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嫡子,春秋時期宋國第二十任國君,在位於前650年至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他一生以推行仁義為己任。那麼具體哪些事體現了他的「仁義」之名呢?

1.讓國之美

周襄王元年,父親宋桓公病重。按照當時的嫡長子繼承製,宋襄公本應是繼位之人,可是他要把太子之位讓於庶出的哥哥目夷,還說:「目夷年齡比我大,而且講仁義,請立目夷為國君吧。」可是目夷聽後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說:廢嫡立庶不合制度,為了躲避弟弟的讓賢,目夷逃到了衛國。

周襄王二年,宋桓公去世,宋襄公繼位。宋襄公封哥哥為相,輔佐自己處理朝政。

還沒等宋桓公下葬,齊桓公就約各路諸侯王在葵丘相會結盟,於是宋襄公穿著孝服前去相會,齊桓公很感動,委託他照顧自己的兒子太子昭,宋襄公答應了。

周襄王九年,齊桓公重病,他的五個兒子為了爭位,兄弟相殘,互相攻打,同年,齊桓公活活餓死。齊國太子昭逃到宋國,向宋襄公求救。並答應宋襄公只要自己回齊國即位,就擁立宋襄公為霸主。

於是,周襄王十年,各國諸侯接到宋襄公通知,請他們共同護送公子昭到齊國去接替君位。但是宋襄公的號召力不大,只有衛國、曹國、邾zhū國三個小國派了一些人馬來。宋襄公率領四國軍隊向齊國進發,齊國君臣就把無虧與豎刁殺了,趕走了易牙,在國都臨淄迎接公子昭回國。公子昭回國後當上了國君,就是齊孝公。

2.泓水之戰

宋襄公回國後,為了報仇,一雪被囚之辱,就決定攻打依附於楚國的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國派能大將成得臣率兵向宋國國都發起攻擊。宋襄公擔心國內有失,只好從鄭國撤退,雙方的軍隊在泓水兩岸相遇。

大司馬公孫固說:楚國這次率兵前來,不過是為了救鄭國,我們馬上從鄭國撤兵,楚國也會撤兵的,我們還是講和吧。

宋襄公說:楚國雖然人多勢眾,但他們不是仁義之師,我們宋國雖然兵少,可我們是堂堂正正的仁義之士,以不義之兵怎麼能夠戰勝仁義之師。

宋軍已經列陣完畢,楚軍正在渡河,公孫固說:「渡河未半,擊其中流。」 宋襄公說,「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

等楚軍過了河,開始在岸邊布陣,公司固又說:楚軍還沒有布好陣勢,我們抓住機會趕快發起衝鋒,或許還有取勝的希望。宋襄公斥責他說:對方還沒有布好陣勢,我方就發動突然襲擊,這是仁義之師乾的事兒嗎?

等楚軍列好陣勢之後,宋襄公剛要下令擊鼓進軍,不料楚軍已經潮水般的沖了過來,宋國士兵倉皇逃竄,潰不成軍。宋襄公想穩定軍心,身先士卒沖了上去,結果大腿中了一箭,宋國士兵冒著生命危險,奮力衝殺,才把他救了回來。宋軍損失了十有八九,兵器糧草全部被楚軍搶走了。

宋軍喫了敗仗,損失慘重,都埋怨宋襄公,宋襄公卻說:"君子作戰時不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也不攻打頭髮已經花白的老人。古人作戰時,從來不憑藉關塞險阻取勝,寡人的宋國雖然就要滅亡了,但我還是要講仁義,決不能攻打沒有布好陣的敵人。否則就算贏了也不光彩。眾人無力反駁。

第二年,宋襄公腿傷發作,卒。

很多人認為宋襄公不配五霸之名,其仁義乃是虛偽做作;這就要回到春秋時期社會的大背景中去。雖說宋襄公沒有稱霸的絕對實力,反而還敗於泓水之役;但事實上楚國也正是因為依仗蠻力欺負禮讓的宋襄公也最終為中原諸侯所不齒,埋下了城濮之戰被晉文公擊敗的伏筆。現今 的很多觀點評價宋襄公總是說他多麼愚蠢,多麼迂腐,但卻看不到他講仁義絕不是「空談仁義」,而是確確實實地將仁義的理念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因為在周朝,按照中原禮儀和道德要求,確實是很多地方都有講究的。在春秋時期,諸侯爭霸並不是要消滅別人,而是要讓諸侯臣服、號令諸侯。而楚國屬於半蠻族諸侯,不把中原的禮儀放在眼裡,自然也不會按套路配合宋襄公的周禮仁義。

所以,不少人對宋襄公是同情的態度,實力不夠,「仁義」來湊,勉強算他一個「五霸」。


春秋五霸最為標準的是齊桓公與晉文公,如果再擴大一下楚莊王也沒問題,其他的多多少少都有點不標準,至於宋襄公更是有人稱其為「偽霸」,那為何宋襄公會被評價為五霸之一?

霸主的標準:會盟諸侯,天子承認

五霸中最沒有問題的兩位,齊桓晉文兩位一個召集了葵丘會盟,一個召集了踐土會盟,不僅召集了諸侯會盟而且周天子也派人參加,並賜予象徵性的「大輅」、「彤弓矢」,享有徵伐的權利。

楚莊王打敗晉國後中原諸侯紛紛背晉向楚,所以楚莊王也是五霸中史籍認可度比較高的一位。這是靠實力贏得霸主地位

而其他如秦穆公、闔閭、夫差、勾踐等等,只是區域一霸,或者沒有得到周天子認可等,都存在一些爭議。甚至不如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等人

宋襄公為何會被評為五霸之一?

以上面提到的幾點來說,宋襄公勉強符合了一點,即召集諸侯會盟。

齊桓公死後,宋襄公想要繼承齊桓霸業,先是糾結衛國、曹國等四國攻打齊國,立齊孝公繼位,讓宋襄公聲名鵲起。

宋襄公第一次在鹿地會合諸侯,結果宋襄公以「盟主」自居,引起齊楚不滿;第二次在盂地會合諸侯,結果齊國沒來,楚國倒是來了,楚成王一生氣把宋襄公給扣留了。

雖然結果會盟失敗,雖然實力也不高,但是宋襄公畢竟也算召集過諸侯會盟。

而諸侯會盟也算承認其召集者身份

史記中提出春秋五霸: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

傷感於禮儀崩壞,所以宋襄公以其「仁義」得以位列五霸之一。


對於五霸來說,除了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其他幾位都有一些爭議,秦穆公雖然獨霸西戎,但是大部分時間一直被晉國壓制,兩個條件都不符合,但是依然被很多人認為是五霸之一;

勾踐雖然召集諸侯會盟,也得到周天子人「賜胙,命為伯」,但是這個時候已經進入戰國了,所以勾踐也有點疑問


宋襄公是窮講究仁義的人物,被歷史釘死在恥笑柱人才。他是有雄心勃勃圖霸,卻不是幹真事,愛搞花架子的蠢才。

在齊桓公死後,齊國內發生動亂,宋襄公率領衛曹邾四國人馬幫助齊國平定內亂,擁立齊孝公讓人讚揚後。就以為自己了不起想學齊桓公,但不研究自己的實力和條件。一味地將究仁義道德。和強大楚國大軍叫真硬拚。還是用仁義那一套,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大敗。一個蠢豬式仁義道德假典故人物,是司馬迂最錯誤的結論之一,給封得春秋五霸之一是假的。被歷史定為最愚蠢君主是真的。

同代楚國軍帥成得臣道,宋君好名無實,輕信篡謀。

蘇軾論他,宋襄公疑於仁者也,襄公不修德。而疲弊其民求諸候,比其心豈湯武之心也哉?獨至於戰,則曰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非有仁者之素,而欲一旦窮取其名以欺後世,苟《春秋》不為正之,則世之為仁者,相辛而為偽也。

蘇轍也說至宋襄公,國小德薄,而求諸侯,凌虐邾鄫之君,爭鄭以怒楚,兵敗身之不暇。雖竊伯者之名,而實非也。

是實為古人中最為讓人可笑可恥君主人物。並非真有霸業的假仁義的蠢驢。齊桓公死了,宋襄公勢力很薄弱,只有衛邾許叫他指揮,卻與要想和楚齊魯鄭陳蔡邗狄諸聯合抗衡爭霸。明顯不自量,無思想。仍夢懷妄想,想當齊桓公留下盟主空缺之位自己去座。

人家都假意允許結盟,在盂開會結盟。他還以為心想事成,不帶兵赴會。楚國乘機把他抓獲起兵伐宋。魯僖公,代宋國向楚國討饒。楚國在薄地方在楚國的主導下結盟,才把他釋放回國。宋公被玩弄以後,因鄭伯到楚國朝貢,又要匯聚小兄弟衛許滕小國聲稱伐鄭想滅鄭國。

楚王哪裡由他胡想,起兵伐宋救鄭與宋開戰。大臣勸道老天爺丟棄商國已很久了,你硬要重興祖業恐怕是不容易的事情吧「。宋公不聽,起兵在泓水迎戰楚國。宋兵少,楚兵多,敵不過。乘半渡擊之還有勝利機會。宋公仍是不作。結果大敗。

他股上受了重傷,戰士死得很多。國人都抱怨他,他卻叫道,君子不殺己經受傷的人年老的人,乘機壓迫敵人是不合古人行軍之道的。我國雖是亡國之餘,也決不肯攻擊尚未列陣的軍隊。宋襄公就是這樣一個愚蠢的仁義的人物。為愚蠢笨蛋幹古恥笑人物。不是真有霸業的英雄人物。假的霸主。

宋國是商王朝的的後裔建立諸侯國。都城在商丘。國姓子宋氏,共傳三十四君享國八百二十九年。有河南東部,江蘇西北部,和山東西南部之間十萬平方幹米的沃土地。

是周公平叛商紂王兒武庚後,又把紂侄兒微子啟繼承於商的國家祀續香火,宋國得以續商朝宗祀,揚周公之道,」興滅國,繼絕世「的仁義。

微子啟以後宋園在經濟發達,善於經商,繼承發展殷商文化,功不可沒,文化繁榮昌盛。城市發展更成規模有商丘,陶丘,彭城在春秋時代繁華大城市。宋國更是中華文明傳統文化的發源地,禮儀之邦,名家輩出,墨子,莊子,惠子。孔子的祖宗也在在宋國。

齊桓公曾將公子昭質在宋國,齊桓公死後宋襄公把齊子昭有意扶持為齊國國君。和小兄弟國大家發兵,一起送公子昭回國接替王位。還真辦成了。昭成齊孝公。齊孝公父親齊桓公是霸主。宋襄公幫昭登上齊國君位。宋公就漂了起來,也想當繼承齊桓公霸主之位。自已沒有實力,就決定拉攏大國,借大國的聲威去壓服小國服從。首先想把南方楚國弄來,和大臣一說,他兄弟目夷首先反對說宋國國力微弱,無力承受霸主的地位。弄不好招災惹禍。他不聽勸。

公元前639年向楚成王,齊孝公和其它小國發出邀請在宋國的盂(雎縣)召開諸侯大會,討論訂立盟約的事情。宋襄公很是高興辦成了開會事情。兄弟目夷讓帶夠軍隊以防萬一。「大王要多帶些兵馬,以防楚王不懷好意」。宋公說那哪行,我們開會是為免除打仗帶那麼多兵馬乾什麼「。會是開起來了。宋國勢力小公然和楚成王爭當盟主。雙方爭執不休,楚國強大,附和眾多諸侯。

結果楚成王怒火沖

天。用帶來將兵抓捕宋襄公並威脅進攻宋國。帶諸候到另地後,人家當上盟主。經魯國與齊國對楚討繞,才放解放得放宋襄公回國。

憋氣回來宋襄公,恨楚成五生生搶去盟主地位。更恨鄰居鄭國不幫助自己,還同楚國和同氣又跑去向人家進貢。決定討伐攻打鄭國,次年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援,楚成五帶兵直攻宋國。兩國在隔泓水對峙。楚軍在北,宋國在南。楚軍強行渡河,目夷對宋襄公說,楚軍渡河過半,趁楚軍還未全過河。現在我們衝殺過一定能勝利。可愚蠢宋公說不行,我們仁義的國家,敵人渡河還沒結束來我們就殺過去,還算得上是仁義國家嗎。過一時,楚軍上全部上岸,亂作一團正準備擺陣。目夷又說,趁現在楚軍立足未穩,我們殺過去不然我們就很危險了。宋公卻罵道,你太不仁義了,人家的隊伍還沒排好,怎麼可進攻呢。話還沒有說完。楚軍大量震天衝殺過來,宋軍那是人家對手,紛紛潰逃跑散。宋襄公大腿也被射中了一箭,在目夷等大臣保護下才得性命。

宋國大敗消息傳遍全國,人們議論紛紛,埋怨宋公不該和鄭國作戰,引來楚國。更不該那樣打仗。宋公聽到後說,打仗也要仁義一見到頭髮花白的就不要抓他作俘虜,大家和宋大臣都氣憤說,打仗就要消滅敵人,如果怕傷害敵人,你何必打仗。如果頭髮花白的不抓,乾脆你去讓他把抓走。

宋襄公過了一年,就死了。根夲沒有機會當霸主。宋國卻在楚晉中間地帶,人家長期打爭霸戰爭,使宋國成作戰場戰禍連年不斷 。

一百多後,宋國大夫向成因為和晉楚兩國令尹有私交,又正當兩國打得疲憊之時,由宋國權臣,大夫有歷事昭,文,共,平公四尹的四朝元老。掌握國政,集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刺客,人質,戰將,古琴」繞樑「之音不絕於耳的琴師於一身的華元。在強敵如林,諸侯紛亂的時,為宋國獨撐大廈的絕對高才。在公元前546年發起了和平大會,倡議」弭兵大會「最終受到各國響應。在宋國召開了晉,楚,宋,魯,衛陳,鄭,曹,許,蔡等十四國的有勢力大夫參加了大會,參加公議,約定各國間停止戰爭,奉晉,楚兩國為霸主。平分分霸權,除齊,秦外,各國都向晉楚同樣納貢,誰破壞協議,各國共討之,使宋國有十多年和平時間。弭兵會盟是春秋戰國諸侯之戰爭,從原先已征服以進貢為主。到以後諸侯之戰爭卻以兼併為主,各國社會正醞釀改革,而宋國無所作為。

公元前286年,宋國發生內亂,齊國趁機朕合楚,魏攻打宋國。宋國百姓四處遠逃,使城池沒人去守。齊軍抓獲並殺死宋康王。滅亡宋國,三國共同瓜分宋國土地。使號稱「五幹乘之勁宋「在早從歷史上消失。而宋襄公卻成了歷史上最為愚蠢的君主,卻永遠可恥留傳下來。


宋襄公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相信你能從本文找到答案。

一,宋襄公版本的宮鬥。

宋襄公的名字叫做茲甫。父親是宋桓公,母親是國後,所以茲甫是宋桓公的嫡子。茲甫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叫目夷。因為目夷的母親是側妃,故而目夷只能是庶子。

茲甫從小渴望成為齊桓公那時的霸主,稱霸諸侯。榜樣的力量是很大的,茲甫處處向齊桓公學習。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維護諸侯的秩序,站在道德的至高點,為天下人所敬仰。茲甫也對自己的道德休養要求很高,儘力向齊桓公看齊。

同時茲甫也明白宋國沒有齊國的雄厚實力,不能象齊國那樣用實力爭霸。既然如此,茲甫決定乾脆把自己的爭霸重點放在仁義上,以仁義爭霸天下。

公元前652年宋桓公病重垂危,按禮法要正式立嫡子茲甫為太子。茲甫卻堅決的推辭掉太子的封號,懇求桓公道:我的兄長目夷公子,比我年長。長幼有序,理應讓目夷做太子才對。

宋桓公無奈,只好私下約見目夷:「你的弟弟茲甫要你做太子,你怎麼看此事的?」

目夷當時有些懵:茲甫怎麼把太子的封號讓給我呢?目夷當時沒有表明態度,回家後仔細想想就明白了:這個太子自己不能做。茲甫身為嫡子還禮讓自己,這絕對是「仁義之舉」。並且茲甫的「仁義」之名是已經傳出去了。如果自己真犯傻答應做太子,怕是滿天下的人都會讓自己死無葬身之地的。

於是目夷「有感於弟弟的仁義」,為了讓仁義的弟弟名正言順的做太子,就主動流亡他國。茲甫再無推辭的理由,只好做了太子。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51年,宋桓公去世。茲甫繼位,是為宋襄公。宋襄公繼位後立即接兄長目夷回國,讓他做了國相。

經過推辭「太子」封號,然後封目夷做國相的事,宋襄公的「仁義」之名傳遍了天下。

二,宋襄公為齊桓公料理後事。

宋襄公繼位後,迫不及待的派使者向偶像齊桓公示好。不久在齊桓公主持的一次諸侯會議上,宋襄公見到了齊桓公。兩個人甚為投機,成了忘年之交,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齊桓公和管仲對宋襄公仁義之名氣早有耳聞,對他很有興趣。言談之中齊桓公見宋襄公對自己的主張推崇有加,心裡很高興:有個年輕一代的國君贊成自己的主張,難得啊。宋襄公見到齊桓公這個傳說中的天下霸主對自己青睞,心裡也激動不已。

據史載,在這此會面中齊桓公託付宋襄公,要他將來照顧自己的太子。這為以後的事情,埋下了伏筆。8年後,也就是公元前643年,齊國內亂。

齊桓公晚年英明不在,重用易牙等小人,使得朝政混亂。齊桓公大病期間,五個兒子爆發奪權的內亂。

內亂中,齊桓公被囚禁起來。被囚禁起來的齊桓公沒人照顧,活活的餓死也沒人知道。齊桓公死後近兩個月之後才被人發現,並草草埋葬了事。

齊國內亂中,公子無虧(齊桓公給兒子起的名字真好,無虧,哈哈。)做了國君,壞蛋易牙也如願做了大官。

太子昭逃往宋國尋求幫助,宋襄公接納了他,並答應出兵幫他奪回繼承權。

宋國是小國,想要武裝幹預強大的齊國的內政是不可想像的。然而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宋襄公毅然決然的要出兵。宋襄公發帖子,要會盟諸侯共同出兵。結果只有邾國、曹國、衛國派了一些兵前來宋國會盟。

宋國朝堂上,目夷等人力主放棄對齊國的討伐。因為宋國和其它三國的兵力實在是不夠給齊國塞牙縫的,打不贏。宋襄公力排眾議,決定帶著這隻數量不多的軍隊徵討齊國。

宋襄公兵臨齊國時,齊國朝堂驚呆了。齊國已經知道宋、曹、衛、邾盟軍數量太少,覺得他們是不敢伐齊的。現在見聯軍突然來到,還以為宋襄公又找到了新的援軍,有了足夠的兵力才來伐齊的。

無虧公子、易牙等人害怕不已。齊國貴族一方面不想打仗,另一方面也反對無虧公子和易牙的胡作非為。於是齊國貴族與宋襄公講和,殺掉公子無虧、趕走易牙,迎回太子昭繼位。新繼位的太子昭,被稱為齊孝公。

三,宋襄公失敗的稱霸。

宋襄公在齊孝公繼位後,仁義之名更盛。內心也開始膨脹,連天下最強大的齊國都被自己搞定,還有誰有力量敢和自己為敵呢?

齊桓公死後,霸主之位便成了諸侯覬覦的對象。宋襄公覺得自己仁義之名遠播,又扶持齊孝公繼位而有了齊國支持,就決定爭奪霸主之位。

宋襄公在朝堂上說了爭霸的主張,目夷為首的大臣立即反對:爭霸憑的是實力,齊、楚這樣的大國纔行,宋國這樣的小國沒有這個實力啊。可是,已經感到「霸主之位」在向自己招手的宋襄公哪裡聽得進去。

公元前641年,藉口東夷的事情,宋襄公拿比宋國更小的國家開刀。先是扣壓騰國國君,與曹、邾兩國會盟。會盟結束後,因為曹國不服,出兵迫使曹國屈服。

齊楚等國見宋襄公折騰不止,心生厭煩,就以齊國為首另組聯盟,把宋襄公排除在外。

然而宋襄公仍然不願放棄爭霸的理想,公元前639年,宋襄公與諸侯會盟。

此時,齊國和楚國最強。其中齊國經過齊桓公之後的內亂,已經無心爭霸。

楚國此時已經領土遼闊,兵源充足,糧食產量也夠用。並且據有了湖北隨縣一帶的銅礦,兵甲精良、銅錢這種硬通貨也不缺。有錢、有糧、有兵,好戰的楚國就打算稱霸中原,體驗一下做霸主的感覺。

在會議上,楚國的楚成王依靠雄厚的實力,極力爭奪霸主之位。宋襄公卻指出楚國的文化、道德禮儀落後於中原,尚屬野蠻之邦,楚王因此不能做霸主。

楚王大怒,發兵扣押了宋襄公。宋襄公無力反抗,只好就範。(因為中原諸候會盟時,按規矩不能帶兵,所以宋襄公沒有軍隊的護衛。楚王卻不守規矩,提前埋伏了軍隊。)

後來魯國出面調解,楚國覺得扣押放宋襄公沒有什麼作用,還讓人覺得有失厚道,就放宋襄公回國。

四,宋襄公在泓水之戰的遺憾。

回國後,宋襄公繼續在爭霸的道路上前進。

公元前638年,因為鄭國支持楚王稱霸,宋襄公大怒而出兵攻打鄭國。鄭國打不過宋國,向楚國求救。楚王派楚軍前來救鄭,力量佔據優勢的楚軍,懶得跑到鄭國去作戰,直接奔宋國襲來。(這應該是最早的圍魏救趙了吧。)

宋襄公得知楚軍要攻打本土,只好回師。與楚軍在泓水遭遇,並打了一仗。

宋軍當時已經排兵布陣完畢,嚴陣以待。楚人居住在南方邊境地區,常年與南越作戰,勇敢指數高於宋軍,並且楚軍兵力遠超宋軍。很明顯,常規的作戰方式宋軍是打不過楚軍的。

所以楚軍渡河剛渡過一半時,目夷請求宋襄公下令攻擊:「我們比楚軍少,不如趁楚軍半渡時進攻吧!」宋襄公說:「我們是仁義之師,就應該在道德上嚴格要求自己。如果半渡而擊,那我們還是仁義之師嗎?」

目夷等人只好閉上了嘴。楚軍全部渡河完畢,正在結陣時目夷又說:「我們如果等楚軍結陣完畢,獲勝的可能性就太小了。不如趁楚軍未結陣完成之時,主動出擊吧!」結果,宋襄公又以仁義為理由拒絕了。

楚軍結陣完畢,仗著人多勢眾直接衝殺過來。人數處於劣勢的宋軍大敗,宋襄公本人也受了嚴重的箭傷。

五,宋襄公結交公子重耳。

宋襄公兵敗,在養傷期間,晉國的公子重耳流浪到了宋國。宋襄公此時仍然不忘爭霸大業,但他已經意識到宋楚兩國的實力差距。要對抗楚國,只有藉助外力纔行。

重耳的來到,讓宋襄公看到了藉助晉國對抗楚國的希望。宋襄公隆重的接待了重耳,又送給重耳很多盤纏。最後又送50匹好馬給重耳,這在那個時代算得上一份重禮了。

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帶著沒有實現的霸主夢離開了人世。值得欣慰的是,宋襄公投資的重耳回國後成功繼位,這就是晉文公。晉文公在位期間,出兵打敗了楚國,迫使楚國停止在中原的稱霸戰爭。

結語:宋襄公做為小國的國君,居然以「仁義」為武器,差一點就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第二個霸主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蹟。(本文原創。圖片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