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稱

拼音還沒有發明出來的時候,就會用他們來注音,被稱作漢語注音符號。在沒有漢語注音符號之前是用反切注音法等。

2、由來

以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作藍本,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正式頒行。

3、規則

1913年北洋政府審定「國音」時,漢語注音符號共38個,聲母24個,韻母14個,但由於某些原因沒有公佈。

1918年公佈的漢語注音符號增加了一個符號共計39個。

「新國音」代替「舊國音」,標註用的漢語注音符號就只有37個了。


拼音:zhāng注音:ㄓㄤ

筆劃:共 7 劃 Unicode:U+5F20

部首:弓  鄭碼:YZCH

五筆86編碼:xt 或 xtay

五筆98編碼:XTAY 筆順:折橫折撇橫折捺 

繁體字:張 四角號碼:12234 倉頡:NPO


在沒有拼音字母以前,文字的發音,用的是注音字母做為符號來表示。以前的老字典裏字音的符號只有注音字母。新中國成立後,開始有了拼音字母,為了讓接觸學過注音字母的老人和學了拼音字母的人們都能拼出文字的讀音,所以就把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都符在文字上面。


漢語拼音前的讀音符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