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接上文)

話說,侯泰奉朱瞻基賜書,來到樂安州。

朱高煦反意已決,他在接見朝廷使者侯泰時,陳列盛兵,以彰氣勢。

另外,在接見奉有當今皇帝賜書的侯泰時,朱高煦態度傲倨,並未按照禮儀對詔敕下拜。他南面而坐,讓侯泰跪見自己。

當着皇帝使者侯泰的面,朱高煦還大言不慚地說道:

“永樂中,先皇聽信讒言,削去我的護衛,防我像防賊一樣,把我遷徙到樂安;到了仁宗皇帝時,只知道用金銀絲帛來安撫我;當今天子,動不動就以祖宗舊制來威壓我;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悶悶不樂、鬱鬱難伸。我豈能久居於此,終此一生。你試看看眼前,我的兵馬強盛,糧草豐足,我難道就不能橫行天下嗎?你回去上報天子,馬上綁縛奸臣,送到我這裏。然後,咱們再坐下來,慢慢討論我想要些什麼吧。”

朱高煦的陣仗,還真有點嚇到了侯泰。面對朱高煦的氣焰,這位皇帝的中使也只有唯唯諾諾的份兒。

侯泰回宮之後,朱瞻基問他:

“你去漢王那裏,皇叔都是怎麼跟你說的?”

侯泰沒有實說,他答道:

“漢王什麼都沒有說。”

朱瞻基又問侯泰道:

“皇叔治兵的狀況如何?”

侯泰僅僅回答說:

“我沒有看到漢王治兵的情況。”

想來,侯泰是宮中之人,他見慣了朝廷與官場上的你爭我鬥,大約,他也知道朱棣奪取朱允炆江山的來龍去脈。身處權力最集中的地方,侯泰大約也知道實力決定結局的道理。叔侄爭鬥,勝敗未定,朱瞻基的權力確實大於朱高煦,但是,帶兵打仗的能力、長久以來在朝廷的威勢、不斷經營積攢下來的人脈……朱高煦或許並不見得會輸於當今天子。故而,侯泰在回答朱瞻基時,並未全盤托出傳遞詔敕時所見所聞的真實情景。

當然,朱瞻基也有自己的判斷。

侯泰覆命之後,根據他的回答,朱瞻基推測:

侯泰已經有了二心!

侯泰的二心,可以說是他對當朝歷史經驗的總結;

侯泰的二心,可以說是他對雙方力量的判斷;

侯泰的二心,也可以說是他全身保命的機智。

猜想,無論侯泰怎麼回答,朝廷大約都不會完全聽信他的一面之詞。面對謀逆造反的變局,稍微有點頭腦的主政者都不會有半點的掉以輕心。

朝廷有朝廷的優勢,除了派遣使者試圖說和、試圖安撫之外,朝廷當然還會採取種種措施,全面掌握各種訊息,並制定應對發生各種狀況的措施和手段。如若做不到這些,那麼,這樣的朝廷也差不多就命懸一線、或者氣息奄奄了。

侯泰回來彙報完不久,馬上就有與侯泰同行的錦衣衛官員偷偷面見皇帝,把此行的所見、所聞一五一十地詳細向朱瞻基做了彙報。

聽完錦衣衛官員的彙報之後,朱瞻基對侯泰非常憤怒。

宣德元年農曆八月初六(丁卯),即公元1426年9月7日:

朱高煦派遣百戶陳剛向朱瞻基上書,其中言及:

1.仁宗皇帝在位時,違反洪武、永樂時期的舊制,授予文臣的誥敕封贈等,全不合章法;

2.當今皇上修理南廵席殿等事項,朝廷大有罪過;

3.痛斥朝中的二、三位大臣如夏元吉(又作“夏原吉”)等人爲奸佞,並向朝廷索要這些人,拿來殺頭。

除直接上書朝廷外,朱高煦還發動了輿論攻勢:

他又安排向朝中的公侯大臣發送文書,用激烈的言辭、以不實之語對朝廷進行詆譭,對皇帝進行污衊。

在這一切全部清楚明白地擺在眼前的情況下,朱瞻基無奈地嘆息道:

漢王果真造反了!

起初,朱瞻基召集朝臣會議,準備派遣陽武侯薛祿領兵前往徵討朱高煦。大學士楊榮等人力勸,請求皇帝朱瞻基御駕親徵。

考慮之後,朱瞻基決定親自前往。

隨即,朱瞻基召來張輔,諭告他:

“我計劃御駕親徵。”

張輔回答說:

“漢王向來怯懦,就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漢王身邊主事的人,都不是有謀略、善徵戰的角色。希望聖上借給臣兵士二萬人,臣原意領兵前往,擒獲漢王,獻於闕下。”

朱瞻基說:

“以卿之能,確實足以擒獲賊人,但是,仔細想一想,朕剛剛即位,人心尚且不穩。這種狀況下,小人或許會懷有二心,非朕親徵,不足以主持大局、穩固人心,所以,朕意已決,一定要親自前往擒賊。”

朱瞻基對張輔所言,其中有所謂的“小人或懷有二心”,這大約也是他有意說給張輔聽的。因爲,朱高煦造反前,曾約張輔作爲京師的內應,與他一同起兵。雖然張輔告發了朱高煦,大約,在皇帝的心中,對張輔還是難以十分放心的。

(未完待續)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佈,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