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更像扑克,而不是象棋。—— 《对赌》

《对赌》这本书的作者 Annie Duke 是一名职业德州扑克选手,核心观点是我们需要以概率化的思维,去进行生活中的决策

人们通常习惯用结果去判断决策是否高明,书中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思维实验:

我们花一点时间,回想一下过去一年,你做过的最好的决策是什么?再想一想最差决策是什么?

我敢打赌,你的最佳决策带来了一个好结果,而最差决策导致了一个坏结果。

而结果导向的问题在于,没有把决策水平和运气分开。就拿概率论中经典的「三门问题」来说,最后选择「换」的胜率是 2/3,选择「不换」的胜率是 1/3。但如果我选择了「换」,但却输了比赛,难道这就是一个「坏的决策」吗?

你所看到的事实往往并不是事实,而是事实发生之前无数种可能性坍缩之后的概率化表现。

玩过德州扑克的同学可能更容易理解,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做「不完全信息」的决策,在最后一张底牌翻开前,在我们面前的只是概率。

用概率化的思维去做决策和复盘,把决策水平和运气分开,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 insight。

看了本书,你也许可以理解,有些成功人士在说「我的成功里有百分之 XX 是因为运气好」这样的话时,除了谦虚以外,还带著概率化思维的部分。

?

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区分决策水平和运气」,也就是对结果的「归因」。

有一个经典的段子,可以用来说明归因错误的荒谬。

三人坐电梯上楼。一个原地跑步,一个做俯卧撑,一个用头撞墙,他们都到了十楼。有人问他们是如何到十楼的?一个说,我是跑上来的,我比别人跑得快。一个说,我是俯卧撑上来的,我比别人有耐力。一个说,我是用头撞墙上来的,我不怕疼不怕苦……

看起来这三个人荒谬又可笑,但实际上,归因错误是普遍发生的,比如很多人会搞混「相关性」和「因果性」,或者搞混了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junyu 老师作为前豌豆荚 CEO 在一次分享会上提到他对「豌豆荚 2012 - 2013 快速发展」错误归因。

如果从现在往回看,当时豌豆荚发展如此之快,包括在 2014 年 1 月还获得了软银一亿美金融资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大势」。当时智能手机发展速度极其迅猛,谷歌退出中国后,安卓手机上没有好的 App 应用市场,所以豌豆荚就脱颖而出了。当然豌豆荚也有一些其他做得很好的地方,比如非常重视工程师、重视产品、打造了谷歌化的公司文化等等。这些确实也起到了作用,但都不是决定性的。

但在豌豆荚内部,他们错误地把公司的飞速发展主要归结于了自己的努力,并且相信只要持续努力,公司就会一直发展这么快。现在看来这种归因就是有些问题的。后来安卓市场开始受到百度、腾讯等等巨头的重视之后,豌豆荚的竞争力一下就不足了。

在互联网业界,我们经常使用控制变数的 AB 试验来去对产品改进的效果做分析,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决策的 AB 试验成本太高,或者根本无法同时选择 AB 进行试验。无法控制变数,重复试验,这也是「归因」的困难之一。

?

《对赌》一书也对「如何提升决策能力」提供了一些「解法」。

  • 认真对待每一次决策

很多人在做决策时是相对随意,经常依靠直觉来「拍脑袋」。正如《思考,快与慢》一书的观点 —— 人们思考时会容易偷懒,倾向于用直觉系统做决策,然后用理性系统去解释自己的行为

而所谓认真对待每一次决策,正是为了跳出这一困境。将每一次决策中的选择、收益和风险概率化,而计算概率显然需要更多的理性系统参与,从而帮助唤醒理性系统去做决策 。

  • 对决策进行复盘

复盘是我们经常会做的事情,但复盘通常也是结果导向的 —— 只对带来不好结果的决策进行复盘。而在本书中作者提到很多职业德州扑克选手在赢得比赛后第一件事不是庆祝,而是对比赛进行复盘。坏的结果没有发生,并不意味著发生的概率不存在。

  • 克服自利性偏差

所谓自利性偏差是指人们通常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性格能力,而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环境或者运气,而对他人则正好相反。这会直接导致「归因」的不准确。

克服的方法也很简单,反其道而行之就行了。对自己的成功多想想运气原因,对自己的失败则多想想决策本身是否合理,而对他人也进行同样的反向思考。

  • 结伴制和异议

很显然,多听一些不同意见可以提升决策的质量,尤其是那些聪明人的意见。在实践中,在重大决策前,找到你认识的最聪明的反对者,听取他们的意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

在实践中,我发现记录每一次重要决策的过程,在决策后一段时间进行复盘,是一个提升决策能力、避免自利性偏差的有效手段。

Farnam Street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决策记录的模板 Decision Journal,包括决策的基本信息、决策时面临的处境和背景、决策的预期结果和逻辑复盘规则等等。

Decision Journal 模板的第一页截图

通过这样的记录和复盘,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决策虽然获得了一个好的结果,但和预期结果是有差距的,甚至事情发生的逻辑和预期的逻辑完全不同。

在这些现实的「打脸」之中,我们可以比较有效地区分决策水平和运气

举一个我个人的例子:在高考时选择报考计算机系,对于我来说显然是一个带来好结果的决策,它让我搭上了互联网的行业风口,获得了相对好的职业发展。但我当时的决策逻辑,并不是我看到了互联网服务的规模化潜力,更不可能预见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是因为年轻的我看了柯南剧场版《贝克街的亡灵》,希望能够像诺亚一样把自己写成 AI,获得永生。

这个决策预期的结果和逻辑都和现实都有非常大的差距,虽然带来了一个好的结果,但很显然,运气是主要原因。

?

最后,本文虽然是对《对赌》这本书读后写作,但夹带了一些私货,强调了「归因」和「决策复盘」,以至于这本书的精髓「概率化思维」反而被弱化了。建议对这一概念有兴趣的同学,都去读一读《对赌》这本书,相信可以对你思考问题的方式带来一些改变。

同时也推荐两篇延伸阅读供参考:

聪明人为什么无法征服世界?

决策的原则 via 张潇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