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具備生產顆粒的廠商:

東芝(與閃迪技術共享),海力士,三星,IMFT(鎂光與intel共享)

東芝(閃迪)製程:

24nm-19nm-A19-15nm

24nm:傳統eMLC,平面MLC

19nm:平面MLC,平面TLC

A19:堆疊MLC,堆疊TLC

15nm:BiCS(BiCS不僅僅用於15nm製程)MLC,TLC,QLC

三星製程:

27nm-21nm-40nm

27nm:老舊MLC(基本遇不到)

21nm:平面MLC,TLC

40nm:V-NAND(三星V-NAND製程不明確,民間流傳官方宣稱介於30-39nm之間,大部分主流網站記錄為40nm製程,三星V-NAND官方文檔經常提及30-40nm(但未明確說明使用),無30-39nm字眼。

海力士製程:

26nm-16nm

海力士製程消息較少,無法確認。

IMFT:

20nm-16nm

20nm:傳統平面NAND(3D-Xpoint無論堆疊都使用此工藝)

16nm:傳統平面NAND,3D NAND

其他提點:

一般而言,傳統平面NAND的容量不會超過1024Gb(intel,三星大部分符合此規律)

一些低容量的SSD如果暴力採用堆疊NAND,將會出現性能暴跌的問題(無法完全利用主控通道),如某些雜牌的單顆粒的1T SSD。以及整體產線採用3D NAND,卻在低容量改為平面NAND的品牌SSD(SM951 256G及以下為平面MLC,以上為V NAND)

平面NAND不代表只能由一個DIE(這個DIE是指一顆實際的晶圓NAND顆粒,而不是肉眼可見的成品NAND顆粒)組成。也就是說NAND可以有縱向與橫向發展兩種方向。

東芝的製程在容量後兩個字母中,K為A19,L為15nm,數字為15nm 3D NAND。


參考:

List of Intel SSDs

techinsights.com/techno

INTEL OPTANE SSD 905P 960GB 評測

Intel SSD 540s Review - Our First Look At The SM2258

浮柵技術不靠譜?Intel和美光因為NAND架構鬧翻! - 存儲器 - 半導體行業觀察

eetimes.com/author.asp?

samsung.com/semiconduct

英特爾S3510固態硬碟拆解評測_網易訂閱

skhynix.com/eng/product

eettaiwan.com/news/arti

What SSDs besides Samsung 840 use planar TLC NAND?

NAND新時代起點,三星V-NAND技術詳解 - 超能網

Samsung Launches New 970 Evo and 970 Pro SSDs

都 2018 年了,我們是否還要談 TLC SSD 色變?

Toshiba XG3 M.2 PCIe SSD Review: An OCZ RevoDrive 400 Primer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