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档
(Credit: Meteor Juan,图片均自行拍摄 & 后制。)

 

文章同步发表于小弟的部落格,欢迎大家到小弟的部落格中观看:
Yazi Lightar 在痞客邦的小天地 http://yazilightar.pixnet.net/blog


首先要感谢 Youtuber 菜喳大愿意借出本次的样机,很高兴能获得热心网友送测;再来要感谢女王大人在图片上的支援,没有女王大人的帮助就没有可以看的照片;最后要感谢给一位阅读文章的网友,有你们的支持是小弟撰写文章的动力,同时推荐您多参考其他专业评论人员的文章,以期获得一个更加客观的评论。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进入今天的主题:

【北极熊开箱】新・装着感 “slant in”- ZERO AUDIO CARBO i 

图档



前言

又好一阵子没来和各位分享手边的玩具,前阵子的高雄耳机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逛逛?高雄场地比台北来得宽敞许多,逛起来更加的轻松舒适,不过询问度高的产品试听还是要排超久就是了,如果有时间再来整理一下当天的心得…(懒散病发作)。

回到今天要介绍的玩具,非常高兴又收到网友送测的耳机,本次的测试样机是由 Youtuber 「菜喳」大所提供,缘由是菜喳大到日本旅游时,意外发现一款平价耳机有著不错的声音,秉持著 ”吃好道相报” 的分享理念,于是希望小弟能将这款耳机介绍给大家认识,也感谢菜喳大的耐心等待 (三个月…),小弟撰文一向比较慢,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在介绍产品前,我们先来让大家认识一下 ZERO AUDIO 这个品牌,ZERO AUDIO 成立于 2010 年,由日本 KYOWA HARMONET LTD. 电缆公司所成立的音响品牌,为何说电缆?是因为这家公司真的是卖电线的公司,而不是烧友们可能猜测的音响线材厂,ZERO AUDIO 是该集团唯一在贩卖音响相关的副品牌,旗下产品都以入耳式耳机为主,前几年有推出过一款主打平价实惠的 Carbo Tenore ZH-DX200-CT 耳机,当时在网路上掀起一阵讨论,不过国内讨论度似乎不高。

而今天所要介绍的 CARBO i 是 ZERO AUDIO 比较近期的产品,荣获日本 VGP 2018 受赏的肯定,特别强调使用名为「i sharp」的外型设计和新式配戴感,搭配宽再生频率范围的超小型驱动单体,加上高强度复合材质外壳,同时依循著平实的贩售价格,看起来似乎是一款非常具竞争力的入门产品,那 CARBO i 的实际表现到底如何?就让小弟来和各位分享使用心得吧!



产品设计和特色

▼ 既然是开箱,那就让我们从外盒来看起吧!作为一款千元平价入门耳机,CARBO i有著相当称职的包装,对于可能被当作冲动购物的标的物,全透明前景窗让买家能够看到耳机本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盒上的 New Concept 文字和示意图也表明耳机在配戴上的特别之处,耳机后衬图使用碳纤维常见的编织图纹,刚好呼应耳机的碳纤材质外壳。
图档

▼ 当然,作为连在小七贩卖的耳机都具备的 Hi-Res 贴纸,对于来自于日本的 ZERO Audio 来说,自然也是必备条件之一。
图档

▼ 外盒背面强调 CARBO i 使用倾斜插入「slant in」配戴,能提供新颖且舒适的感受?!(真不愧是日本人才能想出的文案),同时 CARBO i 搭载新设计的超小型微动圈单体,能在轻巧的体积下提供 8~70,000Hz 的宽频率再生范围 (真的还假的…)。
图档

▼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配件的部分,CARBO i 内附一只收纳袋和总计三对 (耳机上一对) 不同尺寸的耳套,作为一款平价产品只能算是及格边缘。
图档

▼ 马上就让我们来看 CARBO i 耳机本体,CARBO i 的造型上设计非常有意思,官方提到这是所谓的「i shape」造型,简单说就是一根棒状物,由于出线方向和耳机平行,所以在配戴上也和以往的耳机有所不同,要先将耳机垂直插入耳洞内,然后再将耳机 “slant in” 倾斜抵放到耳屏间切迹的凹槽内 (如下示意图)。
图档
图档
Credit:ZERO AUDIO

▼ 脱去耳套后更能感受到 CARBO i 小巧的体积,出音口使用布质滤网覆盖,做工上处理的非常俐落、精细,虽然是平价耳机,但 CARBO i 在材质上并没有马虎,CARBO i 使用质轻但强韧的碳纤维材质,加上铝合金所构成的双阻尼结构复合材质外壳,在成本考量比较吃紧的平价产品中相当少见。
图档

▼ CARBO i 耳机本体非常小巧,从导线连接端到出音口长度大约为 2.7 公分,圆柱宽度约为 0.6 公分,重量非常轻盈只有 2.4 g,考虑到腔体厚度,里面的动圈单体大小应该不会超过 5 mm,比最近热门的 Final Audio E 系列的 6.4 mm 动圈单体来得更小,如不是网友送测样机,小弟还真想把它切开来探索里面的配制。
图档

▼ CARBO i 耳机由于体积轻巧,内部摆放想必也相当紧凑,所以耳机稍微带有点磁力外漏,下图是小弟用右机身吸起左机身,不过吸力并不会非常强,应该是不会影响到其它电子产品。
图档

▼ CARBO i 使用前几年比较热门的扁平耳机导线,由于母公司是电缆制造商,内部线蕊自然使用到高纯度的无氧铜线,插针部分则使用 L 型 3.5mm 镀金端子。
图档

▼ CARBO i 右机身有一个红色 (Red=Right) 饰环来标识左右耳,同时很难得的,ZERO AUDIO 还记得要在左耳上放置盲辨识的三个小凸点,最近越来越多厂商忘记这个设计;图片中也可以看到耳机的平衡气孔位于机身后端,能够泄除振膜后侧的压力,增加振膜的摆动幅度和复位速度。
图档

看完了以上简要介绍,相信大家对 CARBO i 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小弟在这边帮各位整理一下 CARBO i 的特点:

● 新开发的超小型微动圈单体,具备极宽广 (8~70,000Hz) 的频率范围再生能力。

● 新式 “slant in” 倾斜配戴感,全新设计的 「i shape」 造型搭配 2.4 g 轻盈机身,提供稳固且舒适的配戴方案。

● 高强度复合式结构外壳,使用质轻但强韧的碳纤维材质,加上铝合金所构成的双阻尼结构复合材质外壳,抑制不必要的共振振动。

● 高纯度无氧铜 OFC 内蕊的扁平设计耳机导线,提供低失真传输品质。



测试环境和使用情况

本次的测试样机可能为全新品,故我们将CARBO i 进行了大约100 小时的 Burn-In,CARBO i 煲机前后声音差异巨大,煲机前就如同外观给人”低频似乎不太好”的感受,不论是在下潜度或是量感都明显不足,但这样的情况在前 20 小时后有明显的变化,虽然低频量感部份增加不多,但下潜度则有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在极低频区段,甚至会让人有量感稍多的感受,整体声音有渐趋均衡的趋势,推荐买家能给 CARBO i 一段振膜熟化的时间。

为了符合该价位下实际的使用情况,本次评测主要使用随身播放装置来测试,测试的播放器有 iPhone 4 和 Samsung Galaxy S7 Edge,辅以 Lotoo PAW Gold;对比的耳机主要以 Westone UM Pro 10 和 SHURE SE215为主,辅以 Ultimate Ears Custom In-Ear Reference Monitors 当作声音参考。

实际使用上,CARBO i 的 “slant in” 倾斜配戴比想像中的舒适,同时由于棒状的造型,让配戴上相对的迅速,耳机倾斜抵放到耳屏间切迹的凹槽后也比想像中稳固,相当意外地提供一种新式、也很舒适的配戴感,麦克风效应部分属于中等,不像传统耳机严重,不过也没有绕耳式配戴那般出色,值得一提 CARBO i 体机非常轻巧,搭配上 S 号耳套后,应该绝大部分消费者都能轻松地配戴。

在播放器适应性部分,CARBO i 即便在驱动能力普通的讯源也有不错的表现,由于灵敏度落在 101dB 附近,音量会稍微需要开大一些,但不至于会有无法完整驱动的问题,而且也抵挡掉多数讯源的底噪,比部分知名底噪侦测机来得友善不少,灵敏度太高的耳机有时反倒带来音源适应性的问题 (e.g. 音量调整不易、底噪过高),如果有这方面问题的玩家,推荐搜寻一下 Impedance Decreasing Adapters 或 Passive Headphone Attenuator,也许能解决上述的问题。



主观声音评论

在谈论声音表现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一下 CARBO i 的微型动圈单体,考虑到腔体厚度,CARBO i 的微型动圈单体大小应该不会超过 5 mm,比尺寸已经非常小巧的 Final Audio E 系列的 6.4 mm 动圈单体还来得更小,轻巧的单体有利于便携性和配戴舒适度,但在物理限制的面前,理论上单体需要有一定尺寸才能驱动足够的空气量,好在随著近几年材料科学的进步和制造精度的上升,CARBO i 在这样小尺寸的单体下,还能展现出相对均衡的声音,清晰鲜明的中高音,搭配上优异的低频下潜度,让人很难相信这是由一个不超过 5 mm 的单体所发出的声音,看来 ZERO AUDIO 对单体设计有其独到之处,底下我们就以各个频段来分析 CARBO i 的声音表现:


低频

CARBO i 很令人意外的具备相对充足的低音,不是低音砲的等级,但在一般歌曲中绝对是足够的,特别是考量到在这么小巧的单体下,出色的低频下潜度和清晰的细节,会让人误以为这是由更大的单体所驱动的低音;但也许是受单体大小限制,低频呈现出一个较为平面的表现手法,由于中低频区段厚度和动态表现一般,并且低频量感大多局限在极低频区段的原故,让人较难感受到充足的包围感,也让一些低频乐器的第一次泛音偏弱,像是低音吉他该有的振动细节就有所缺乏,大提琴也显得较为无力,使得CARBO i 并不是那么适合偏重低音的电子音乐或是需要渲染力的爵士乐,但考量到 CARBO i 的价格,这样的表现并不是太大的问题,整体来看 CARBO i 的低频表现算是相当均衡,除了中低频厚实度外并没有太多让人诟病之处。


中频

CARBO i 的中频算是属于略偏紧和清淡的类型,声音干净且细节明显,尤其是人声表现更是如此,能够清楚听到演唱者的口型的细节变化,清亮年轻的女声表现更加抢眼,并且在清透的细节下,中高频区段没有恼人的齿音和气声;乐器的分离度同样令人满意,让声音的形态显得鲜明、立体,在入门级产品中这样的表现非常难得一见;不过中频向中高频偏的清淡风格,也让 CARBO i 的中频厚度稍有不足,厚实的男声听起来有点挤嗓子的感觉,不过还不至于让中频产生干涩的问题。


高频

CARBO i 的高频同样维持著速度感稍快的表现,清晰透明的高频带来不错明亮度,此外由于并没有极端的追求高密度,让 CARBO i 的高频虽然张扬犀利,但绝不到冷冽不舒适的程度,像是铜钹清脆响亮的声音就控制得非常优异,收束的速度也相当迅捷,但不会有明显的急促感,声音稳定且干净,细节相对清楚易辨,不过层次感相对不够丰富,且高频延伸稍弱,让声音听起来有点木讷,比较无法展现出松弛且细腻的高音,这也是和高阶耳机最大的差距。


解析度&结像

CARBO i 的解析度在入门产品中称得上是出色,尤其中频的解析力令人印象深刻,不过由于高频区段缺乏优异的声音层次,在一些微细节上的表现较微不足; 即便发声单元相当小,CARBO i 却展现出相对的开阔的虚拟声场,同时在结像上也有著不错的表现,当然无法和高阶的开放耳机相比,但这个价位下也很难再要求更多。



写在最后

每次收到网友送测的样机,小弟都打从心底感谢,小弟平日还有工作上的事物要忙,无法随时更新和发掘所有音响产品,网友的推荐送测,让小弟有机会机触到平常没注意到的优质产品,像本次的 ZERO AUDIO CARBO i 就是一个例子,网路上讨论度相当低,以至于小弟完全没有发现这款耳机,如果不是菜喳大热心主动联络,小弟也就错失这个机会,所以非常欢迎各位热心网友来和小弟分享您认为的优质产品,让小弟有机会获得体验优质产品的契机。

回到 ZERO AUDIO CARBO i,作为一款平价的入门耳机,CARBO i 提供了一个有趣且舒适的配戴感,同时整体做工也相对精美,更重要的是 CARBO i 提供一个出色的声音表现,虽然配件部分有些简陋,并且声音风格可能不适合重节奏的电子音乐,不过考量到其售价相对实惠,小弟个人认为,这是一款非常值得想入手优质平价耳机的消费者考虑的产品,推荐大家有空可以到耳机店内试听看看。







技术规格 

◆ 驱动单元:动圈单元
◆ 耳机端子:3.5mm 镀金立体声插头、L型
◆ 响应频率:8Hz-70,000Hz
◆ 灵敏度:101dB / 1mW
◆ 额定阻抗:16Ω
◆ 最大输入功率:150mW IEC
◆ 重量:2.4 公克 (不包含耳机导线)
◆ 配件:S、M、L矽胶塞、收纳袋








相关文章 

【北极熊开箱】简约优雅、精致平价- SIMGOT EM1
http://yazilightar.pixnet.net/blog/post/225101210

【北极熊开箱】内外兼具的诚意之作- SIMGOT EN700 PRO & BASS
http://yazilightar.pixnet.net/blog/post/223786001

【心得】超容易!一次搞懂耳机类别
http://yazilightar.pixnet.net/blog/post/197981514

【心得】如何 Burn In/Run In 耳机?让新耳机进入最佳状态
http://yazilightar.pixnet.net/blog/post/1968800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