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被噴,我也要說一句。

這本書很虛偽!

至少有一半內容讓人看了反胃,甚至乾嘔。

它只配扔在深不見底的資料庫裏,任其蛛網橫陳,布滿灰塵。

《子弟規》前面寫孝順無可厚非。可是細到那些晨省昏定,在小可看來更像是做秀,只不過還能忍,畢竟做秀仍然在承受範圍之內。

再往下看就噁心了!

比如「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父母喜歡的事情,應當儘力去做,父母不喜歡的事情,應當小心戒備地不要去做。那麼,「我」在哪裡?我的思想,我的觀點,我的喜好在哪裡?

我很想問一下,如果父母是錯的呢?父母喜歡錢呢?父母喜歡賭錢呢?父母喜歡權力呢?知不知道清朝詞人納蘭容若為什麼死那麼早?知不知道《孔雀東南飛》裏的劉蘭芝和焦仲卿為什麼自殺?

是的,後面有「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面對父母的過失,我們做的只能是勸,不停地勸,哭著喊著地勸。

卻不賦與兒子和女兒阻止的權利!

沒有權力,勸有鳥用?

還有「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如果是情感深厚,自然無妨,可是死了三年還要面露悲傷並且還必須流淚,這不是提倡我們虛偽麼?酒肉絕,這不是暗示我們想喫肉可能偷偷摸摸地喫麼?

這不是把人往小人的路上逼麼?

「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兒童好奇,好玩,好問,乃是天性。按書上所說,我們做的只是阻止,卻不是解釋,輕飄飄地一句「勿近,勿問」就打發掉?為什麼勿近?為什麼勿問?這豈不是恰恰激發少兒的逆反和好奇,偷偷地「近」,偷偷地「問」麼!

這是合理的教育方式?

「不關己,莫閑管。」就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之意。是不是看到老人倒了不扶,看到有人行兇連110都不打,看到美團騎手費力開小區門而無動於衷?如果「事若關己」呢?是不是可以無所不用其極?

「勿厭故,勿喜新。」新生事物,新思想,新潮流,新技術都抱以否定和質疑的態度,我說清朝怎麼被一幫「小人」一炮就轟碎了國門呢!又是北洋水軍,又是中興變法,弄來弄去,還不是徒有其表。

「與宜多,取宜少。」免費加班是不是從這裡繁殖出來的?如果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我憑什麼要付出呢?難道作者不知道當年默默付出的工人現在都變成了碰瓷的老人了麼?

這本破書,趕緊扔掉纔好!

根本培養不出一個「人」來!


價值肯定是有的,這一點,近年來,隨著《弟子規》進校園活動的開展,已經得到了驗證,而且深受廣大教育工作者及中小學生家長的歡迎。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在社會發展的今天,對於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依然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

好多學校,把《弟子規》作為國學進校園的一部分,要求學生熟讀成誦,有效的指導日常行為規範,與學生守則及日常行為規範相結合,對於約束學生言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學習生活習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的作用。

《弟子規》裡面的絕大多數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致的,與我們培養品學兼優的人才目標也是一脈相承的。

《弟子規》中倡導的誠實、守信,孝親敬老,文明禮儀,對當今社會各行各業也是具有普遍借鑒與學習價值的。

當然《弟子規》產生於舊時代,其中也有一部分不適宜現代社會的內容,我們需要批判的接納。


我認為,學習《弟子規》 在當下還是很有價值的,對於弘揚傳統文化有其積極意義。這因為《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日常的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在大眾相處時要做到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要見賢思齊。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這就《弟子規》所要求的內容。

在當下商品經濟競爭異常激烈的情況下,不少人被物慾所惑,出現了不講道德、不講誠信的,自私自利的人;還有在家庭中不講孝道的,不孝敬自己父母的大有人在,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一股國學熱也是情理之中,正是如此,不少學校和家庭都將《弟子規》作為孩子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有的還要求孩子將《弟子規》熟記於心,就邊有的企業也要求員工背誦《弟子規》,並按要求學用結合,《弟子規》之熱可以理解,但熱度要適度,不然就會失得其反。

不過,孩子們學習《弟子規》也不能不分良莠全部照搬照抄,還是應當有選擇的學習為好,這樣就更好些,更有利於孩子成長。其實,在前些年,因為擔心「帶有糟粕性的內容」會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念,腐蝕了中小學生的心靈,山東省教育廳日前下發通知,嚴禁該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向學生「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

我以為,對《弟子規》刪著讀是有道理的。眾所周知,《弟子規》作為是傳統文化精典,是兒童學前的教科書,其內容豐富,有其知識性,可讀性,兒童讀了能增智,明理、孝道。但應當看到,《弟子規》其內容受當時封建思想的影響,自然有些句子帶有糟粕性的內容,也不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對有些帶有糟粕的句子進行刪除也是理所當然的,這樣更有利於孩子的閱讀,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眾所周知,現在的兒童學習能力強,效仿性也很強,如果對兒童的讀物不加以精選,讓其糟粕的內容泛濫廣讀是有害無益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習《弟子規》只要有選擇性學習,讓兒童讀著積極健康向上的內容,這樣對孩子成長是大有好處的。因此,當堵時還得要堵,當刪除時還得要刪除,這樣比放任自流現象要好得多,如果不分良莠不識糟粕,這不僅對孩子們有害無益,也是對弘揚傳統文化沒有積極意義,文化傳承必須保持精華,消除糟粕,這樣傳統文化就會深深地紮根於人民大眾之中。

更重要的是如何不少幼兒園和家長們讓孩子學習《弟子規》目的並不是讓孩子瞭解其意,而是要求會背誦,圖的是外在形式,學與做沒有結合起來,學做分離這也是當下弘揚傳統文化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很有價值,是教育孩子學習正確的做人處事方法的理論學問,學習了弟子規,會變成一個知禮懂禮明禮的明白人。

如果用弟子規中的行為規則,來考證現代人的行為,會有很多偏差,凡是不符合弟子規中的要求的行為都是沒有素質與缺乏教養的行為,也是被人討厭的行為。

如果,我們質疑弟子規的道德標準,那麼就是沒有正確的禮儀概念,不知道真正的道德標準是什麼。

按照弟子規中的道德標準規範,要求孩子,這個孩子長大後必是一個貴人,所以學習弟子規很有必要。


弟子規可以被看做一個優秀的生活規範指導書。它是充滿正氣和維護健康的社會秩序的。它雖然出籠於封建時代,但總體思想並不落後。

確切地說,它和政治無關,是關於人性操守的指南,是中國人歷經數千年積累下來的優秀做人經驗。

有人問中華民族為什麼能夠生生不息,它應該是其中的答案之一。

它的許多教導再過數百年也依舊可以作為人們的行為指南,比如「信」和「泛愛眾」的章節,誰能覺得它說的有問題?

當然,它也應該有被調整的地方。如果誰能覺得哪些地方可以調整,不妨試試,那就得看你的水平如何,提出的新理論能不能讓這麼多中國人信服了。

如果只會批判而不能建樹,則屬於無知者無畏之類。


首先,我們如何理解「價值」。價值的範疇很廣。教課書解釋價值是:源於自然界,並隨著人類的進化而進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價值的終極本原只能是運動著的物質世界和勞動著的人類社會。價值屬於關係範疇,從認識論上來說,是指客體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效益關係,是表示客體的屬性和功能與主體需要間的一種效用、效益或效應關係的哲學範疇。價值作為哲學範疇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價值有抽象的一面。俗話說:存在即合理,長期存在的必定有其價值。只是某物的某種價值是否完全適用所有人的社會關係和適合所有人羣主體,就另當別論了。

《弟子規》始於清朝康熙年,距今也有200年,能流傳至今並依舊被認可,必定有其價值。就看你是否認同其價值和接受其價值了。祝你開心。


《弟子規》教孩子們從小懂禮貌,愛勞動,學文化,敬重長輩,團結友愛等等,這些都是好的。並且採用詩歌的形式,簡潔明瞭,通俗易懂,好記好背。所以自古以來成為教育孩子們的必讀範本。

時代在發展。我們不能只停留在傳統教育上面,可以結合弟子規的形式,不斷充實新的內容,引導孩子們接受新事物,眼界更開闊等,充分體現時代氣息。


當然想培養聽話的行屍走肉,這絕對經典!而且是啟蒙讀物和《二十四孝》交相輝映成為壓抑人性,摧殘人性的最好教材!

我們要的未來是知善惡,明是非,懂法制的!不是人云亦云,說一套做一套的偽君子!

考慮清楚再來回看《弟子規》整本書其實總結下來兩個字「聽話」,把愚忠愚孝發揮到了極致!


有一定價值,適合初中以上的孩子閱讀理解,不適合當啟蒙書。因為裡面很多內容根本沒法給孩子解釋,很多內容囚禁孩子思想,很不好。


《弟子規》是宣揚禮的,而禮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推崇等級規則,反對平等自由,更反對創新和超越,臣對君,子對父,婦對夫,下對上,晚輩對長輩,學生對老師…都要無條件服從,純粹是培養奴隸的說教。這種理念在2000多年前或許維護了社會的穩定,或許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但在現代人類文明的今天,這種理念無疑是落後甚至野蠻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糟粕之一,是現代人類文明進步的嚴重阻礙,應該堅決剔除!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