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一生沒有不動產,在民國初年的軍閥政客中絕無僅有的北洋軍閥段祺瑞,被很多後人送了一個“北漂房奴”的稱號。近些年,對段祺瑞的評價數次“反轉”,使得段祺瑞從殘殺學生的劊子手,到成爲近乎完美的道德楷模。在歷史上,主要人物要麼是正面人物,要麼是名氣很大的反面人物。換句話說,要麼是好人,要麼是壞透了的人。段祺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是好人,這其中魯迅文章起了很大作用。

《記念劉和珍君》是魯迅寫於1926年的一篇文章,文筆犀利,留下了其中不少名句至今膾炙人口,比如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比如說“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從劊子手到清官楷模:收復外蒙古的段祺瑞被魯迅誤讀了?

這篇文章曽入選中學語文課本。據說,有的老師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一邊朗讀一邊落淚,而學生們,也是義憤填膺,試圖找出元兇。兇手是誰?魯迅以筆代槍,矛頭直至段祺瑞政府。

多年以來,段祺瑞一直是中學教科書裏的常客。不過他一般只出現在兩個地方,一是語文課本里,作爲《記念劉和珍君》一文的背景,以槍殺劉和珍的幕後黑手形象出現;二是歷史課本里,作爲北洋軍閥的一員,成爲被時代唾棄的一分子。

從劊子手到清官楷模:收復外蒙古的段祺瑞被魯迅誤讀了?

在《記念劉和珍君》文中,第一句話就提到了“在段祺瑞執政府前遇害”。結尾又補充了一句“意料之外的是,當局者竟然是這樣的兇殘!”從此,段祺瑞在歷史上成爲了兇殘不堪的典範。隨着魯迅這篇文章的深入人心,段祺瑞這個名字也就隨着“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這樣的詞句,而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幾十年未曾變化。

從劊子手到清官楷模:收復外蒙古的段祺瑞被魯迅誤讀了?

然而,三一八慘案的罪魁禍首真的是段祺瑞嗎?

隨着互聯網的普及,一些原先不爲太多人所知的史料在網上流傳開來,很多歷史上被定性的人物也因爲新史料的披露,而讓人們對他們的印象改觀。

從劊子手到清官楷模:收復外蒙古的段祺瑞被魯迅誤讀了?

先來還原三一八事件的真相。當時的背景是直奉大戰,馮玉祥和張作霖打得熱火朝天。段祺瑞由於威望很高,所以被拉出來,在亂局中擔任“臨時執政”,實際上他手中根本沒什麼實權。事件的導火索是,軍閥爭鬥在天津大沽口布水雷,引起了西方國家和日本的干涉,這些國家提出了無理要求。而當時的學生和民衆非常憤慨,集合起來到執政府門前示威請願,請求當局拒絕通牒,而那些執政府的衛兵們擔心局勢失控,於是痛下毒手。按魯迅的原文,“死傷數百人”,這便是歷史上的三一八慘案。

從劊子手到清官楷模:收復外蒙古的段祺瑞被魯迅誤讀了?

段祺瑞書法作品。按目前的行情,這樣的段祺瑞親筆對聯立軸大概能賣到三萬一幅。

從劊子手到清官楷模:收復外蒙古的段祺瑞被魯迅誤讀了?

然而,段祺瑞這個替罪羊當時根本沒有實權,也沒有下達開槍的命令。相反,段祺瑞在知道政府衛隊打死徒手請願的學生之後,隨即趕到現場,面對死者長跪不起,之後又作出嚴厲處罰兇手的指示,並決定終身食素以示懺悔,至死都沒有違背這一決定。

然而,當時的流傳下來的史料不多,經過魯迅的文章,三一八慘案這口黑鍋從此就被段祺瑞背實了,成爲了他一生的污點。

從劊子手到清官楷模:收復外蒙古的段祺瑞被魯迅誤讀了?

1924年發行的段祺瑞像背“和平”執政紀念銀幣。

從劊子手到清官楷模:收復外蒙古的段祺瑞被魯迅誤讀了?

1936年12月30日,段祺瑞逝世後靈柩抵達北平。

說到污點,段祺瑞這個人的污點的確是不少,作爲皖系軍閥的首腦,他由於窮兵黷武而頗受爭議。然而,他這個人亮點也很多,有着“三造共和”的稱號。還有很多鮮爲人知的壯舉:1919年,段祺瑞利用俄國的十月革命和三年內戰,派心腹大將徐樹錚率北洋軍出兵外蒙古,用武力使外蒙古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號稱“北洋之虎”的段祺瑞,虎性佛心。他被稱爲“六不總理”,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生活簡樸,爲官清廉,一生沒有積蓄和房產,據說只收過馮玉祥一些南瓜,家訓是“不從政不從商不從軍”,不給兒子和家人謀取職位。

從劊子手到清官楷模:收復外蒙古的段祺瑞被魯迅誤讀了?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扶持溥儀成立了僞滿洲國,又多次祕密拜訪段祺瑞,想請他出面組織華北政府,並許下許多好處,遭到了段祺瑞的嚴詞拒絕,爲避免日本人的要挾,並舉家遷出天津來到上海,日本劃清界限,公開表明自己的抗日態度。

縱觀段祺瑞的一生,爲官清廉,又深知民族大義,在民間得到的口碑卻飽受爭議;在魯迅的文章中,更是身背黑鍋百年之久。作爲著名的北洋之虎,段祺瑞無論是在民國時期還是在後世都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人們對段祺瑞評價也都兩極化的,有人因爲三一八慘案罵他的暴行,有人因爲他三造共和稱他愛國。那麼,段祺瑞生平所作所爲,到底應當是褒是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