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VideoCardZ曝光了Raptor Lake 詳細信息


大半年過去了,VCZ居然才知道RPL的存在?

Raptor Lake就是ADL Refresh,但是桌面版換了晶元組所以改名字(6代和7代的區別),移動端還是叫ADL-P-Refresh

至於為什麼會插進Refresh,因為2022一整年桌面端沒有新品,2022下半年到2023上半年移動端也沒有新品,不插進一個Refresh,讓ADL一直賣到2023下半年?

Raptor Lake和Meteor Lake都是13代酷睿,同代雙製程在之前就出現過,這並不奇怪。


Raptor Lake和Zen4桌面版Raphael縮寫都是RPL,這倆還都是同期,到時該怎麼區分?


有趣,Raptor Lake現在越傳越真了。其實關於Raptor Lake,很早前就有點苗頭,是Alder Lake的Refresh版。 但是關於Raptor Lake到底有沒有一直是個問號,這次VCZ的消息也比較突然,可信度打個問號(Rocket Lake寫在了2020年)

就先當成真的吧,根據VCZ放出的Raptor Lake資料顯示,Alder Lake的大小核到了這裡會有改進,然後移動端加入DLVR供電,LPDDR5X。 桌面端會加強Cache,提升遊戲表現。

這裡就有趣了,什麼叫做修改大小核來提升CPU表現呢? 眾所周知,Alder Lake屏蔽了AVX512,並為小核心Gracemont可能有超線程支持,那麼任意解決這一個問題就能改善性能。 我比較認為解決AVX比較現實,Alder Lake因為是X86大規模上市的第一個大小核,調度不能太複雜,雖然有AVX512,但也只能屏蔽。 Raptor Lake有了一年的時間,大小核適配好以後就可以開放了。而CPU架構的升級不太現實,這到Meteor Lake可能都沒大變動的,Intel不太可能準備兩個10ESF架構。Gracemont的超線程的話,對於桌面意義不是很大,主要拿來跑分,不知道會不會有。

移動端加入LPDDR5X絕對好評,Intel的Xe非常吃帶寬,LPDDR5X正好合適。Alder Lake用LPDDR5 5500應對1.5-1.6G的Xe 96EU還是吃力的,內存浮點比例對比Tiger Lake沒有明顯改善。DLVR的話,應該能優化下供電,提升一些頻率空間吧。

桌面端的Cache提升很有趣,特別是在現在Rocket Lake核Tiger Lake飽受這方面吐槽的前提下。 不知道是加大Cache,還是單純的小修改。加大Cache是不是意味著給Meteor Lake做膠水做準備?

反正總而言之,如果這是真的,對於一次Refresh 而言,這相當夠意思了,應對Zen4也不差了, 但具體真不真看情況了。

AMD 銳龍5 5600X 處理器(r5)7nm 6核12線程 3.7GHz 65W京東¥ 2399.00去購買?

【現貨定製16+256】Apple MacBook Pro 13.3 八核M1京東¥ 11299.00去購買?

英特爾(Intel)i5-10600KF 6核12線程 盒裝CPU處理器京東¥ 1349.00去購買?


感覺大概率是12代的優化版本,第一次上大小核大概率會有一些問題,13代能把這些問題改掉就算完成任務了。

但我覺得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換小核心。

從已經發布的大小核試驗品來看,面積比例是按照大概1:4來的,但問題在於X86是否適合這種這種比例?

盜張圖

從已經發布的試驗品來看,兩者在匯流排上的地位也是一致的,4個小核心只佔據ring bus上的一個節點。

所以十二代實質上在ring bus角度與10代區別不大,是1+1 2+2 ……8+2,最大到10,只不過有1-2個節點被小核心簇佔據了。

從這個角度講英特爾的大小核有糊弄消費者之嫌。

這樣的比例也就意味著小核心充當的更多仍然是低性能需求時的功耗問題,而不是多核性能提升問題。

這應該是考慮延遲的問題,隨著節點增加,環形匯流排的延遲會逐漸增加,所以讓小核心與大核心同樣擁有獨立節點是不現實的,因為對於8+8的頂配著意味著16個節點,單環延遲不可接受。

但這匯流排管理上小核心必然面臨簇內互聯問題,4個小核心之間,小核心與大核心之間的互聯很麻煩,共享的L2也會拖後腿。

小核心即使設計得不錯,依然屬於從屬地位,發揮不了全部作用。

而且還有早就討論過的指令集問題,大核心支持一些小核心不支持的指令集,大核心支持SMT而小核心不支持。

與其這樣,不如採取差距更小一些的大小核,類似於驍龍855上用的高低頻大核心,現在同源的X1 A78架構。

紅巨星:如何評價 Intel 公布的 Rocket Lake S-Series 桌面處理器??

www.zhihu.com圖標

我在11代公布的時候就有類似的想法。

實踐中我覺得X86可能更適合X1 A78模式,同源的架構分別向性能提升和高效率(包括能效比以及面積效率)優化,855僅僅使用不同的工藝庫就能帶來面積、能效比以及頻率的顯著差異。

再盜張圖

實際上英特爾從2代SNB到10代都是類似架構,從實用角度講英特爾完全可以從中挑選一個作為與最新大核心搭配的藍本,特別是打磨四年的skylake。

腦洞一下,以skylake為藍本,使用高密度庫,降低前端亂序執行性能,簡化前端流水線同時略微加強超線程性能,閹割一些緩存,控制在大核心一半面積應該是差不多的,畢竟11代已經比前代大不少了。

腦洞

大小比例1:2的核心掛在同樣的ringbus上問題就不大了,大部分不會出現由於小核心太多佔據太多節點問題。

以前面提到的大核心相同面積計算,低端型號無非是增加幾個節點問題,但高端型號這樣的結構最多需要12個節點,一個環似乎不太夠用了,歷史上英特爾伺服器CPU還有一個半環的設計,可以支持12個。

再多就要兩個環互聯了,英特爾沒在消費級上用過,但AMD的12核,16核的五代銳龍其實是類似的。

ringbus早就爐火純青了,面對AMD的步步緊逼,應該要實在一些。


對自己極端不自信的情況下,才會在11代還沒出就開始宣傳13代的牛逼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