時候白帶甚至會散發出一種惡臭,如果大家有這種癥狀的話,一定要重視起來,儘早到醫院去檢查。

為了避免發展成宮頸癌的可能,宮頸糜爛的患者要定期做好病理篩查。每隔半年至一年就要做一次宮頸液基細胞學及HPV檢測,排除癌前病變的高危因素。

患了宮頸糜爛不代表就會患上宮頸癌,只要在發病初期能夠及時治療,並且做好預防,不僅不會發生癌變,炎症也能儘快的消退。所以女性朋友們不要過多的擔心,只要平時多注意個人衛生,定期做相關的婦科檢查即可。

指導專家:李家平,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介入科主任,主要從事腫瘤介入與靶向治療。

專長:腫瘤與血管疾患的微創介入治療,特別是對原發性肝癌、轉移性肝癌、肺癌、膽管癌、胰腺癌、膀胱癌、盆腔腫瘤、兒童腹部惡性實體瘤、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介入診療。

覺得本文有用,請點贊或推薦給朋友,並關註:醫聯媒體。


宮頸糜爛與宮頸癌沒有直接關係,目前認為宮頸癌的病因是持續的高危HPV感染,沒有持續的高危HPV感染就幾乎沒有宮頸癌的風險,規律規範的篩查可以將宮頸癌的風險降至幾乎為零。

單純宮頸糜爛,我們現在稱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目前認為是一種生理改變,不需治療,定期防癌檢查即可,(建議30歲以下進行TCT檢查,30歲以上進行TCT+HPV聯合篩查)。


宮頸糜爛是癌變的徵兆嗎?家庭醫生在線邀請專家為您專業解答:

長期以來,宮頸糜爛被認為是慢性宮頸炎的一種,並有誘發癌症的可能。但近年醫學研究卻發現,宮頸糜爛並不是真正的爛,而是看起來糜爛。正常的宮頸表面覆蓋了鱗狀上皮,呈粉紅色。當頸管內的柱狀上皮增生,取代鱗狀上皮時,宮頸肉眼看上去就呈紅色,彷彿糜爛了一般。而婦科醫生所描述的輕、中、重度宮頸糜爛,僅僅代表肉眼所看到的糜爛面積,既不代表宮頸炎症的深度,更不能代表向宮頸癌發展的可能性高低。事實上,現在已經不認為宮頸糜爛是癌前病變了。

青春期以前,幾乎所有女孩子的宮頸表面都是平滑的,呈淺粉紅色,其表面由幾層鱗狀扁平上皮細胞覆蓋。但發育之後,受卵巢分泌性激素,或婚後性生活的影響,不少人的鱗狀扁平上皮細胞漸漸被另一種細胞(柱狀上皮細胞)所取代,而柱狀上皮很「薄」,僅為一層細胞,其下方的微血管網就明顯地露出來,看上去呈一片紅色。長期以來,醫學上將子宮頸外口變紅現象稱為「糜爛」,其實該命名並不恰當。因為上述情況下的宮頸外口呈紅色,只是由女性體內性激素水平所決定的,大多數屬正常生理現象。

一般對於無癥狀的宮頸糜爛可以不作特殊處理,以免造成過度治療。宮頸糜爛的患者要定期做好病理篩查。每隔半年至一年就要做一次宮頸液基細胞學及HPV檢測,排除癌前病變的高危因素。假如出現CIN3期及以上的不良病變,即使以後還有懷孕要求,出於對自己身體保障的考慮,還是應該考慮手術治療。另外,如果出現白帶增多、白帶異味、性交後出現接觸性出血或不規則陰道出血、下腹墜痛、腰骶部痠痛及痛經等癥狀,則應該到醫院進行診治,以免延誤了病情。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查看官方網站 國內知名健康媒體,提供專業的健康科普內容


你好,宮頸糜爛是常見的婦科炎症之一

得宮頸糜爛和宮頸癌是沒有任何關係,也就是說宮頸糜爛是有外炎性和內炎性的

真正在大醫院裡面也沒有宮頸糜爛,這個詞已經從我們的教科書當中全部都刪除掉了,而只有一些不正規的小醫院才會講宮頸糜爛,你會發現在我們科教裡面會用了輕炎 中炎 重炎這個詞來形容糜爛,那也就是說你看到的這個所有的粘膜的損傷現在不用糜爛這個字眼來說她了,

比如說有糜爛的有炎症,那有外炎性和內炎性 盆腔炎啊 子宮內膜炎啊包括盆腔積液等等這些問題造成的糜爛。

包括體內濕氣重喜歡喫辣的還有一個外炎性就是陰道炎引起的宮頸炎,那不管哪一種她只要是有糜爛那說明她的免疫功能相對比較低

這樣的人是容易感染上HPV病毒的也就是宮頸癌病毒,但是她不一定得宮頸癌也就說打個比方,以前我們說酸性體質的人容易的癌症但是她不是百分百的癌症,但是呢?生了癌症的人都百分百有是酸性體質,同樣感染上HPV病毒陽性這樣的病人她不一定會生宮頸癌。那生了宮頸癌的人呢?是因為有這種病毒存在!這一塊大家一定要明確明確在明確


並不是哦,其實宮頸糜爛是比較普遍的婦科炎症,平時只要多注意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宮頸糜爛不治療的話會越來越厲害,也有可能會導致其他炎症的複發的,

小編在這裡建議女性朋友選擇外用藥物治療是比較安全可靠的,常用清妃姝麗凝膠,但是治療週期內千萬

不可半途而廢,如果沒有完全好,一定要徹底治好,對自己的身體負責。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