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有尝胆却没卧薪,那么卧薪尝胆是如何演变成为勾践的成语故事?

卧薪尝胆,是讲述春秋时期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最终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卧薪尝胆」在所有记载春秋史事的史料中,记述最原始既能可信者当推《左传》和《国语》。不过翻遍《左传》「定公」及「哀公」两部分,以及《国语》「吴语」和「越语」部分,都详细记述了关于越王勾践生平,却没有「卧薪尝胆」一事。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局部 (网上图片)

所谓的「卧薪尝胆」,是一个合成词汇,可分为「卧薪」、「尝胆」两事。「尝胆」一事,春秋史料没提,直到汉朝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时,写进了「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才有最初的记载,但就没有「卧薪」。

及至东汉时赵晔《吴越春秋》有说到勾践「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也只有「尝胆」。至于「卧薪」记述,要到了唐宋才见越王勾践「枕戈尝胆」的陈述。唐代诗人杜甫《壮游》诗载:「枕戈亿勾践」,北宋学者王洙注释为:越王勾践「出则尝胆,卧则枕戈」。南宋初年李纲《议国是》疏中曾说勾践「枕戈尝胆以励」。戈在古代种兵器,非传说中的干柴硬棒。可见「卧薪尝胆」从春秋到两汉及至唐宋,并没有明确记载。

影视中的越王勾践(左),说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 (网上图片)

至于将「卧薪」和「尝胆」连缀作为成语使用,初见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诗文《拟孙权答曹操书》,当年苏轼闲著,就穿越时空,代孙权写一封信给曹操: 「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孙权「卧薪尝胆」一事亦纯属虚构杜撰,主角更不是春秋越王勾践。

然而,苏轼作为北宋后期文坛领袖大文豪,文章影响力巨大,由他首创「卧薪尝胆」也得到广泛流传。到了南宋时期,曾开、真德秀和黄震等爱国官吏及学者,时常怀念宋代的另一半壁江山,追忆越王勾践事迹,望当时皇帝能学勾践发愤图强。所以,从他们的奏章著述中,屡次提到勾践「坐薪尝胆」或「卧薪尝胆」。

苏东坡画像 (网上图片)

同时,众多学者提出与史实不乎的观点,如南宋学者吕祖谦《左氏传说》说吴王夫差曾「坐薪尝胆」。明代学者张溥的《春秋列国论》,以及清代史学家马骕的《左传事纬》和《绎史》时,更将「卧薪尝胆」一事系于吴王夫差名下。不过有更学者将「卧薪尝胆」一事追加在越王勾践身上。清初才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载:「勾践反国,乃苦身焦」。

清代另一文学家蒲松龄有对联明确指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表达他对项羽、勾践丰功伟业的无限感怀。到乾隆时期,文学家蔡元放修订《东周列国志》,说越王勾践「累薪而卧,不用床褥;又悬胆于坐卧之所,饮食起居必取而尝之。」关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越传越广直至今天。

影视中的越王勾践 (网上图片)

以往的学者认为,《吴越春秋》中所记越王勾践「目卧则攻之以蓼」的「蓼」菜积聚过多,就成为「蓼薪」,那就是「卧薪」之意。清代学者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解释「蓼」为辛苦之菜。他们认为越王勾践那时日夜操劳,眼睛疲倦得想睡觉,就用辛辣味苦的蓼菜刺激眼睛,打消睡意。按照这种方式,「尝胆」是让味觉感到苦,「卧薪」是让视觉感到苦,但把「卧薪」说成睡在硬柴上,显然是一种误解。

「卧薪尝胆」作为中国成语,被历代名人分别附会到孙权、勾践和夫差名下,最终被大众普遍锁定在越王勾践。也见一众对这个词汇的喜爱程度,历经千年演变,都是充满褒义,代表赞扬、渴望成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