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進軍過,現在也依然在,只是現在相對於當時歸於平淡了。

淺色前輩總結的天聞角川「興衰史」正是那個短暫巔峰的寫照。

但至今仍和輕小說利益相關的自己認為,天角或者說日式輕小說在國內的「沒落」,雖然和當時的種種惡意舉報和制度本身有關,但或許根本性的原因並不在這裡,這裡想補充的也是關於天聞角川的一些事,算是從其他角度總結一下這段歷史吧。

首先,以角川為代表的日輕進入國內後,其實很快就培養出了讀者的正版消費習慣,之前的盜版出版(除了一些一看內容就知道基本不可能引進的敏感作品和小眾作品以外)一時間基本都被天角和其他國內正版出版社取代(也有很多出版社開始試水輕小說,引進一些相對小眾的日輕),剩下的(敏感小眾作品)基本也因為國民消費能力在那些年的提升,而被台版和日版補充,一時間買盜版的人已經比之前少了很多。很多讀者都是能買天角就買天角,天角不出等安少(或其他出版社),沒有簡體買台版(繁體),沒有台版入日版。

因為天角早期的書真的在紙張質量、翻譯和價格上都很有競爭力,宣傳上也給力,通過《天漫輕小說》雜誌連載湧現出的早期「國輕」基本就只有幾元錢一本,即便人氣日輕也就是十幾元一本(正常按讀者屯書的購買方式買,到手價格大多都在14元之內),甚至少數的一些日輕都可以中日同步發售,甚至線上的天角(正版)二手書市場也培育了起來,因為貼吧回血的,閑魚的二手價日輕很可能更實惠。

此外,天角的線下活動和預售很多,加之當時網上購物開始迎來高潮,所以當時很多沒有實體書店銷售輕小說的三四線城市也可以買到最新的天角作品,天角的日輕銷售,基本一開始就是網路優先的,對實體店和報刊亭的依賴,其實並不很大(即便是有實體書店和報刊亭銷售天角輕小說的一二線城市裡,很多人也只是在買「絕版書」時才會高價從實體書店和報刊亭買,當時天聞角川貼吧里的很多購買指南也說明了這點,有些現在也可以查到)。

而天聞角川貼吧里,當時也經常性有編輯、作者和讀者的互動,整個環境非常良性,很多天角的編輯、作者和讀者都是線上甚至線下的朋友,互相以「叔」「姐」「哥」「弟」相稱呼,基本零距離,作者之間也會直接在網上彼此公開吐槽和切磋。在普通主流媒體上,也會有(利益相關的)人為輕小說發聲,討論和讚美「文字之輕」,輿論形勢逐漸轉好,甚至連帶整個二次元一度開始融入主流。

更重要的是,天角在國內當時曾經有成功定義什麼是「國輕」,甚至為整個輕小說行業的未來定義標準的可能,通過《天漫輕小說》的短篇(有可能實現連載)和「閃作(幾百個字的超短篇)」徵稿,以及大賞(角川華文輕小說暨插畫大賞)的比賽投稿,很多輕小說作者都開始按照角川的「寫漫畫」標準來創作,很多其他出版社的比賽也開始按類似的標準和模式進行,天角這種直接從根本入手的策略是很有效的,甚至直到現在很多輕小說作者的文風實際上還是當時的「天角投稿標準」,沒有幾個輕小說作者會忽視「動漫感」,雖然整個圈子對「輕小說是什麼」總會爭論不休,但真正寫作時(不論是以後投稿到台灣、日本或者其他國家,以及國內小說網站),「身體總會很誠實」(地按天角曾經的徵稿標準寫),這點可以說影響深遠。

如果繼續如此深耕,即便在遭遇13年後的大洪水後,天角仍然可以主導整個國內輕小說市場的方向,甚至做到更好,因為作者、讀者之間的「羈絆」都還在,之前的市場培養已經生根發芽,版權優勢也依舊堅挺。

但在那之後,除了外部條件的惡化,天角自身的策略就開始越發的「迷」,原本的長線策略基本都被放棄,大賞和《天漫輕小說》的徵稿都沒有後續了,除了實體出版受外力影響短時間大幅減少以外,作品重點相對之前也開始更傾向化女性化(這裡不是指更重視引進日本的少女小說或者漫畫,而是作品更傾向於服務國內的女頻讀者),甚至出版大方向上也開始「去輕小說化」,開始「跨界合作」,除了日輕出版時繼續高度與當年流行的動畫相關以外(比如《你的名字》《埃爾梅羅二世事件簿》這種),出版上很多策略都改變了,因此也出現了很多隻差一本就完結的「太監作」(日輕已完結,但國輕正版只差最後一卷就不出了)。而天角自身團隊的變化,也導致網路上編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互動也越來越直白露骨和「公事公辦」。

至於融入互聯網大潮,除了一開始便擁有的網路銷售渠道,天角也是做過其他努力的,紙媒乏力時,《天漫輕小說》曾經嘗試過只出電子版(去實體書化),電子版的價格也更便宜,但這並不被大多數讀者買賬,更不為《天漫輕小說》的作者(和潛在作者)買賬,因為很多作者甚至讀者買《天漫輕小說》的目的就是想著有朝一日能讓自己的作品印刷在《天漫輕小說》的雜誌上,所以天角當時的電子版嘗試,很大程度上被讀者認為是一種「背叛」。

某種角度上,事件前後的天角,基本可以被看成是兩個存在。

一個是積極培育讀者、作者和創作氛圍,致力於定義和完善行業標準,甚至描繪「夢想」,不斷努力讓「二次元」出圈的純血ACGN貴族。

另一個,則是積極融入國內小說市場,不斷讓自身更加「本土化」,藉助版權優勢,IP為王的出版商。

而很多企業,也和天角一樣,開始選擇「回歸」,一些一度曾試水日輕的出版社也漸漸停止了這樣的嘗試。

影響日輕(與國輕)在國內發展的外部性因素,或許很大程度上是出在審查、舉報這些制度上,以及從那之後到如今的「文化尺度」收緊,甚至可以說,當時天角的輝煌,也與當時正處於輕改動畫的高峰期有關。

但更根本的一點,或許在於輕小說本身就是一種中日之間「文化輸出逆差」的代表,它的受眾本就更傾向於一二線城市這樣的國內發達地區和相對富裕階層(從大多數日輕讀者以及出道了的國輕作者的家庭背景和經濟條件就能知道),而中國是一個地區之間、階層之間發展程度差距過於巨大的國家,所以輕小說在國內很難做到「不小眾」,更難於「出圈」做大。

輕小說作為一個紐帶,曾經一度讓一些真正的年輕人(從十多歲到三十多歲)走到一起,天南海北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年輕華人通過輕小說互相認識,甚至成為朋友。

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後浪」早已和「非浪」漸行漸遠,甚至遠遠甩開之時,文化上的羈絆,又能有多麼「血濃於水」呢。

就是這種感覺吧。

以往的相關回答,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希望多少能有些用吧。

為什麼中國網文不進軍日本??

www.zhihu.com圖標為什麼大多數長輩都對電子遊戲有偏見??

www.zhihu.com圖標

進擊過,發展過,然後死於舉報。

天聞角川創立於2010年,是中南集團和角川合資成立的企業。

成立之初便開始辦比賽,出版「國輕」和日輕。當年10萬塊的比賽獎金頗為震撼,一時間人人想投角川大賞。

同時,被精品堂和珊瑚文庫「培養」起的「輕小說盜版單行本市場」也被天聞角川逐步接收,讀者一開始是抱著「補票」的心態去買,買了後發現角川正版的質量的確比盜版好了一大塊,讀者開始只認角川版。

雖然現在回頭看去,紙媒市場終究會因為互聯網的衝擊+末端渠道(書店、書報亭)崩潰而衰落,但站在2013年的時點,青春小說/輕小說看起來還是很有前途的。

2009年創刊的《小說繪》月售雜誌幾十萬本,《龍族》、《啞舍》等單行本賣到百萬以上。天角的雜誌雖然不賺錢,但引進的單行本的確能賺錢,採用的策略也是日輕單行本撐收入,雜誌和比賽培育市場的穩健操作。

然後,2013年末的大洪水就來了。

據我所知,這次事件從業內互害舉報開始,最終讓ACG紙媒市場元氣大傷,提前了ACG紙媒的終結點。

先是2013年10月,ACG紙媒雜誌全面整頓,很多雜誌在這波里徹底消失,還有一些雜誌元氣大傷,加上市場大環境不好,在事件後又撐了撐就宣布停刊(比如動新),到今天就剩下一家 @二次元狂熱編輯部 了。

然後是2014年1月,從《約會大作戰》開始,天聞角川的全部輕小說陸續下架整改,這一狀況維持了差不多有半年(詳細時間記不清了),很多書迄今為止並沒有再上架過。從這次以後,天角就改變策略,不再積極投身實體市場,而是和騰訊等企業合作,賣賣版權,同時每年少量的出一些小說(比如《你的名字》)。

所以,作為邊緣的親歷者(當時我在給雜誌撰稿),我到現在都對「帶頭搞業內互害」非常厭惡。

很多東西建設起來很難很漫長,但破壞起來往往只需要一瞬間,一個動作,並且可能就再沒有再建的機會了。

我想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不過嘛,人類要是能從歷史中學到教訓,那也就不是人類了。


不是沒有,而是輕小說在國內市場的巔峰期已經過去了。

據我所知國內最早的輕小說雜誌,應該是漫友旗下的《親小說》,到現在有十四年的歷史了,落落、風息神淚以及祥瑞御免的馬親王這些赫赫有名的大佬那時候都曾經在上面開過連載。

到了2010年前後,「輕小說」這個概念逐漸開始推廣,而相關的雜誌(以動漫雜誌的兄弟刊為主)也開始如雨後春筍般萌生出來:

其中包括但不限於:

看動漫傳媒的《輕文學》

二次元狂熱的《重小說》

新幹線雜誌社的《新幹線·輕小說》

動漫前線旗下的《前線小說》

意林的《意林·輕小說》

南派三叔主編的《漫繪SHOCK超電擊》

角川書店有股份的《天漫·輕小說》

還有輕小說連載的漫畫雜誌《龍漫少年星期天》、以及很多讀者爭議算不算輕小說的《漫客·小說繪》與《最小說》。

等等

除了雜誌,文庫本的輕小說也遍地開花。

正版小說以「天聞角川」出版的一系列作品為首,還有

人民文學出版社(如《文學少女》系列)

上海譯文出版社(如《涼宮春日》系列)

南海出版公司(如《我的朋友很少》系列)

江蘇文藝出版社(如《刀語》系列)等等。

非官方授權版則有珊瑚文庫、精品堂、唯亞文化、玲瓏館、八方傳媒、漫典文化以及各種「XX少兒出版社」。

在當時,我還見過如同雜誌般大16開軟封面裝訂的,乍一看還以為是月刊雜誌的神奇盜版輕小說(因為實在過於神奇所以還入手購買了)。

就我數了數在那幾年入手了的輕小說,少說大幾千元的量應該是有的。

那幾年,輕小說是真的熱門過一段時間的。

至於後面為什麼市場上見不到這些輕小說了,別的答主已經珠玉在前了,我就不在多說了。


高贊答案已經把道理講得差不多了,我就來借題發揮一下。大量問號警告。

這短短14個字的問題里就出現了兩個很不對勁的詞。

一個是「進軍」。

進軍,聽起來就像要征服天下一樣,最起碼也得割據一方。以前我見過的把輕小說當個事業干(而不是圖一樂)的人,幾乎都有極強的攻擊性與戰鬥意志,而且充滿了王道征途的使命感。我是不太明白他們究竟是在跟什麼戰鬥,跟讀者?跟市場?跟網文?還是跟風車?

輕小說本來就是個二階小眾娛樂,非常不適合大規模傳教,也不會有很多人掏錢供養。退一步說,傳了也就傳了,傳了畢竟不算錯,但別指望能有啥收效。雖然我能理解當時的人需要畫大餅忽悠投資者和消費者,但不會真有人覺得這玩意能啃下一塊地盤來吧?

也別吐槽我馬後炮,當年我就這麼說的,只不過那時候還沒人認識我。

再一個是「市場」。

輕小說市場完蛋了不等於輕小說完蛋了,想看的話辦法多的是,內容也多的是。

我就是在天聞角川腦死亡之後才開始高強度看輕小說的,我看的書都是從哪來的?

題設默認的是漢語世界,那麼存量的話,到2020年怎麼得有個三千多部、幾萬卷、十億字了。增量的話,每年也有個大幾百卷,你難道是擔心這些不夠你看嗎?

當然裡面很多都是廁紙,看不看的也就那樣了。要是翻閱過十分之一,用心讀過百分之一的已經能算輕小說高手了。


二階小眾的解釋在這裡

歧路先知:輕小說的文化自信?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是不是現在的孩子都不知道天聞角川了……

中國一直有所謂的輕小說市場,不從盜版從正版算起來的話也有十年以上了,我印象中最早買的正版是上海譯文出版的涼宮春日系列,之後才入的天角坑。

輕小說的出版一直面臨著幾個問題,第一是印刷數量,作為一個小部數出版的書籍,要壓低價格無非是兩種方法。

一個是壓書的質量,比如用紙差,印刷差,不然就得提高價格。

當年最早買的涼宮春日,要是光論紙質的話也就和精品堂等盜版一個水準,甚至比珊瑚文庫差一些。但是天聞角川的紙質好的不是一點,平滑不說,反色也不錯,其次封面製版也是十分良心,拿來收藏真的是很好。

是的,輕小說出實體書的目的根本不是為了閱讀,基本就是收藏價值。所以印刷數量大不了,導致才沒出幾年的書各種絕版,現在國版的古書價值倒是有點高。也是因為數量越來越少所以這幾年價格也是逐漸走高,5、6年前零售28元的厚度現在的話大概要35元或者以上。貴么?我覺得開封菜的漲價幅度也就這樣啊。

其他出版社?有啊,以前和HJ文庫簽約的吉美出了沒幾卷就被約會大作戰下架事件牽連死在了起跑線三步外,現在也有《OVER LORD》的大磚頭和安徽少兒還在堅持把大春物出完。至於約會大作戰下架風波的最大受害者天聞角川也是從此脫離了湖南出版集團,開始了各地出版社奔波流浪的旅途。至於之後被騰訊資本接手了也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動作。現在也就是不溫不火的狀態。

現在的天聞角川,除了人氣極高的SAO以外其他的冷門基本都停擺當年的MF文庫J引進基本都是半路腰斬,現在就是一家畫集公司。你別說畫集的價格良心,印刷也好,如果入不起日文原版可以考慮。

國內的消費還是偏向於內容的快餐消費,而且這年頭估計也沒什麼人會去收藏輕小說,所以目前的國內輕小說市場也是很尷尬。

=========================分割線=========================

又有人提起了約會大作戰,隨便講幾句吧。

當時的起因是有各種說法,有人說是被盜版商舉報,反正莫名其妙的就全系列下架了。

至於之後被下架的書大多數都是自查,而且被下架的都是當時日本這裡角川和MF文庫J合併之後拿下的一批,有一部分還在動畫化。我印象里最深刻的是《迷茫管家和懦弱的我》角川拿下版權之後盜版就從店裡的書架消失了,然後出到第六本之后角川自行腰斬的消息出來沒幾天,盜版又回到了書架上還一口氣全部出完了。

珊瑚文庫出來的時候我還沒什麼錢收書,但是到了角川之後我是除了某些天輕的BL小說之外都收齊了的。對於很多人來說當時都是網購為主,天聞角川魔都讀者會基本也都是走淘寶的人居多,估計每個月認真的等這學校旁邊的書店新書上架的學生其實不多。

至於很多人都說天角是因為審查才衰退的,不過現在回頭過來看,那個時候天角就已經開始做好了各種轉型的準備,也不屈於只當一個輕小說出版公司了。畫集更能賺錢,國產小說出版也沒有這麼多條條框框,那麼到底該怎麼做心裡都應該是有數的。

這麼一家翻譯精良書的品質又好的良心公司被整改之後就一整不起,歷史真的是會重複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