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三國演義》開頭有一句話「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本人認為這句話是對中國歷史的一個概括,縱觀歷史,難道不是這麼回事嗎?

歷史上從有文字記載以來,周分成春秋戰國,而被秦統一。秦末楚漢爭霸,又被漢統一。東漢末年三國鼎立,後歸於晉。東晉五胡亂華南北對峙300多年,被隋大一統等等,本人就不往後推了。中國歷史就是在分分合合中走過過了幾千年。

三國這段歷史,正是處在一個分的時期。雖然只有短短百年,但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這跟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密不可分的。

俗話說「老不讀三國,少不看水滸」,水滸傳上的好漢們,令人熱血沸騰。而三國演義呢?裡面主要是權謀、計策,可以說是相當精彩,把冷兵器時代的戰略戰術發展到了極致。這也是《三國演義》能成為名著的原因。

可以看出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視蜀漢政權為正統的,同時各種完美人物的形象都在蜀漢政權,如愛民如子的劉備,義薄雨天的關羽,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渾身是膽的趙雲等。

而關羽的名聲最大,被後世帝王封為「關帝」,還被後世推崇為「武聖」,一直被後世所推崇,現在全國幾乎各地都有關帝廟。關羽之所以這麼被後世推崇,關鍵是他代表了忠義二字,是各代帝王所需要的。

這段時間,學習完易中天老師的《三國》以後,隨著老師辯證的方法,讓我對三國有了進一步的思考。

重點說說是忠和義吧:什麼是忠呢?忠心耿耿、忠貞不渝等。說的都是忠,也就是說忠,首先是忠肯定不能對誰都忠吧?大到國家,小到家庭,你可以忠於國家,忠於單位,忠於家庭。但是你肯定不能忠於兩個或者多個國家,多個家庭吧!忠是唯一的,忠心是不能二用的。

那麼義呢?正義,仁義,情義,信義,當這些「義」發生衝突時,改如何處之,沒人能給出準確答案。所以到最後,就是你不仁,別怪我不義了。從這點上看義是雙方的,你有情,我有義、你對我有信,我對你有義等。

最後想總結一句忠是單方面的依附,義卻是多角度的解釋。忠是不變的,義卻是多變的。


三國的歷史雖然只有短短100年左右的時間,在歷史上的地位也遠不如之前的秦漢,以及之後的五胡亂華,那麼為什麼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能家喻戶曉,千古傳唱,成為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

除了《三國演義》里的心機,算計,權術,謀略確實精彩之外,其真正原因是《三國演義》這本書,圓了國民所追求的「中華夢」,即聖君夢,賢臣夢,忠義夢。聖君是愛民如子的劉備,賢臣是足智多謀,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忠義則是為大哥千里走單騎的關羽。三個夢三個代表都在蜀漢集團,所以後世的尊劉貶曹也就變得不足為奇了。

忠義二字,則是貫穿全書的核心價值觀。其代表人物武聖人——關羽被後世推崇備至自然變得理所當然。那麼到底什麼忠義?

所謂的忠,就是臣忠於君,子忠於父,妻忠於夫。但是如果反過來看,這難道不是不平等關係嗎?

義也有問題,仁義,情義,信義等等,哪個才是大義?當這些「義」發生衝突時,應該如何應對,沒人能給出準確答案。所以到最後,就是你說我不仁,我說你不義。

忠義,變成了政治的手段,統治他人的武器。

忠是單方面的依附,義卻是多角度的解釋。忠是不變的,義卻是多變的。

政治鬥爭歸根結底,就是一個爭利的過程。爭利而言義,結果就是走上言行不一的「偽善」之路。

三國這一段歷史上的小插曲,無論後人如何評價,終歸圓了我們的「中華夢」,也許這就足夠了。


三國如何?其實是羅貫中如何!許多歷史早已煙滅,但羅貫中卻把這段不是歷史卻寫成歷史且用一個個故事呈現了出來!那些人物,那些故事,其實也就是老百姓喜歡,嚮往的。每個人內心多少都存在著一種英雄情結,他會伴隨你,也會影響你!羅貫中的三國是不是歷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喜歡有一個這樣的不是歷史的歷史!

三國時代是很窮的,看看發現的朱然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