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王使凡伯來聘。

戎伐凡伯於楚丘以歸。

冬天,周桓王派凡伯來聘問。戎人在楚丘襲擊並俘虜了凡伯。

類似情況現在也有可能出現

先說說凡伯。

凡國,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的記載,「、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即凡國同魯國一樣也是周公的後代,是周初分封的姬姓諸侯國之一。

凡的封地,杜預認為「汲郡共縣東南有凡城」,即今河南省輝縣凡城村。孔穎達認為,「共縣於漢屬河內郡,蓋在周東都之畿內也」,因此認為凡國是畿內國,凡伯是世在王朝的王官。

在《詩經》的《詩序》中,有「《板》,凡伯刺厲王也」,《瞻卬》、《召旻》兩首都是「凡伯刺幽王大壞也」。如果《詩序》所言不虛,則可以印證凡伯確實世在王朝,輔佐周王。

小臣宅簋(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王牌講解員」)

小臣宅簋,西周早期,原藏羅振玉,1955年旅順博物館從廢銅中揀出,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侈口束頸,鼓腹獸首雙耳,下有鉤狀垂珥,圈足沿有邊圈。頸飾兩道弦紋和浮雕犧首,圈足飾一道弦紋。底部有銘文6行52字,記載了伯懋父賞賜小臣宅的事情。

小臣宅簋銘文:隹(唯)五月壬辰,凡公才(在)豐,令宅事白(伯)懋(懋)父,白(伯)易(錫)小臣宅畫毋、戈九、昜(鍚)金車、馬兩,揚公白(伯)休,用乍(作) 乙公尊彝,子子孫孫永寳,其萬年用卿(饗)王出入。

很多資料把銘文中的「凡公」釋為「同公」,但王子楊教授《甲骨文舊釋「凡」之字絕大多數當釋為「同」———兼談「凡」、「同」之別》(《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一文,對「凡」、「同」進行了大量資料的比對,總結出兩字差別:

凡:右筆末端外彎

同:左右對稱

從小臣宅簋銘文來看,該字形正符合「凡」字的特點。由此銘文可以看出,凡國君主在西周早期為「公」爵。

接下來,咱們聊聊「戎伐凡伯」的原因。

據《左傳》記載:

初,戎朝於周,發幣於公卿,凡伯弗賓。冬,王使凡伯來聘。還,戎伐之於楚丘以歸。

賓,《說文解字》:「所敬也。」 常作名詞,表示所敬之人,在這裡作動詞,表尊敬。

幣,原意指「帛」,也可以泛指聘禮過程中的禮物。

聘禮的過程,咱們在「 齊侯使其弟年來聘」中已經提到,使者在完成對國君的聘問後,還會到卿大夫家拜訪。先轉達自己國君的問候、獻上禮物,再以個人身份拜見,獻上禮物。

使者向眾位大夫問候並獻上禮物,就是「發幣」。

收到禮物後,正常的禮儀應該是款待使者,並回贈禮物。

如《國語·魯語》中記載:「吳子使來好聘,……賓發幣於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即徹俎而宴……」。

吳國到魯國聘問,「發幣」孔子,孔子用燕禮招待使者。這是合乎禮儀的做法。

而戎人到周王朝朝覲時,向公卿送上禮物,唯獨凡伯沒有向戎人表示應有的敬意。因此戎人懷恨在心。

於是,今年冬天,戎人在楚丘這個地方截擊並俘虜了從魯國聘問回來的凡伯。

那麼,楚丘的位置在哪呢?

按照《穀梁傳》的說法:

戎者衛也。戎衛者,為其伐天子之使,貶而戎之也。楚丘,衛之邑也。

《穀梁傳》認為,楚丘是衛國的城邑,而襲擊凡伯的就是衛國。之所以不直接說出衛國的名字,就是貶斥襲擊天子使者的行為,簡直是野蠻人。

《穀梁傳》認為,楚丘就是圖中紅圈處的衛國領地

而楊伯峻先生認為,戎就是隱公二年 「會戎於潛」與「及戎盟於唐」的戎,處於曹國和宋國之間的地界,並判斷「楚丘」的位置,在現在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西南。

《清一統志》有「楚邱故城,在曹縣東南」

從《春秋》來看,各個戎國的稱呼都比較清楚,如「山戎」「北戎」「姜戎」「雒戎」「陸渾之戎」等。而不加定語的「戎」,從活動範圍來看,基本在魯國附近。《春秋》作為魯國史書,對近鄰的戎國直接稱「戎」,也符合情理。從這個角度分析,楊伯峻先生的判斷應該是正確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