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好,也很有趣,涉及到中國佛道兩家的傳統稱謂。

我今略說,權作交流。

一、佛家

自達摩東渡來到中土以來,一路傳播佛法。

釋家人便自稱:佛子、衲子、貧僧、貧道……

沒錯,貧道不單指道家法師對自己的謙稱。因為佛家從來講「修行」為「修道」。

昔日六祖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中雲:「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這個「道」,便是佛家講的修行之道,成佛之道,了脫生死之道,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道。

平日裏寺院中修行,佛家法師也常說——一心辦道。

如是如是。

二、道家

古來道家法師常自稱:山人、貧道、閑人、散人、衲子、老衲……

且看好,衲子與老衲是古時道家法師的自稱,這也非佛家專利。

為什麼呢?我們來研究一下這個衲子與老衲的含義便知。

明代許仲琳寫的《封神演義》第四十八回《陸壓獻計射公明》:「且說陸壓回篷,與諸道友相見,燃燈問:『會公明一事如何?』陸壓曰:『衲子自有處治。此事請子牙自行。』」

這陸壓是道家散仙,自稱衲子。只因這個「衲」字的意思是「衲衣」,「衲衣」也有「道袍」與「破舊補丁衣服」之意。

所以古時道家法師常自謙稱「老衲」。

如是如是。

三、廟

這個「廟」啊,最初本來是指祭祀鬼神之地。

後來道家興起,土地廟、關王廟、火德真君廟等等……這都是道家的道場。是古來傳統。並無不妥。

再後來,佛法由印度傳入中土,佛教寺院也有了廟字的俗稱。

如是如是。

如此三說,宗鏡拋磚引玉。


當佛教進入中國的時候,漢武帝早就採用了董仲舒的提議。中國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有著完善的學術和行政系統,並培養出一個龐大的知識分子集團。漢帝國擁有一座規模巨大的皇家學校,學生達到數萬。中國早就有華夷的概念,而且佛教的理論與儒家有很多的衝突。傳播起來非常困難。

後來,發現道家與其有相同之處,並在早期的翻譯中使用了「本無」「自然」「樸」等詞語。借老子西出的典故進行傳教。《三國志·魏書》「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屬弟子別號,合有二十九,不能詳載,故略之如此。」也就是說在當時,人們認為佛教是道家的一個支派。後秦時期,鳩摩羅什到達長安,集沙門五千餘人,名僧倍出。但後秦國主姚興仍把佛學視為「玄教」。佛教為了在中國傳播,借用了中國的語言、典故等。讓國人產生認同感,便於其發展。(其實與基督教在我國傳播早期詐稱耶火華就是老天爺,騙老百姓入教是一個道理。)當然,佛教的進入,也豐富的我國的思想藝術等內容。

由上可知,佛道兩教的一些詞語相同,也就不足為奇了。


廟本來就是道家的,宮、觀、廟,閣、院,都是道家的。只有寺是西方教派的,比如佛教、伊斯蘭教,他們的教徒是住寺裏的,凡是看見這些教徒住在宮、觀、廟,閣、院裏,那基本就是特殊時期道家被打壓的時候侵佔的。


不管佛與道是控制人們靈魂的工具


正一派不用出家,不用住廟!全真派得住廟,不得結婚,就相當於道士裏的和尚派!


道,佛,人,鬼都能住,在書中那時代有瓦遮頭已不錯了


感覺就是跟灑家、貧僧、老道、老僧的區別,有別於世人的別稱而已,宗教不同稱呼上大同小異。


廟並不一定指佛教場所,一開始的廟都是道家神仙,如土地,二郎神,城隍等,廟不是某個宗教的指定名詞


因為房子不夠住,,,


寺廟,寺是屬於佛家的,廟是屬於道家的。一般小說,野史中都有描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