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US NEWS TOP 10的頂尖大學中,排名最高的技能是領導力,排名其後的是研究、公開演講、管理、項目管理、戰略諮詢等。而中國頂尖大學的畢業生,最拿手的技能是...微軟辦公軟件 Microsoft Office.


爲什麼Microsoft Office成了中國大學生的最強技能,而美國大學生選擇的,都是一些”看不見摸不着的“軟實力呢?


作者:Cara, 教育學碩士,積極的斜槓青年;本文來源:公衆號“留學全知道”(ID: EDUKnow)。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爲星標”哦!


........................................


最近在網上看到了一組挺有趣的對比數據,叫做“中美大學的畢業生,認爲自己最拿手的技能是什麼?“


在全球職場人士求職和交流的網站Linkedin上,可以看到各大高校的畢業生的統計數據,其中就包括了這一項:“ What are they skilled at"(你最拿手的技能是什麼?)。


在哈佛大學,我們可以看到:一共26萬多哈佛畢業生中,技能排名最高的是Research(科研),然後是Management(管理),Leadership(領導力)。


       

再來查查與哈佛齊名的耶魯、普林斯頓的數據。


這兩所名校的結果如出一轍——排名前三的技能是Research(研究),Public Speaking(公開演講),領導力(Leadership)。


       


按照這個思路,我也做了個小小的統計。美國US NEWS TOP 10的頂尖大學中,排名最高的技能是領導力,一共獲得了9票。排名其後的還有研究(8票)、公開演講(8票)、管理、項目管理、戰略諮詢等等,基本情況相似。


那麼,中國頂尖大學的畢業生,認爲自己最拿手的技能是什麼呢?


其實在我們這裏,情況也是極其地“類似”。有一項技能幾乎被所有頂尖大學的畢業生勾選爲第一,那就是...


...


...


微軟辦公軟件 Microsoft Office.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其他高校的情況也都一樣。不僅微軟Office連續蟬聯榜首,Excel、PPT單獨拎出來,個個都很能打,同樣進入了不少畢業生技能的前十名中。


如果說以上選的都是“綜合性”大學,大家的技能都“綜合”一些,那來看看偏重理工科的院校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前五名的技能倒是沒有Office,而是更高深的計算機語言:C++、Matlab、Python、C語言、Java...


       

但美國TOP1的理工院校——“鋼鐵俠”的母校MIT,前五名的技能卻沒有一個是應用型技術。


 

我連忙看了看我的linkedin。好吧,雖然我也曾在美國度過了幾年的學習工作生涯,還是不免落入了俗套——扎眼的Microsoft Office,排在技能條第一個。


我也比不上清北復交的學霸們,“管理”、“研究”一個也沒選。爲了彌補文科生沒特長的“短板”,我還特意搜刮出這些技能:中英雙語,SPSS(寫畢業論文時學過一陣,現在忘得差不多了),Photoshop,Final Cut Pro... 


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往往代表了對自我價值的認知。


爲什麼Microsoft Office成了中國大學生的最強技能,而美國大學生選擇的,都是一些”看不見摸不着的“軟實力?


塑造優勢的並非“技能”,而是“才能”

我的第一反應是,硬技能是公司挑選人才的“篩選項”。各大公司招聘的Job Description,哪個不要求申請者“精通Office”?這項技能的日漸普及,我們也開始習慣性地在技能條後添上更多的“hardskill”(硬技能)。


在衡量“我”初入職場的價值時,我下意識把自己當成了“工具”。有哪些性能,該如何使用,直接條條款款列出來,讓各大公司能安心地各取所需。


現在想來,我們是否本末倒置,過於重視了技能的作用?


阿里巴巴曾經發布過一版《2018中國人讀書報告》。報告中說,中國人讀書分成了電子閱讀和傳統閱讀兩大流派,而這兩類中佔據最廣的讀書類型,則是成功勵志和教輔教材。



大學那會兒身邊也有這樣一幫同學,他們把日子過得很“充實”,剛進學校就開始琢磨着考研考證、學各種技能,以備不時之需。


我曾經也有這樣盲目的“學以致用”的心態。在讀教育學研究生時,我和美國同學Carr都在準備教師執照的考試。我躊躇滿志,計劃10個月之內結束戰鬥。而他拖拖拉拉,到快畢業了還有一門沒考出來。


有次他看見我在瀏覽某一項考試報名的信息,急忙湊過來叮囑:這門考試真的特別難,完全不亞於GRE!我一個英語母語者都考了兩回,你一定要做好準備啊。


我嚇了一跳,立馬就在亞馬遜上下單了兩本教輔書,把模擬卷子做了好幾遍,廢寢忘食地鑽研了一個月,膽戰心驚地上了考場。


查分那天已經做好了重考的準備,結果卻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 —— 我不僅過了,還是高分“呼嘯而過”。再見到Carr的時候我還調笑了他兩句,你呀,二十幾年的英語都白學了,回幼兒園重唸吧。


畢業之後再回想起我們這段對話,心裏很不是滋味。


雖然教師執照確實讓我夠着了一份好工作的門檻,但慢慢我發現,我對小朋友的耐心不足,缺乏發散力,很難像優秀的美國老師那樣遊刃有餘地掌握課堂氣氛。


有一次我找他“哭訴”:美國的學生太自由散漫了,一做課堂活動就像脫繮的哈士奇滿地亂跑,收都收不回來,我好苦啊!


沒想到Carr開始很認真地幫我分析:你設計了什麼教學環節?是不是難度太低了?是不是臨近放學孩子們才心不在焉?他還給我展示了一套自己設計的課堂獎懲機制,像冒險遊戲一樣,看得我目瞪口呆。


後來我才知道,Carr的考證過程堪稱坎坷,是因爲他除了上課和備考,還同時做了好幾份教師的實習。他可以熬夜手工做教具;他會把語法知識編成歌,一邊彈烏克麗麗,一邊帶着孩子們又唱又跳;他有十幾種辦法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爲從高中開始,他會把每一個他接觸過的老師的好點子記下來,然後用在他課外輔導的孩子身上。


而我制定的學習和考試安排,如此緊湊如此高效,卻也佔去了這樣停下來思考的時間。


在工作中,每次都主動多想一步,多做一步,他的確是一個比我更稱職的老師。



蓋洛普諮詢公司曾有一項研究,想要了解人和組織爲什麼成功,最終得出了一個公式:優勢,是由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和才能(talent)三者構成的,其核心就是“才能”。


就像大腦的神經網絡,才能是一個人所展現的,自發而持久的思維、感覺和行爲模式,大致分爲四大領域:執行力、影響力、關係建立、戰略思維。


從對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能力上來看,我纔是“學霸”。但Carr這樣的“學渣”,他更早地知道自己想幹什麼,更早地去準備和體驗,發現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歸納和反思問題背後的邏輯,創造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紙證書是他的技能(skill),這沒什麼稀奇,全美國幾百萬名老師人手一份。而他做的每一份教學計劃、學期總結、奇思妙想,他的研究能力、創造力、行動力等等的才能(talent),纔是他引以爲豪的優勢所在。


老師不能憑藉滿肚子的教育理論和證書去教好學生;諮詢師不能憑藉高超的PPT技巧,畫出一個有邏輯和說服力的提案;程序員會得語言再多、碼得再嫺熟,也需要和產品經理、設計師等人通力合作,才能打造出可以解決用戶痛點的功能。


技能當然很重要,但如果沒有積極主動的思考和實踐,一切技術都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會做,更要會說


再仔細想想,我也並非沒有那些“軟實力”。從我後來五花八門的技能中也能看出來:我教過上百人的大課,做過媒體記者,策劃過小型紀錄片,加入初創公司做項目帶團隊... 


可我確實沒有想過把領導力、管理能力、演講能力...寫在簡歷的技能項裏。這些沒辦法當場驗證的能力,真的有必要打成標籤貼在臉上“自吹自擂”嗎?


這就是第二個差別了。就算我自己做得很出色,也會不好意思拿出來表現。如果我的想法只有70分,那我寧可安安靜靜地把想法打磨成90分再分享給別人聽,避免別人說我“半瓶子晃盪”。




但和美國人一起上課、工作,我總有一種感覺:“他們怎麼那麼會說?”


他們不知道要說,知道了更要說,明明只有70分的水平,卻能說出90分的效果。


讀研時有一門課帶給了我沉重的打擊。這堂課叫做“青春期學生的教學法”,老師僅僅在開課時給出案例,整個討論的方向完全由學生組織;評分方式更是奇葩,每節課都根據課堂參與度現場打分,計入總成績。


班上其他人都是已經有過一年教學經驗的研二生,紛紛侃侃而談和青少年學生相處的方法,互相點評提出建議。我因爲課程衝突,在研一剛開學就上了這門課,既沒有相關經驗,也跟不上節奏,一個字都說不出來。


話過一輪,一位美國同學突然插話:“你們說得都好棒啊!我沒有教過青春期的學生,我感覺自己纔剛過青春期沒多久呢。



全班鬨堂大笑。她自己也笑嘻嘻地接着說:“那從一個青春期的孩子的角度來看,剛剛你們討論的那種方法,我是不太接受的。因爲...所以...”


原來她也是個沒有經驗的菜鳥!聽着她的話,我半是佩服半是嘀咕。佩服她能在那麼快的時間內轉換思維主動發言,但又不禁想,她說的觀點明明沒什麼新鮮,我並非沒有想到,只是方纔已經有別的同學表達過同樣的意思了,這樣也行麼?


我想了半天,到下課也沒想出什麼獨道的“真知灼見”,果不其然地被扣掉了參與分,而她卻和其他有經驗的同學一樣拿了高分。


這堂課讓我開始反思,所謂的“真知灼見”其實都是自己給的心理包袱。在我之前受到的教育裏,被表揚的只有回答的結果,而非思辨的過程。正是因爲這樣的評價體系,我們在課堂上的回答和表達,竟不是爲了交換知識,而是爲了獲得認同和讚賞。


而美國課堂爲了給孩子營造安全感和自信感,普遍認爲觀點沒有好壞,只要願意思考、願意提供不同視角,就應該受到鼓勵。就是因爲這樣環境,他們長成了能夠積極表達自己的人,在社交場合也能主動說出自己的優點,大肆“推銷”自己。


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
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知乎有這樣一個問題,"職場中有哪些典型的學生思維?"


一個高票回答的大意正是如此:把對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當作避風港。


我們習慣的學習是這樣的:每天早上起來打開課本開始用功、按部就班地考試、拿到成績,等着下學期的到來。


這也是爲什麼各種論壇上,總有那麼多學生急切地發問:如何進四大、想進投行該考什麼證書、想轉行當程序員該從什麼語言學起... 我們還保持着線性思維,認爲總有一個明確的路徑和清晰的評價體系,必須先學習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只要勤奮努力就能達到目的。


這些問題永遠沒有標準答案。成功是一個戰略的綜合體,包含了思考、機遇、以及那些模糊的、無法量化的、非顯性的能力。



美國的學生就沒有這樣的學生思維麼?其實未必,只是大部分進入名校的學生,他們更早地進入了一種多元的教育評價體系。


美國大學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 Education)需要學生用兩年時間去廣泛地閱讀、分析、辯論,培養那些“無用”的才能。而在申請大學時,學生就需要參照這些要求,提供豐滿詳盡個人資料——有實踐、有探索、有痛苦、有反思。


他們需要用各種特長和證書填滿申請系統的表格,但到最後,學校卻要他們拋開這些切實的技能,剖開自己的內心,追溯所有選擇和行動的本源,講一個故事。


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並不是因爲我們“不能”,只是我們習慣了高中階段學知識,大學階段學技能的生活。“才能”無法被教授,這就需要我們自己發現並做出改變。



回到開頭對於Microsoft Office的討論,曾經有這樣一個笑話:


大多數做Powerpoint的人,既沒有Power(權力)也沒有Point(觀點);那些用Word的人,都沒有什麼Word(話)要說;那些用Access的人,都沒有 access(權限),那些用Excel的人,並不excel(優秀)。


也別說會Office沒用了。看,有力地發表觀點,勇敢說話,主動更進一步掌握權限,什麼纔是更重要的能力,Office這不是都告訴我們了嘛。


意猶未盡




........................................


【藍橡樹家長圈】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數萬家長一起,學習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數百位牛爸牛媽暢聊教育;線上線下家長沙龍提前佔座。


長按複製ID, 添加好友, 申請加入

  • 學齡前羣管家微信號:guanjia0022

  • 小學羣管家微信號:guanjia0026

  • 初中羣管家微信號:guanjia0031

  • 高中羣管家微信號:guanjia002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