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當核武器數量已經足以毀滅敵人的時候,美蘇為什麼還要繼續製造更多的核武器?


因為在核武器大發展的50-70年代,雙方都追求自己在核戰爭中的剩餘力量最大化。

剩餘力量就是二次反擊核武器,目的以打擊對方的城市、工業中心等可以繼續支持戰爭的民用目標。假設毀滅美國的主要民用目標需要500枚核彈,那麼蘇聯除了準備這500枚以外,還必須考慮到美國首先動用核武器後,倖存下來的核武器數量能夠達到500枚,按照當時75%的核武器命中毀滅能力,僅對付美國的民用目標,蘇聯實際上就要準備2000枚核彈。

在美國這邊,如果假設蘇聯有2000枚彈頭是用來二次反擊的,那麼為了確保摧毀這2000枚彈頭,就需要至少大約3000枚彈頭。同時為了確保這3000枚彈頭能在蘇聯主動發動的核打擊中保存數量,實際上就需要12000枚彈頭(仍按照核武器毀滅命中率75%算)。

龐大的核武器庫存就是在這種對峙中螺旋上升的。這也是後來核裁軍的理論基礎之一,不斷螺旋上升的彈頭數量並不能保證任何一方在戰爭中獲得絕對安全。


美蘇都奉行先發制人的核戰略,都力求首先發動核打擊消滅對方所有的核反擊能力。這個戰略要求有足夠多的核彈頭及載具去消滅對方所有的發射裝置,不管這個裝置是真的還是假的。

假定一方有1000枚導彈放在1000個發射井裡,同時又準備了1000個假髮射井以迷惑對手,那奉行先發制人核打擊戰略的對手就要準備至少4000枚以上的導彈才有能實現其戰略的可能。因為還要考慮到毀傷概率和攔截的問題。

這就能解釋為啥美蘇核武庫看起來都嚴重超過必要限度,在美蘇的戰略語境里,適當的概念是以消滅對手的反擊能力為限的,對手的反擊能力趨向於無窮大的時候,核武庫的規模也必然趨向於無窮大。

然而凡事都有極限,當核武庫擴充到各自國力的極限仍無法確定消滅對手的核反擊能力的時候,核平衡就形成了,先發制人的核戰略在實踐中也就不可避免地變成了確保相互摧毀。


蘇美有什麼理由不堆集那麼多的核武器?

講個故事你就知道了

小美有個公司,他研製出了一種能夠激發人體潛在機能的產品銷售的十分好,只要一拿出去買立馬可以收錢回來,不存在產品出現庫存過剩的問題,而且是暴利,你想賣多少錢就能賣多少錢;但是產量少。

這時候,有個叫小蘇的人鼻子和狗一樣,立馬聞到了錢的味道;通過野路子搞到部分圖紙,加上原本自己的公司技術也不錯,再加上當年收購公司時從小德手裡搶了不少高級工程師,不久就仿製了一個一模一樣的產品出來;

小美聽聞就去法庭告了小蘇,但最後小美敗訴了,因為當時小美並沒有申請專利;之後小美和小蘇就冷靜下來坐著談談關於專利這個問題。可想而知最後肯定是談崩了,兩方關係鬧的很矛盾,但是有一點他們談的很清楚,就是這個技術只能我們兩家掌握,再也不能出現第三個人。

為了保持雙方的利益,這個商品不可以再放在市面上販賣,因為對市場經濟造成的衝擊太大,所以他們兩家完全壟斷了這個產業。但是為了安全起見這兩家都在不停的堆集這種商品,以備不時之需,真要是有一方哪天不守承諾突然把商品拿出來賣了,那自己也可以不失先機,看最後誰賣的多誰就賺的多,但一旦這樣做市場經濟就會崩潰,這兩家公司都將面臨著被國家清洗的結局。

小蘇底下有一個做米面油的扶持產業,負責人叫小中,小中的積極性很強並且業務也發展的不錯、忠誠度也比較高,為了可以更方便的把小中培養成合格的打手,小蘇便把這一技術的零碎圖紙給了小中,讓他謊稱擁有這項技術替自己干涉市場,充當一把槍杆子的作用,自己則躲在一旁看戲;這樣做可以將自己的損失降低到最小化。結果沒想到的是,小中竟然從這些零碎藍圖裡悟出了這個技術的基本原理,並且在日後做了一個一模一樣的出來,這些姑且都是後話。

這個城市從此出現了小美和小蘇兩家獨大,他們壟斷了很多產業,並且相互背地裡放陰招;

突然有一天,小美的公司內部出現了矛盾,因為大量研製出的新商品沒有辦法變賣出去,導致庫存堆集,公司面臨財政緊缺的問題,董事會好多成員都表示不滿,員工也越來越不滿公司制度紛紛提出辭職或者罷工。

然後小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發動了貿易戰,以便分散員工和董事會成員的注意力,小美盯上了小蘇旗下的兩個扶持產業,一個是生產床單被褥的負責人叫小越,一個是生產五金的負責人叫小鮮。這樣一來可以將公司內的不滿轉移到這場貿易戰中,二來貿易戰能用低價正好甩賣掉那些堆集貨物的問題;三來這樣不會觸犯兩大公司直接參与貿易戰造成巨大的損失,只要拔掉小越和小鮮,那麼小中就暴露無遺了,架空小蘇指日可待。為此小美建立了一個中轉站,把負責權交給了一個叫小本的人。

小美對這兩個小公司進行猛烈攻擊,整個公司里的人全部提起精神準備大幹一場,一氣吞併這兩個小公司。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小美被深深陷進了這個坑當中,原本以為自己的資金額充足,只要壓低產品價格就可以導致小越和小鮮的產品賣不出去,然後迫使他們就範;結果兩位主都是不要命的角色,他們兩個為了保持自己的市場不被佔領竟然賣出的價格比小美還低,他們賣房子賣地也要跟小美耗下去,即使變賣的只剩條褲衩也得把褲衩先賣了再說,並且小鮮和小越公司里的員工都是自己的的親戚,不給工資也無所謂。

這一下小美就尷尬了,為了不讓自己在價格戰中損失更多只能停止貿易戰爭。公司內因為這場失敗的貿易戰鬧的雞飛狗跳,財政赤字不說,鬧到最後還變著法的找員工們要錢,不僅如此同時這場貿易戰還造成了大量的人員流失,各種流言蜚語一下子都像爆炸一般迅速擴散,鬧的人人心慌。好多人都認為這個公司快破產了;為此董事會決定撤銷小美的董事長職務,換大美接替董事長一職。

這場貿易戰以小蘇為首的陣營獲得了成功。

然而小鮮和小越的公司因為這場貿易戰變得一片狼藉,小中也搭進去一半的財力物力人力;但小蘇到最後卻沒什麼損失,反而還因為這場貿易戰兩邊販賣稀缺的必備商品還賺了不少錢,為此小中和小蘇逐漸關係惡化,小鮮和小越也變得心灰意冷;最慘的是小越,到最後什麼也沒落著不說,自己的公司還被分裂成了兩個。

因為小中掌握了激發人體潛能商品的製作技術,所以乾脆一家獨大不再受小蘇的窩囊氣。在一旁灰頭土臉的大美正愁怎麼搞定自己在員工和董事會的時候,驚喜的看到小中竟然和小蘇鬧翻了,就見縫插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小中拉到了自己的陣營之間,然後讓自己的得力助手小本多和小中多多促進一下生意來往。

小蘇徹底被架空了,在失去五金、床單被褥、米面油供應之後,又隨著小蘇年老體衰不久病逝之後小蘇的企業從此萎靡不振,一天不如一天,只能靠著強硬的制度控制員工流失。

小蘇死後大蘇即位,因為大蘇即位後得到的是一個產業鏈發展極其混亂而且薄弱的公司,人窮志短大蘇不止一次的差點把壓軸商品拿出來變賣但都因為各種機緣巧合又收回了自己的手。

幾年後因為大蘇的公司董事會部分成員受夠了公司連年赤字、人員流失、產能底下、止步不前的不合理體制,舉起反抗的旗幟將整個公司的股權握在了他們自己手裡,然後逼迫大蘇交出一切權利,小蘇苦苦經營數十載的公司正式宣布解散。

小中公司內部的成員看到龐然大物般的大蘇都逐漸坍塌,慢慢走向衰落,頓時公司中上層人員都一陣嘩然,開始懷疑現在自己實行的公司制度是不是原本就是錯誤的、原本就是違背社會規律的一種不合理制度。

一些沉不住氣的人便開始組織鬧事,相互誹謗打壓,整個公司中上層人員亂成了一團,小中因為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再加上年齡逐漸變大,從此一病不起,不久就撒手而去。大中即位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公司中局部效仿大美的制度體系,看看是否可行。

但造化弄人,悲劇的產生根本不給大中準備的時間,突然有一天,大蘇的公司解散了,大中的整個公司內部徹底亂了,眼看就要步入大蘇的節奏;大中這才一咬牙一跺腳全公司實施變革,另外加強集權手握人事行政權,只要是不在一條思路上的不管你是誰一律開除收拾東西走人;只要是一條思路而且有點本事的人,不管你從前是什麼樣的人老子都打開大門歡迎你。危難時刻就需要這樣霸氣且強硬的做法。

大中與大蘇最大的區別就是:威望不同,大中曾經和小中是一起創立起這個公司的原始股東之一,年齡基本相仿,威望極大;而大蘇和小蘇就不一樣了,甚至連面都沒見過,基本是被董事會推上去的,手裡的實權並不多,底下那幫人倒是如狼似虎。這也就註定了兩個公司有兩個不一樣的結局。

以大美為首的陣營最終取得勝利,這個勝利竟然來的是那麼的意外。

走投無路的大蘇自始至終也沒有把這件壓軸商品砸出來,可見大蘇深刻的明白這個商品就像是一個在潘多拉魔盒裡的惡魔一樣,一旦放出來就再也難以收回去。

人都是這樣,厲害的東西自己總想多搞一些;既然上帝已死,那多養幾隻惡魔也無可厚非。就像是權利和金錢一樣,永遠是越多越好,那些貶低金錢和地位的人,多半是從來都沒有感受過每個月省錢還房貸、到處都被人打壓、一家三口都擠在50平米的屋子裡這種疲倦的生活狀態,他們可能生下來就是過著養尊處優的日子。

拋開個體來說,群體對利益的渴求總是無止境的。


因為要確保經過對手第一輪打擊後自己有倖存活的核彈能消滅對手,這樣才能杜絕對手先發制人的念頭


迭代,升級呀!


有一種博弈類型我稱之為不信任的競爭博弈,美蘇造核武器最瘋狂的時候就是這兩個國家間在進行這種博弈,不過,在70年代,基於各自國家整體利益的考慮,美蘇開始有條件的談判,取得初步信任後開始共同削減核武器,這就是中導條。


因為害怕啊,都不知道對方核武庫究竟有多少彈頭,都害怕遭到對方洗地後不能有足夠的彈頭毀滅對方,所以只能堆積數量來換取安全感,知道雙方都頂不住了才開始談判核裁軍


跟國家戰略有關係,這兩國家都要保證全面的報復哦。就是你搞死我,我也要搞死你的。歐洲人家打算你搞死我,我給你打斷腿留下終生殘疾的,就少多了。


1945年7月16日,人類歷史中的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爆炸。以原子彈為代表的核武器是一個奇妙的「矛盾複合體」,一方面成了懸在全世界人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但在另一方面又有效地抑止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發生。

軍事專家谷火平介紹,不過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瘋」了一般地製造原子彈,20世紀60年代美國就已經擁有了大約27,000核彈,而當時蘇聯的數量大約是這個數量的十分之一,但是蘇聯也開啟了極端「瘋狂」模式,後期核彈增長數量大大高於美國同期水平。

之所以出現這樣「瘋狂」的局面,是因為在核武器出現後有「專家」提出了「相互毀滅保證」(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理論,意思是在「全面核戰爭」中應該包括兩個階段,一是先發打擊能力(First Strike Capability),二是二次打擊能力(Second Strike Capability)。

軍事專家谷火平指出,「先發打擊能力」就是指的是一次把本國所有核武器發射到對方國家去的能力。而所謂的「二次打擊能力」指的是在經受對方國家的一輪「核飽和攻擊」後仍然能夠保存的核打擊能力。

也就是說,如果美蘇雙方都能夠確保自己具備強大的「先發打擊能力」和「二次打擊能力」,那麼對方才不敢發動核打擊,所以核武器越多就會越安全,同時核武器越多就越不敢使用,這是因為無論誰先發動核攻擊,最後的結果都是兩個國家(包括各自的盟國)一塊從地球上消失。


核武器從來沒有過量!

問題是怎麼衡量核武器的作戰目的和效能,如果從地球爭霸角度去看,核武器的數量並不夠用,如果從地球上人類安居樂業的角度來看,百分之一的核武器已經掀起了地球的血雨腥風。

地球上絕大多數人不希望核戰爭,但是,絕大多數人並不能代表地球人類的絕大多數利益,很少很少的地球人佔有地球上的絕大多數利益,不包括絕大多數人的賤命,從這個角度上看,核戰爭必定爆發。

所以了,再多一些核武器是美帝永遠追求的目標,再多一些核武器也是用得上的。

以上帝的角度來看,現在只掌握在美俄手裡的巨量核武器是高科技產品,一方面,是實現統一地球偉大夢想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也是暫時構成核威懾的保證和平的唯一利器。兩個方面並不矛盾,極低級的刀槍棍棒即不能統一地球也從來沒有制止過戰爭,而核武器很可能兩個方面都做到了,所以了,核武器多多益善!

當地球發展到九十億人口,地球貧富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各種矛盾不可調合,誰願意去血與火的戰爭中去解決這些矛盾,核彈雨是解決地球矛盾的最科學辦法,那時刻你就不會覺得核武器「「過量」」了,只是覺得不夠用,不夠用,想玩核彈的愁死了。


相信我,超級大國在無國際社會幹涉的情況下絕對不會主動認為自己核彈頭過量的,就像打牌時你手上有再多炸彈你都不會嫌多的。


因為美蘇雙方無法保證對方沒有核武器

美國和蘇聯在冷戰期間簽訂的核不擴散條約沒有約束力

而且核不擴散條約是阻止其他國家擁有核武

而美蘇自己瘋狂造個幾十萬枚核武器假設其中有一方不造核武器了選擇和平但是對方還是瘋狂造核武怎麼辦?就像環境問題一樣只是表面上說一說如果沒有達成真正有約束力的條約那麼就是一紙空文你不造核武了

別人還是接著造核武

你整個國家和盟友的生命都暴露在對方核武之下所以多國只能瘋狂造核武沒有其他選擇

第一,核武器威力沒有那麼大,事實上並不能夠毀滅敵人

第二,之後的核平衡目標是消滅對方核力量,然而可惜的是大家安全區域並不重合,也就是一方安全的代價是另一方更不安全

那麼結論來了要麼認慫要麼加碼,你看到製造更多的那個階段就是互相加碼的過程


打個比方,對面核了我,我的核武器只夠把對方核了報仇來個同歸於盡,那到時候其他國家不是看戲看的賊爽嗎?就是這個道理。要完蛋大家一起完蛋,我死了你們全部要陪我一起下去,這就是美蘇核捆綁全球的冷戰模式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