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辯論比賽的背景是好多年以前,孔子帶著學生們出來旅遊,途徑某處,他們的馬兒不打招呼便喫了農民的莊稼,被農民當場抓獲歸案。孔子知道後便問「誰能去把這馬兒要回來呀?」這時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貢」站了出來「讓我來。」

子貢同學有文化,學歷高,眾人皆信定能要回這馬兒。

子貢同學來到農夫家找到農夫一頓之乎者也..這農夫沒念過書,便也聽不懂他說的話,子貢同學唾沫橫飛吧嗒吧嗒半天,農夫就一句話,要麼賠錢,要麼留馬,要麼滾蛋..子貢同學氣壞了,無功而返..

孔子得知後,哈哈大笑..又喊來馬夫讓馬夫去,馬夫找到那農夫,兄弟長兄弟短的就招呼上了,兩人把酒言歡,家長裏短,勝似那多年未見的好朋友,馬夫見時機到了,便說到我老家種的莊稼與你這裡的莊稼長得都一樣,這馬是畜生啊,不認識這是你的莊稼啊,還請兄弟行個方便。農夫大手一揮,咱兄弟之間客氣什麼,馬兒你帶走。

馬夫就這樣把馬兒要了回來。

這個故事告訴我,與人交流是一門藝術,他的關鍵不是你讀多少書,學問有多高,而是有個聰明的腦袋,學會根據眼下的事情,遇見的人,隨機應變。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溝通中看看對方需求找出重點環節突破


語言就是這樣,對什麼人說什麼話。要以語言交流達到目的,那就先看交流對象再來組織語言以應對。一味施展自身所長讓對方適應自己,必然南轅北轍,無功而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