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家都挺了解後期發生的事情,當時朝廷已經決定平息西北的戰亂了,但是因爲因爲資金不足,所以沒有辦法就只有把官給賣了來籌集,因爲所需要的資金太多了,所以賣出的官的數量就很多,僅僅一個小省,就賣出了有近一萬人。

  而其中甘肅,就賣了有一萬五千多個,而就是因爲這次賣官,李衛就憑藉着家裏面的錢,獲得了一個外郎的職位,這個官職是屬於在衙門裏面最低級的官員,而事情也很多,相當於就是七品。要說這件事對於李衛來說還是非常幸運的,一般來說,買的官往往就只有一個官銜,是沒有實質的官職的,即使好不容易得到了官職但是卻是沒有辦法繼續的往上面升遷的,可能一輩子就在那個位置坐到老,但是他卻不是這樣的經歷,運氣極好的僅僅在三年的時間就升到了侍郎這個位置,從七品到了五品,雖然官職還是不高,還是低級官員,但是這個升遷的速度還是值得讚揚的,挺快的。

  而最重要的還有呢,過去一般來說得了進士就不會到翰林去,而翰林呢也不會去內閣,如果說不是讀書幾十年,那麼以後是非常難封宰相,如果還是漢人的身份,那麼其中的限制就更大了,所以李衛就在康熙的時候從五品到地方總督這相當於一品了,這期間也只花了十年時間,這是相當厲害的了。前留下來的爛攤子給收拾得乾乾淨淨,改變當時的風氣 貪污的情形,最重要的是國庫空虛的狀況。既然改變那麼肯定有很多制度都是會改變的,改制雖然是非常的艱難,但是利益當然是最重要的。

  這種情況下,光是靠着那些讀死書的才子肯定是不行的,這時候需要一些敢做的不怕得罪人並且能幹的官員,而李衛這個時候出現了,他就是有這個優勢存在的,當年他就只是一個非常小的官員,但是就敢於和親王爭奪,這份勇氣也不是一般人能夠有的。雍正想要做的事情,去的地方多數都是非常困難,很難啃得下的地方。比如鹽政,鹽大家都知道是必需品,日常生活肯定是離不開的,在當時,鹽是專門在官府賣的,而也因爲這個鹽獲得了巨大的收入,但是鹽所帶來的利潤相當的高,所以除了內部的腐敗之外,民間也有很多私自在販賣。

  而皇帝要李衛乾的事情就是那些私自販賣的人,所以他先後被調到了雲南和浙江,這兩個地方是最大的鹽區,辦理鹽的事情。除了鹽以外,在其他的政策方面,李衛所所幹出的事情也很多,所以不斷得到賞識,不斷的升遷。到了乾隆,李衛依然是受到很好的重用,還破格的賞賜了團服,就是爲了表示器重。並且在乾隆的時候,他的大兒子李行在武舉考試的時候,獲得了前三名的身份,獲得了二等侍衛的職位,這個職位是不低的,相當於正二品了。而侍衛又長期的在皇帝身邊,常常看到就會容易被重用,將來會升遷的更高的,而歷史上就有很多這類侍衛得到重要的例子,比如索額圖,明珠等。而李行升遷的速度也不慢的,兩年之後就到了安徽,相當於三品。

  不過,此時的李衛卻去世了,死的時候也才52歲,李衛去世之後,李行就失去了最大的靠山,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面,他就是沉寂着沒有什麼大的作爲。到了八年之後,李行纔到了參將,官職升了一級,成爲了三品。之後基本上每隔上兩年的時間,他的級別就會提升一個檔位,最後的官職是在正二品,這個級別在當時已經是屬於高級的官員了,也就是意味着,在這武將路上沒有在可以升遷的機會了。

  只是他沒有在這個位置上面坐好久,因爲後面貪污的時間,被判了一個罪名,至於李衛的其他兒子,都有官職,但是和長子比起來,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而李衛第三個兒子李星,最大的官職就是在州判,是七品,四兒子李宿,就是知府,從此也沒有什麼高的晉升,五兒子在都司。到了孫子輩,雖然還是有很多人獲得官職,但是大多都只是七品。所以一般來說,祖上很厲害的,後代多半沒有什麼建樹,這可能就是一個必備的流程了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