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主要結合書法學習談臨帖和創作的幾個方法。

  一、“三精”

  學習書法要講究“三精”,具體是指精讀、精臨、精創。

  (一)精讀

  讀帖是書法學習的重要環節。讀帖,首先要弄清楚法帖的背景,把讀帖理解成拿着帖看是很片面的,真正的讀帖要有科學的方法。比如在臨寫《黃州寒食詩帖》之前,先要理解“寒食節”的概念,蘇軾是在什麼狀態下寫的《黃州寒食詩帖》,要對該帖有一個全面的理解,這樣就會更好地掌握法帖的精髓。

  其次,要研究法帖的筆法、結構、章法,從中把握藝術規律。中國書法史上有很多經典法帖,但是沒有一部法帖可以涵蓋創作中所需要的全部文字。所以我們要通過研究法帖熟練掌握規律,然後,運用這些規律進行創作。

  第三,要記憶。我認爲讀帖的本質是記帖,將每一個字的點畫牢記到腦子裏,創作時便可胸有成竹,進而隨心所欲地書寫。

  (二)精臨

  其實讀帖也是臨帖的一個部分,如果帖讀得好,臨起來就相對容易。缺少讀帖這個環節,臨帖時只能看一筆寫一筆,這種臨寫方法往往顧此失彼,是不得要領的臨寫方法,既達不到臨寫的目的,更無法通過臨帖達到創作。正確的臨帖方法可以使我們走進書法;使我們感知歷史,對話古人;使我們對書法研究走向深入;使我們找到自己學習的差距。

  如何臨好帖?我有以下幾點體會與大家交流、分享:

  1.要臨得像。

  孫過庭《書譜》雲:“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察之者尚精”就是我前面說的讀帖要精,觀察要細、要準。“擬之者貴似”就是在臨帖的時候,最重要的還是要像,而且這個像要形神兼備。好的臨帖方法不是一遍一遍地通臨,我的體會是從帖中選擇一段精彩之處,把這一段讀透,研究明白,反反覆覆臨習,切實掌握帖的本質與規律,把它記到你的腦子裏去,待創作時能有效地把所臨運用到其中,這樣就達到了臨帖的目的。

  2.要力戒描、畫、做。

  臨帖過程中要突出一個“寫”字。寫,就是自然地書寫,切不可照着帖一筆一筆地描、一筆一筆畫,用做作的方法是無法把帖臨得形神兼備的。

  3.注意執筆。

  執筆與用筆、結體一樣也是書法學習中的一部分,我們的先人從現實中總結出科學的執筆方法,對書寫是有一定幫助的,我體會,執筆還是應當按照傳統的方法爲好,基本的方法是:指實、掌虛、腕平、肘懸。

  (三)精創

  讀帖、臨帖的最終目的是爲了創作。怎麼樣創作?什麼時間節點進行創作?我體會要邊臨邊創,包括初學者我也都鼓勵他們進行創作。用創作來檢驗臨帖,用臨帖來引領創作。具體地說,要搞好創作,有這麼幾個環節:

  1.有匠心。俗語有云:“一藝之成,匠心良苦。”每一種藝術,每一件作品,它的成功都要有作者一番心思。用王羲之《書論》的話講,就是大凡創作書法,“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字居其後,未作之始,結思成矣”。創作之前要有所構思。一行要寫多少字、用多大的紙、用什麼書體、書寫什麼內容、文字內容用哪個版本,這些都需要有匠心,要把它琢磨透,儘量做到嚴密準確。

  2.在精不在多,在好不在大。在精不在多,即強調作品的精彩,而不是寫多少。作品的重點是點畫、章法、結字的韻味,所以我們要把功夫下到“精”上,下到“好”上。

  3.創作要立足於平時。不要在徵稿啓事出來後纔開始準備創作。邊臨邊創,邊創邊臨,讓自己在平和、平常、平靜的心態中進行創作。

  二、書法學習創作中的體會:勤、謹、和、緩

  (一)勤。

  所有的成功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勤勉,書法家的“勤”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一要眼勤。要經常看,不斷地尋求新的知識,不斷地去看好的作品,充分保障觀賞量和閱讀量。通過比較來鑑別、提升自己對藝術的感悟力。二要腦勤。要不停地思考,讓我們的大腦始終在書法領域上不斷地思索。三要手勤。手勤前面已經講了,不再多說。四要腳勤。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通過遍訪名人賢士,遍遊名山大川,遍讀文明古籍,遍歷人間萬象,做到“從無字句處讀書”。

  (二)謹。

  書法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中國書協的評審爲什麼要有審讀這一環節?就是要求我們書法家在創作時要嚴謹。搞這門藝術,首先要具備相應的學問,要刨根問底弄明白,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只有鐵畫銀鉤才能風骨凜然。

  (三)和。

  “和”字在《新華字典》裏的釋義有兩個,一個是溫和不猛烈,一個是和諧。我們在書法創作上,遇到障礙比較多的就是這個字。我們想達到中和之美,達到我們傳統文化所講的和氣,是相當不容易的,只有心態上達到平和的境界,作品中才能產生中和之美,才能自然地書寫,不造作、不扭捏。

  (四)緩。

  “緩字”的釋義:一是慢,二是不緊張。在書法創作上,我們最大的障礙就是緊張。總想寫好反而寫不好。古語說:“事緩則圓。”這裏邊的緩與自然的狀態也是一脈相連的,只要你到達了一種放鬆的境界,你就會發揮出真實的水平,表達出真實性情。“和”“緩”兩個字合到一起,恰恰是書法中我們所追求的一種境界。

  三、寫書法要養“五氣”,避“三氣”

  (一)養“五氣”

  1.志氣。

  我這裏所說的志氣與我們平時說的“這孩子有志氣”,還有點不一樣。我這裏所說的志氣,是講作爲一個文人、書法人應該有的氣格。什麼是我們的氣格,用陳寅恪先生的治學理念,應該是有“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在內心建立起自己的藝術精神的園地,不跟風,不從衆,不趨利,不爲名所累。建設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立藝術家園,讓自己心有所屬。

  2.才氣。

  才氣是先天的東西,它潛於人的頭腦深處,需要我們時常調遣、激發。要靠自己不斷地探索,參加社會實踐,努力提升。

  3.靜氣。

  古語有云:“每臨大事有靜氣。”靜能生慧,一個搞書法的人,尤其要有一份沉靜的心態。靜氣是無數經歷的結晶,不是隨隨便便能獲得的,要通過無數次臨帖,無數次失敗,無數次創作,血和淚凝成的一種經歷,一種特殊的閱歷讓你從容自在地拿起筆來寫出自己的真性情、真靈性。

  4.雅氣。

  書法家和寫毛筆字的人,最大的區別就是雅和俗之間的關係。如果字裏還有一點點俗氣,那就說明你距離藝術的真理還有很大的距離。

  凡是傳世經典都是高雅的,所以雅之於藝術是生命之所在。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真正具備一定的雅氣?那就要不斷地學習,修煉自己,同時我也建議大家要懂得相關姊妹藝術,多讀一些書。“書法”的“書”字是一個字兩個含義。第一個是動詞“書寫”,同時它還有另一個含義,就是讀書,書法和讀書是分不開的。所以你要想把這門藝術搞好,就要不斷去讀書,充實自己,讓自己的心靈充滿雅氣,這是藝術家一生的課題。

  5.大氣。

  大氣同大道相同,所謂正大氣象。我認爲經典就是大道。我們看經典法帖裏的用筆、結體,都是大大方方的,充滿了正大氣象,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應該弘揚的東西。

  (二)避“三氣”

  1.避開俗氣。

  古語有云:“俗病難醫”“俗不可醫”。俗是藝術的天敵。去年有人採訪我,讓我談一下對“醜書”的看法,我說:“最醜的書是俗書。”

  2.避開習氣。

  我們這些寫書法的人,一旦形成自己的思路、自己的一種寫法,重複寫就容易形成習氣。有的人說這是風格,實際上風格和習氣之間毫釐之差,稍不注意就是習氣,避開習氣最主要的方法,還是要好好地臨習古法,要原原本本地讀古帖,研究古法。

  3.避開濁氣。

  濁氣就是不清爽,比如說書風雷同化,寫字不求甚解,這些都是濁氣。防止濁氣產生的最好辦法還是好好臨帖。我經常跟我的學生們說,如果點畫真的有“鐵畫銀鉤”的效果,一定是一個好書法家。

  網上有一句話叫:熬得住就會出衆,熬不住就會出局。希望大家全熬得住,最後都成爲書法家,成爲咱們中國書法發展歷史中的一員,讓我們大家爲中國書法發展共同奮鬥。謝謝大家。

  (本文爲“中國書法出版傳媒首屆書法理論與創作研修班”授課內容,《中國書法報》編輯李徽整理,已經胡崇煒先生審閱。選自《中國書法報》2019年第7期 總第207期 專欄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