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認為源賴朝建立鎌倉幕府開始,天皇的權威喪失成為傀儡,實際上這並不正確。

源賴朝在消滅平家以後,受封原平家領下的四百餘處莊園,自己也以朝廷的「大將軍」自居(就任徵夷大將軍以前),他提出的最高要求,也不過是想要有一個帶「將軍」倆字的官職罷了。為此,源賴朝還曾以誅殺有獨立傾向的家臣上總廣常為功勞向後白河法皇邀功。

鎌倉時代的日本朝廷並不像後來室町幕府時期、江戶幕府時期那麼慘,他們還是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的。朝廷真正喪失權威,應該是「承久之亂」時期,後鳥羽上皇起兵倒幕,最終朝廷一方戰敗,上皇被流放,王家、公卿麾下的兩千多處莊園被鎌倉幕府沒收——這可是源平合戰後平家莊園的五倍有餘。從承久之亂開始,朝廷與幕府的天秤才開始向關東傾斜。

源賴朝骨子裡是天皇的忠臣,他並沒有稱帝的野心,只是想建立一個屬於武家的政權,鎌倉幕府時期的政治說白了就是一種二元體制,幕府規定的《關東御成敗式目》也只是武家法度而已。在源賴朝於關東站穩腳跟以後,他就首先派遣弟弟源義經帶著因為戰亂中斷多年的年貢前往京都,送到皇族和公卿們的手上,從這一點來看,他的政治手段根本不是木曾義仲、武田信義等人能夠比擬的。


天皇比耶穌天子牛逼,他的定位就是耶穌天子他爹上帝玉皇大帝,大家都以為天皇是和中國一樣的世俗皇帝,才會如此撇不清。

天皇是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裏的上帝,基督教裏的上帝能由拿破崙希特勒取代嗎?信徒能接受嗎?拿破崙可以取代教皇自己給自己戴上皇冠,但是不會去想當教皇,更不會去宣稱自己就是上帝,這在宗教倫理當中是不可思議的。


中央政權沒有絕對壓制地方的實力,保留天皇便於緩解矛盾,可以讓地方實力派有YY的餘地,免得沒事老想著造反——久而久之成為傳統了。其實象德川幕府時期,論實力完全可以取天皇代之的,但是沒有必要為了一個虛名,與傳統的道德觀念為敵。   另外與日本的莊園制經濟有關,每一個莊園主、每一個城主都代表一個獨立性很強的小集團,對中央的離心力大,好象就沒有出現過象中國那樣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   其實衡量一下利弊:是取代天皇要那虛名,而被戴上破壞傳統、篡位,因而被其他諸侯羣起而攻之好呢;還是保留天皇個虛名,自己握有實權而且不給他人以口實好。自己想一下就會做選擇了。而且,沒有一個將軍敢做第一個喫螃蟹的人。   最開始懷疑可能和日本天皇在神道教中的地位有關,不過日本文化中的宗教意識似乎並不很強烈,宗教在社會政治中的作用應該還不至於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武士階層在日本政治史上從很早就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一階層解決問題的方式似乎並不利於保留天皇之位。後來猜想,這可能和日本社會是建立在分封結構基礎上的嚴密的等級社會有關。和中國不同的是,古代日本始終沒有形成中央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既然是分封制度,只要各地的大名能夠擁戴自己,是沒有必要將各地的大名剷除乾淨的,那樣可能成本很高,對於潛在的幕府將軍候選人來說,這樣做是風險很大的。而在這種分封結構中,僅僅依靠各地大名的擁戴,又使得幕府將軍沒有足夠的力量也無法調配足夠的資源徹底改變整個政治格局。這樣一來廢除天皇很可能就是一個收益遠低於付出的舉動。這樣,實權在握的幕府將軍(其實因為不是中央集權體制,幕府的權力還是非常有限的)就很可能希望保持現狀。個人感覺,日本的幕府制度似乎可以和中國春秋時期的局面有一比:春秋五霸都在全國範圍內有巨大的影響力,但都不具備改變政治格局的力量,所以名義上的周天子在非常長的時間內得以保存,事實上,如果戰國時期秦不亡周,關東六國很可能會讓周天子長期地存在下去。衰敗到只剩一地的衛一直存在到了秦最後統一全國的時刻,也許可作為這一推測的旁證。)   有意思的是,日本歷史上封地之間的兼併活動一直很弱,這使得日本的分封制度得以長久存在。而日本政治中,屬臣對君主的顛覆也沒有中國春秋末期那麼劇烈。而正是劇烈的兼併和屬臣對君主的顛覆直接導致了中央集權體制在中國的產生。


天皇是日本神道中最高地位的天照大神的後代,天皇就是代替天照大神在人間實行統治,這樣的宗教、精神領袖地位,不是什麼貴族、武士可以取得的。換句話說,只要不是天皇產的子孫,你動作再大、再驚人,全國上下都不鳥你。

將軍們「挾天子令諸侯」,有時候更方便統治。源賴朝建立鎌倉幕府之前,日本的統治一直是天皇實權統治。源賴朝借關東武士的力量,建立武人天下,天皇成了名義上的元首。將軍們一方面可以掌握具體的權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天皇穩定民心,甚至幹些壞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