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舉一個假設的背景:

一個女孩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一個家暴不斷的貧窮家庭里,父親施加的家庭暴力對她留下了不少苦痛記憶,但母親的關愛和呵護在她成長的過程中一直呵護著她,安慰著她,並最終將她送出了家門,去往大學住校並開始新生活。

在這種情況下塑造出的女角色必定包含什麼性格特點?

答案是沒有

因為這個問題不夠準確,這段過去太過概括,根本不足以包含著所有細節,也不足以說明這位女角色在這種「極端環境」下發生的異變究竟是好是壞——我們假設她有「暴力」這個特點,這一點合理嗎?合理,因為家暴的事情確實給她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但過去的概括中並沒有說明「這些暴力」是否讓她在學校里也學著使用,進而延伸至長大後依舊使用「暴力」,所以就算假設他擁有「暴力」這一特點也能說的通。

現在再假設這個角色擁有與暴力相反的「溫柔」,這合理嗎?是的,她的母親確實為她證明了溫柔的可能性,就算變成了一位「拒絕暴力」的角色也有充足的理由證明這一點,因為「拒絕暴力」建立在「見識過暴力所造成的傷害進而不想成為那樣的人」這一思考起點上,這種「現在的選擇」取決於「過去事情影響」的思考方式也是面對抉擇時人們思考方式的一種。

那麼在上方兩種假設的情況下,這名女角色從「展現 暴力/溫柔 舉動」到「訴說過去經歷的家庭經歷」過程中是否算作完成了一種「固定屬性」到「人物性格」的過程?這點我暫時還未能辨別出來。

不過,如果這就是一個簡單的「屬性」→「人性」過程,那麼就有了下面的問題。

————————

作者下筆寫這個屬性之前難道沒想明白角色是因為什麼才有了這樣的「屬性」嗎?本來就沒思考過「為什麼」這個角色的思考方式會「如此這番」?

一開始就是「因為她是這樣的角色」所以必定會「如此思考」的話,那崩了也不奇怪,畢竟一開始就沒想好,或者說,想出來的「原因」經不起推敲。

照這麼說的話輕小說這種「一開始提出XXX設定」來吸引眼球,卻沒法補上一個能讓大多數人接受的原因,搞到人們開始對作品失望或反變黑的狀態,那恐怕真的是輕小說創作體系下最讓人無法接受的一點。

————————

我其實本不想談及這個問題,就像我怎麼都想像不出來輝夜大小姐一開始的樣子和現在和會長之間那種關係之間究竟是發生了什麼,我不希望作者補上這一部分,因為我總覺得作者似乎沒準備好怎麼補,萬一崩了呢?那樣通篇的「愛情」彷彿就真的變成了「設定」而非「角色自己思考得出的結論」(雖然說這點也是作者筆下的主觀控制。),那樣的話對我來說這部漫畫也就沒有了看下去的樂趣,更不用提現在TV還在播而我還得陪老婆看的關係(會難以接受內容的,但上面這話能在老婆面前說嗎???妻奴是國際玩笑。)。

最後結論:其實探討這類東西的勁頭放在嚴肅文學上收效更好。

PS:配圖是上一篇被要求修改的文章里最後的結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