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最近反服貿的台灣人,很多是年輕人,他們對政府一個很不滿意的地方就是22k計劃。

簡單來講,就是為了應對就業率低的現狀,台灣政府給僱傭應屆大學畢業生的企業以部分補助,鼓勵他們招聘,把目標定在了22k的工資上面。當時台灣的最低工資標準是19k左右。最後的結果反而是企業乾脆就以這個工資為標準招人,使得現在台灣的畢業生起薪偏低,比起先前的26k-30k還不如。社會和家庭培養一個大學生不容易,畢了業,拿著這點不死不活的工資,很多人感覺高等教育白上了,對出台這個政策的政府也不滿意。我的問題是:1、政府給企業補貼,企業招人的成本降低了,自然有動力招人,等於增加了需求量,為什麼他們不是提高工資吸引人,而是降低工資呢?

2、政府給僱主補貼的行為,是不是等於變相地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根據經濟學原理,最低工資標準的上升,會壓低就業率,然後剛剛走上社會的年輕人由於經驗不足,往往是這個政策的受害者。不過問題是,我看到的數據上說,22k計劃,實際上降低了失業率?與理論推出的結果矛盾,又是為什麼呢?

3、如果現在撤銷這個計劃,會不會降低就業率呢?然後工資標準又回到計劃提出之前的情況呢?為什麼?4、現在大陸的就業形勢也不好。問題還可以引申為,政府為了保障就業,讓企業儘可能多招人的行為,會不會誘發大學生起薪的下降?希望有專業人士能夠給予解答,不要談論政治,也不要談論大企業的良心問題,本質上是個經濟問題,就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


謝邀,

本人只發表主觀觀點,絕對不客觀,因為沒有「客」花錢請我發表「客觀」的觀點。。

============================================================

首先,我們要區分一下【人】和【勞動力】的區別。【勞動力】是具有勞動(體力或者腦力)價值,通過勞動能夠創造生產力的【人】。企業通過支付「報酬」換取【勞動力】的「生產力」,就是「僱傭」。

而一般來說,花越多「報酬」可以獲得擁有更大「生產力」的【勞動力】

簡而言之,企業願意花大價錢招「學霸」,但是不願意浪費錢找「學渣」。

因此,在22k計劃之前的勞動力市場里的應屆大學生的【就業率】和【工資水平】

就已近反應了在這個相對均衡狀態下,企業對待「學霸」和「學渣」們的估價。==============================================================那麼好,政府要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學霸是優質勞動力,你不鼓勵人家也搶著要的。學渣是劣質勞動力,才需要你鼓勵企業去招聘。「政府給僱傭應屆大學畢業生的企業以部分補助,鼓勵他們招聘」這就意味著,政府給學渣們多了一項屬性——「人頭補助」:你擁有人頭,才能獲得補助。

那麼,對於企業來說學渣存在的意義就是這個「人頭」,獲得的補助數量也是和人頭數量綁定的。既然政府訂了22K的標準,企業何必浪費成本去多花錢買「人頭」呢?

===============================================================原來的勞動力價格是學霸的價格。學渣就是個用來那補貼的人頭,憑什麼和學霸拿一樣的價錢?勞動力是有優良中差等級的,價格都不一樣,如果看整個勞動力市場價格,那能看的到的最低起價必然就是學渣們的人頭價格。如果細分一下,高端勞動力或者學霸市場的話,那價格可就不低了。================================================================政府補貼是要錢的,這個錢

要麼從稅收里獲取,要麼就是發國債。

從稅收里獲取的話,要麼擠壓其他福利支出,要麼就是增稅。發國債的話,增加財政赤字負擔,也容易引起通貨膨脹。不管何種途徑,都是在壓榨學霸們好好讀書辛苦創造的社會資源,然後來補貼不學無術連工作都找不到的「學渣」。================================================================剛才也說了,企業獲得的補貼直接和他們購買的「人頭」數量是綁定的,22K價格也是政府自己訂的,不是市場價格。而購買的人頭越多,這些人頭表面上也就是有工作了,失業率也就下降。這個和最低工資完全沒關係。而且這個「人頭」也只是「應屆畢業人頭」,還有那些跳槽的辭職的找打工的,不在22K計劃的範圍內。=================================================================如果現在取消這個22K計劃,那麼企業無法再獲得補貼了。那麼「人頭」對他們來說就是負擔。必須砍掉。

那麼一場悄無聲息的裁人浪潮就會到來。

如果「學渣」在工作企業好好表現好好努力的話,還有改變命運留下來的可能。不然,死路一條。==================================================================如果要比較大陸和台灣的話,這個需要區分兩個市場對於勞動力種類的需求區別。台灣的不是很了解但是大陸的話,「學渣」就算沒有腦力,還有體力。大陸還有大量的需要體力勞動力。至少就本人看過接觸過的那些血汗工廠來說,天天都是缺人幹活。在大陸,完全就看你願不願意干。但是別指望高薪。我個人感覺,至少在大陸,失業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那活太苦太累錢太少,我不願意去干」

(其實全球各地的勞動力市場都是這樣)

==================================================================對於企業來說,不是說中國14億人人人都是【有效的勞動力】。但是人人都可以是【潛在的勞動力】在沒有任何政策優惠的情況下出現的【就業率】和【工資水平】,這就是對企業們來說,均衡的【有效勞動供給】和【勞動力價格】但是政府一旦出什麼補貼政策,幫助【潛在勞動力】跨過了門檻成為了【有效的勞動力或者有效的人頭】,也就說【有效供給】增加了。那麼價格水平理論上是會下降。【【但是】】,下降的也是【人頭】的價格水平,【學霸】們的價格水品不會受到影響,因為評價他們的價格的標準不一樣。一個是「人頭數量」,一個是生產力大小。就好比,富士康流水線上的小工供給增多導致小工工資下降,但是不會影響到工藝研發工程師的工資。

====================================================================

總之,你值不值這個價錢和你是不是大學生沒太大關係,和你有多大的生產力有直接關係。!

台灣產業外移,本土就業供應減少,自然資方議價能力增強。這是大環境。

台灣學生普遍對理工無興趣,少數學理工的也被新加坡、大陸挖走了,留下來的都是只想做旅遊觀光、餐飲、賣場店員之類,又輕鬆又不費腦,當然,也沒有競爭力,這是內因。

政策沒有起到引導作用,反而促進了逆向淘汰,就像對失業人群發放高額補貼只會讓低收入群體都主動失業一樣。

-----------------------------------參考資料-------------------------------------------------------------------------

服務業門檻低 成「22K」大本營

根據雜誌調查,一般企業給薪都從3萬起跳,高科技製造業更從4萬起,但還是有7成招募困難,探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新鮮人不穩定,流動率高,以及對工作內容不瞭解,或是配合度不高。

辛炳隆:「現在很多的年輕人,他寧可譬如說製造業,他可能是比較辛苦的,或者是傳統產業,他可能月薪有3萬、4萬,可是年輕人不願意去,他寧可去找那2萬多元的服務業,那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工作內容比較活潑,那麼服務業,跟製造業最大的不同,是製造業你就整天面對機器,同樣一部機器,你就每天在那邊做,可是服務業你是面對人,那人跟人的互動,我想是這樣年輕人比較喜歡的。」

其實22K要從美國金融海嘯說起,當時全球企業陷入火海(除了大陸,當時你們用未開發的市場以及人力,吸引國外企業)。

當時台灣景氣不好、老闆不願招人,但每年大學畢業生仍不斷出來,似乎只有一個方法就是開放「派遣」(如日本、韓國),但派遣怎麼能擴大開放?派遣就是零時工,可以隨時叫你滾蛋,最後,政府官員想出來22K,而且是?國家補助企業,請企業用補助金招人,最後22K請到的是「正職」員工,有資遣費、保險、退休金,而現在的日本、韓國,派遣人數到就業人口25~30%,而且根本無法阻止企業用派遣人力。(但台灣派遣人力在7%上下)所以才有地獄南韓、日本畢業第一年沒有取的正職,基本上就派遣到老了的事情。

這是22K政策的真相,而事實到今天,全球的經濟一直都沒好過,不要說台灣、美國、英國、日本、法國,這些都是,而我也很好奇現在大陸的盛況能發展多久,傾國家之力發展出來的企業。

不是台灣人真的不懂,是懂的台灣人沒時間講這些話,因為大家都在努力。而年輕人就是年輕人,適度發洩情緒當然有其必要,但是等到畢業後,失去零用錢,也是要乖乖面對現實的。22k過得不好但可以交房租、水電、生活費,夠了。ps.22k政策是在5天內完成的,但他防止派遣問題加上保障年輕人就業,實際上,22k也不是一個真實的薪水,是過度時期,現在一個學歷好一點的青年,畢業也不只22K,至於學歷差的?,這就不怪政策了吧?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