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春,宋公、衛侯遇於垂。

秋,七月庚午,宋公、齊侯、衛侯盟於瓦屋。

隱公八年春天,宋殤公、衛宣公在「垂」地會面。

秋天,七月庚午(三日),宋殤公、齊僖公、衛宣公在「瓦屋」會盟。

《左傳》對這兩件事情都有記載,咱們把《左傳》的記載連起來看:

八年春,齊侯將平宋、衛,有會期。宋公以幣請於衛,請先相見。衛侯許之,故遇於犬丘。

隱公八年春,齊僖公將(代表鄭國)與宋國、衛國達成和平協議,已經約定了會談時間。

宋殤公派使者到衛國贈送禮物,並希望能在與齊國會見之前,先與衛國會談。衛宣公同意了宋公的建議,因此,衛宣公與宋殤公在「犬丘」,也就是「垂」,這個地方舉行會談。

用「遇」而不用「會」的解說,可以參見「隱公四年,公及宋公遇於清」。

齊人卒平宋、衛於鄭。秋,會於溫,盟於瓦屋,以釋東門之役,禮也。

齊國最終使宋國、衛國與鄭國達成了和平協議。秋天,三國於溫地會面。七月庚午這天,三國在「瓦屋」會盟,以了結「東門之役」(隱公四年- 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的仇恨。

雖然鄭國沒有親自參與,但是齊國代表鄭國,與宋國、衛國會盟,這也是符合「禮」的做法。

(《左傳·隱公七年》有一句話,「繼好息民,謂之禮經」。從《左傳》中評價為「禮也」的外交事項來看,基本都是圍繞「繼好息民」這個中心。)

「瓦屋」之得名,應當類似於現在的「白宮」、「五角大樓」。從考古發現來看,西周早期,周人就已經有了用瓦覆蓋屋頂的技術,但只用於級別較高的建築。

(圖片摘自《周原》,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文物出版社,2007.5)

根據陝西寶雞召陳村周原遺址的考古發現,西周中晚期已經出現了屋蓋全面用瓦的建築,但並不普遍。「溫」地的「瓦屋」想必也是全瓦屋頂,所以是當時的著名建築。楊鴻勛教授對西周時期的瓦屋做過復原,如下圖所示:

周原遺址「四阿瓦屋」復原圖(《楊鴻勛建築考古學論文集》)

冬,齊侯使來告成三國。公使眾仲對曰:「君釋三國之圖,以鳩其民,君之惠也。寡君聞命矣,敢不承受君之明德。」

這句中幾個關鍵字的含義,可以採用《爾雅·釋詁》的解釋:

  • 圖,謀也。
  • 鳩,聚也。這個意項還保留在現代漢語當中,如詞語「鳩集」、「鳩合」,不過多寫成「糾集」、「糾合」
  • 惠,愛也。
  • 命,告也。

冬天,齊僖公派使者來魯國,告知宋、衛、鄭達成和平協議的消息。

魯隱公派眾仲回復使者:「齊侯使三個國家放棄交戰的謀劃,安聚民眾,免於戰爭,這是齊侯的恩賜啊。我國國君收到貴國的通知了,豈敢不接受齊侯的光明之德?」

眾仲這段話,叫做「禮辭」。

禮,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核心,包括禮儀、禮器、禮辭等等內容,其中禮辭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左傳》中紀錄了大量的外交辭令,與出土金文相對照,是了解古代文化十分珍貴的資料。

眾仲這段話中,「敢」、「明德」等都是非常高頻的禮辭用語,以後還會經常遇到。

虢叔旅鍾(之一),現藏上海博物館

鉦間銘文中的「明德」、「敢」

齊國代表鄭國,與宋、衛談判又會盟,確實為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可能有朋友會問,鄭國為什麼不出現,他們在做什麼?

其實鄭國這一年真的很忙,到底忙了些什麼,咱們下一回好好聊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