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力田





哈密既是西域的東端,也是漢地的西端,它有點像君士坦丁堡那樣的雙頭鷹,不停的躑躅於兩端,在某種程度上,哈密的歸屬是反映中原王朝力量的晴雨表,而明亡清興的一系列事件,也與哈密有着相當的淵源。


請輸入標題     bcdef


該內容爲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文史宴“名城巡禮”徵文大獎賽,誠邀各位讀者參加!


名城巡禮(稿件發完之前歡迎繼續賜稿)

大河南北的朋友們相當給力,期盼每省都不缺席:

直轄市:北京  天津1  天津2  重慶

黑龍江:哈爾濱  阿城

吉林:四平

遼寧:撫順  朝陽

新疆:伊犁  喀什

內蒙古:呼和浩特

甘肅:蘭州  武威  酒泉  敦煌

寧夏:銀川

青海:西寧

西藏:拉薩

山西:太原  大同  長治

陝西:西安  寶雞  漢中

河北:石家莊  邯鄲  承德  正定  涿州

河南:鄭州  洛陽  安陽  開封  鄧州  滑縣

山東:濟南  青島

安徽:安慶  歙縣

江蘇:南京  蘇州  揚州  如皋

湖北:宜昌

湖南:長沙  湘潭

江西:上饒

四川:達州

雲南:昆明  大理  麗江

貴州:貴陽  海龍屯

浙江:杭州  寧波  台州  湖州

福建:福州  南平

廣西:合浦

廣東:廣州  汕頭  河源

海南:

臺灣:

日本:奈良

法國:巴黎



新疆地域廣大,之前敘述了最西南方的喀什地區,然而,諾大的新疆,一座城市怎麼夠呢?哈密,這樣一座不僅產哈密瓜的城市,歷來是西域和中原溝通的最前沿,統一西域大多從此開始。不說哈密,焉能敘述千年西域史?



千年伊州,萬里烽煙

1

新疆地域廣大,所謂的“三山夾兩盆”地貌,即阿爾泰山、天山、崑崙山,中間夾着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今天我們習慣於把新疆分爲北疆和南疆兩部分,其實這種劃分並不準確,早在元朝時期的察合臺汗國,就將新疆這片廣大的土地習慣稱爲三部分:


最西部的叫做蒙兀兒斯坦(Moghulistan),是蒙古族聚居的地方,今天的伊犁地區,當時的瓦剌部族就居住在這裏,當然今天這片土地主要居住着哈薩克人和蒙古人。最南部的地區叫做阿爾蒂沙爾("Alti-Shahr"),即六城地區,指的是莎車、喀什、和田、阿克蘇、烏什、英吉沙這六座城市,今天屬於喀什、和田、阿克蘇等地區。最東邊的地區則叫做畏兀兒斯坦〔Uyghurstan〕,是傳統回鶻人聚居的地方,這裏的回鶻人是維吾爾人形成的最主要組成部分,即吐魯番、哈密等地區。


這三部分的代表城市分別是伊犁、喀什和吐魯番,這三座名城堪稱新疆的三大代表。


新疆形勢


然而,今天敘述的是畏兀兒斯坦的另外一座城市——哈密,這座城市千年以來都是中原和西域聯接的紐帶,讓我們回顧哈密的千年歷史。


在敘述喀什的時候說過,西漢時期,西域出現了許多大國,人們稱之爲三十六國,形容其多。那個時候,哈密這片土地的西北角,今天的巴裏坤草原處有一個叫做蒲類國的國家,這片草原盛產烈馬,是匈奴和西漢爭奪的焦點,最終被西漢所得,西漢在今天哈密市區的地方設置了一個叫做“伊吾”的州郡,這就是哈密歷史的緣起了。

 

我們注意到,和保留有國家的其他城邑相比,哈密只是一個州郡,這種不同顯示出了哈密獨特的地理位置,打開西北地圖可以看出,哈密是新疆的東北大門,地跨天山南北,直接與甘肅省的敦煌地區接壤,正好處於漢地、蒙古和西域三大板塊的交界處,自古就是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咽喉要道,被譽爲“西域咽喉,東西孔道”。


這塊土地倘若在西域或者蒙古手中,便可以威脅到敦煌地區,而甘肅自從漢武帝開邊以來,大量移民,早已成爲漢人聚居地,因此,想要保住漢地安全,哈密是最爲重要的屏障。


哈密在新疆的位置

 

在五胡十六國時期,邊疆地區的前涼和西涼等國家,首先就要佔據伊吾州,隨後控制西域東部地區,甚至位於河西的前涼國王張駿奪取伊吾後,把伊吾劃屬敦煌郡治理,進一步說明了伊吾與敦煌密不可分,伊吾在則敦煌在,伊吾失敦煌也就立馬失去了。


北魏王朝的最西部領土便是伊吾


這也就能解釋,爲何晉朝之後,中國不再控制西域都護府了,然而還是牢牢控制着伊吾州,比如北魏與隋朝,在沒能控制整個西域的同時,伊吾就是它們的西大門。隋煬帝攻取伊吾後,在原來伊吾的東部建築了新城,就是今天哈密市區所在地。


到了唐朝,唐軍奪取了整個西域,然而跟安西四鎮這樣的藩鎮不同,伊吾同樣是州郡的設置,唐朝在此設置了伊州,這也成爲唐朝後來進取北疆,設立北庭都護府的前哨。


此後,唐朝衰落後,伊吾先後被吐蕃、回鶻等佔據,到了西遼王國的時候,西遼佔據了伊吾。


蒙古崛起之後,整個西域屬於察合臺汗國的管轄範圍,然而伊吾卻屬於甘肅行省管轄,可能元朝皇帝覺得此地是甘肅的門戶,更應該屬於甘肅管轄。正是在元朝時期,伊吾正是改名哈密力,是蒙古語“大門”的意思,這也顯示出此地屬於西域的東大門的位置。


其實,新疆的很多地名都來自於民族語言。


比如烏魯木齊市蒙古語“草原”的意思,伊犁是蒙古語“羊”的意思,這顯示出北疆的這片土地以前是蒙古族遊牧之地。克拉瑪依是維吾爾語“黑山”的意思,阿克蘇是維吾爾語“白水”的意思,正好顯示出克拉瑪依有石油山,阿克蘇有塔里木河的最大支流阿克蘇河,至於喀什和和田,分別是維吾爾語和藏語中“玉石”的意思,顯示新疆的西南土地自古出產玉石,而“吐魯番”同樣是“吐蕃”意思的維吾爾轉述,顯示吐魯番和和田都曾經被吐蕃管轄過。同樣,哈密是大門的意思,顯示出這片土地當之無愧是西域的大門。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當元順帝北遁草原,放棄中原大地後,各地的實力派表示震驚,比如遼東的哈納出、雲南的樑王,還有哈密的西寧王兀納失裏等,元朝皇統不在了,他們想恢復元朝皇統,同時,失去了皇帝的保護,他們惴惴不安,紛紛強兵自保,哈密處處和剛建立的明朝作對,經常派兵阻止明朝使節通往西域。


當時的西域,統治它的是察合臺汗國,有人問了,西寧王也是蒙古人,察合臺汗國也是蒙古人,爲何不乾脆歸順察合臺汗國呢?很簡單,因爲這個哈密國那個時候還是佛教的國家,而察合臺汗國已經悄悄接受了伊斯蘭教,對於哈密人來說,這些人已經不是同胞,更不會歸順他們。甚至百年後,哈密治下那些不信伊斯蘭教的回鶻人還遷居到了甘肅,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就是今天56個民族之一的裕固族。


朱元璋對於哈密自然不能容忍,派兵攻打,最終兀納失裏歸降明朝,雖然十年後他再次反叛,但還是被平定,被冊封在哈密,也封爲“肅王”,哈密從此歸屬明朝,成爲明朝的西大門。明朝在此設置了哈密衛等衛所,這是明朝間接管轄的唯一新疆地區,至於西域其他廣大土地,明朝就完全鞭長莫及了。


至此,千年伊州再度迴歸中原王朝,哈密衛成了明朝的西部藩王,哈密的蒙古肅王甚至相傳了11世,延續了135年之久。


明朝羈縻統治的關西七衛,哈密其一也


然而,屬於哈密的故事,纔剛剛開始。



明棄哈密,坐失西北

2

明朝的哈密衛是唯一間接管轄的西域之地,對於明朝皇帝來說,此地是利用來對付蒙古的最前沿,所以明朝十分重視,《明史》評價哈密是“東接甘肅,西距土魯番,爲西域諸國之喉咽”,明成祖朱棣十分重視哈密,多次詔諭哈密王來京,還賜予他“忠順王”的封號。後來明成祖派遣陳誠出使西域和中亞,也是在哈密中轉的。


然而,相比較漢唐來說,明朝在西域的武功尤其遜色,明朝制度失敗,不思進取,而且中後期政治的腐敗讓他們尤其管轄不了哈密地區,到了明憲宗成化年間,察合臺汗國已經衰落,放棄了西部的伊犁地區,來到了東部的吐魯番地區,吐魯番正好和哈密接壤,奪取哈密,成了察合臺汗國的首要目標,而在閉塞的明朝人眼中,有的人壓根不知道這察合臺汗國哪來的,就把這個國家稱爲“吐魯番”。


好了,接下來就是勇猛的吐魯番和明朝爭奪哈密的歷史了。


明憲宗成化年間,吐魯番率軍攻打哈密,這一次明朝收復了哈密,隨後明朝朝廷開始了一系列爭論,有人建議放棄哈密衛,稱不是中國的土地,還有人建議放棄整片西域地區,甚至西北地區,所幸明朝最終決定暫不放棄哈密。


接下來的明孝宗弘治時期,吐魯番幾次攻打哈密,都被明軍勉強奪回,最終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間,吐魯番徹底攻佔哈密,明朝失去了西北的屏障,吐魯番不僅佔領哈密,還騷擾明朝甘肅承宣布政使司的肅州地區,給明朝造成了嚴重的西北邊患。


明朝實際疆域圖

明朝並未擁有西域,只有哈密衛


面對哈密的失去,腐朽的明朝不思進取,甚至想放棄該地區,儘管該地區的失去已經威脅到了明朝直接控制的漢地了。明朝跟吐魯番斷絕來往,禁止貿易,最終明世宗嘉靖三年,吐魯番大舉入侵明朝,圍困肅州,搶掠了甘州,肅州就是今天的酒泉,位於甘肅省西部,而甘州屬於今天的張掖,已經到了甘肅省中部狹長的河西走廊地區了,只要穿過河西走廊,就能直達隴西陝西地區,這不堪設想、


此事極大震驚了明朝君臣,又開始了對哈密地位的討論,當時的嘉靖朝正好發生了新舊老臣的“大禮儀”之爭,強硬派的老臣們都被打倒了,當時的內閣首輔張驄因爲曾經的老臣楊廷和主張對哈密強硬,興起了“封疆之獄”,凡是主張收復哈密地區的官員均受到牽連,領土居然成爲了官員們爭奪權力的籌碼,最終新臣們提議,跟吐魯番恢復貿易,至於哈密,沒必要再立王了。


最終,是嘉靖皇帝和他的寵臣張璁,而不是其對立面楊廷和放棄了哈密地區,默認了吐魯番擁有哈密的事實,吐魯番恢復了朝貢,一直到明末。


楊廷和是明朝中葉唯一認爲不能放棄哈密的人

 

百年哈密王,從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被冊封,一直到明世宗嘉靖五年(公元1527年)斷絕,前後延續了135年,最終明朝沒有想着收復哈密衛,進而進取西域,卻放棄了哈密地區,這一投降派的做法引發了巨大的危機,甚至河套地區,嘉靖也不想收復。


可以說,明朝放棄哈密顯示出極大的戰略短視,足見嘉靖皇帝的愚蠢,哈密自古以來就是西北咽喉之地,中原王朝對哈密地區進行統治,藉此來保護中原地區的安定。哈密安則中原安,哈密不在了,西北就離失去不遠了。


正是因爲哈密的缺失,甘肅西北的肅州成爲前線,肅州的嘉峪關變成了第一線戰場,少了這片緩衝帶,西北遊牧民族只要突破嘉峪關就能攻入漢地,漢地的邊防壓力大增,爲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明朝後期果然逐漸失去了整個西北的統治權,直接導致了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在西北的坐大,導致了明朝滅亡。



清準之爭,西域之基

3

明朝末年,瓦剌等部來到了新疆,他們被稱爲“漠西蒙古”,以區別於內蒙古草原上的“漠南蒙古”和外蒙古草原上的“漠北蒙古”、


有人問,蒙古族不是居住在蒙古草原的嗎?怎麼來到新疆了,原來,中國的草原帶不僅僅是內蒙古草原,在新疆也有不少草原,比如中國第二大草原巴音布魯克草原就在新疆。


漠西蒙古遊牧於新疆地區,逐漸分成了幾個部族,其中,遊牧於烏魯木齊天山北麓的被稱爲和碩特部,遊牧於阿爾泰山草原的被稱爲杜爾伯特部,遊牧於伊犁河谷草原的被稱爲準噶爾部,至於還有一個土爾扈特部,已經被準噶爾部趕出了新疆,來到了俄羅斯,直到一百年後東歸被安置在巴音布魯克草原。


漠西蒙古最早強大起來的是和碩特部,他們的首領固始汗不僅征服了西藏,而且以整個新疆的統治者自居,在漠南蒙古歸順皇太極後,固始汗也遣使來到瀋陽,表示願意歸順皇太極,此後,清朝入主中原,在他們的印象中,固始汗已經代表整個漠西蒙古歸順了大清。


然而,有一個人不服氣,他就是噶爾丹。他是準噶爾部成員,在準噶爾部強盛之後,各部落展開激烈戰爭,在準噶爾部大汗巴圖爾琿臺吉去世後,新的大汗僧格再度被殺,關鍵時刻,在西藏學佛的大汗之弟噶爾丹回到了新疆,他臨危受命,首先統一了漠西蒙古,即前文說的“蒙兀兒斯坦”,隨後征服了喀什地區,又消滅了“畏兀兒斯坦”,處死了吐魯番的察合臺可汗,至此統一了整個新疆。


伊犁草原

 

聽說噶爾丹統一了新疆,當時的順治皇帝還比較開心,畢竟前文說過,漠西蒙古已經歸順了大清,沒想到噶爾丹拒不承認,準噶爾也成長爲大帝國,隨後噶爾丹開始垂涎喀爾喀蒙古,今天的外蒙古帝國,他選擇了和沙皇俄國勾結,這引起了康熙帝的高度警覺。


康熙二十七年,正當俄國入侵外蒙古,外蒙古打敗俄軍之時,噶爾丹突然出兵攻擊喀爾喀蒙古腹地,喀爾喀蒙古向康熙皇帝求救,康熙覺得噶爾丹是個禍害,宣佈他爲叛亂。噶爾丹跟康熙說要以長城爲界,他管理北方,康熙管理南方。此後,噶爾丹得寸進尺,進攻內蒙古地區,深入到距北京僅700裏的烏蘭布通,直接威脅到北京。


康熙怒不可遏,御駕親征噶爾丹,這在前文銀川篇中也說過,在著名的烏蘭布通會戰中,清軍利用火器大敗噶爾丹,噶爾丹逃跑。此後幾年,噶爾丹又勾結俄國發動進犯,康熙再度於昭莫多之戰大敗噶爾丹,不久,噶爾丹病死。


康熙親征噶爾丹

 

噶爾丹雖然死了,但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繼續掌權,準噶爾部起死回生。雍正皇帝決定根除準噶爾的危機,他選擇的戰略據點正是哈密。


對了,本文的主角,哈密,現在是什麼情況呢,在西域亂成一鍋粥的時候,作爲察合臺汗國殘餘的哈密統治者額貝都拉率先歸順了清朝,康熙三十六年得到冊封,此後,哈密王忠心耿耿,始終擁護清朝,是清朝最受信賴的藩王之一,此後陸續9世受到冊封,甚至末代哈密王一直延續到民國十九年的1930年才斷絕,前後延續達233年之久。


今天哈密西郊還有一處著名的景點——回王陵,就是第七代到第九代哈密王的陵墓。附近還有回王府,這些都是哈密遊覽的熱點。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派遣滿洲鑲黃旗的傅爾丹和大將嶽鍾琪來到了哈密,嶽鍾琪號稱是岳飛二十一世孫,是否真是不得而知。當時的嶽鍾琪跟隨年羹堯出征,平定了青海和碩特部叛亂,正好是春風得意的時候,雍正派遣他們前來掃平準噶爾。


當時準噶爾部主要盤踞在伊犁,清軍牢牢掌握着哈密,遂決定從哈密出兵。因此,雍正七年,兩路大軍來到哈密,駐紮在此地,其中靖逆大將軍傅爾丹率領33000餘人,嶽鍾琪則率領26500餘人,兩路大軍來到了哈密西北方向的巴里坤,哈密西北方向有一個巴裏坤草原,雖然面積小點,足以用作清軍的練兵場,用作平定盤踞伊犁草原的準噶爾汗國了。


然而,哈密地廣人稀,十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5萬多人,即便是今天也只生活了60萬人,在300年前的清朝,一下子來了5萬軍隊,等於人口增加了一倍,這麼多吃飯怎麼辦?況且如果要打仗遠征的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不足的情況下如何打勝仗?關鍵時刻,嶽鍾琪在哈密發揮了自漢武帝、曹操以來的傳統——屯田。


正好哈密西北的巴里坤地區有一個巴里坤湖,並不缺水源,所以適合在空地上屯墾糧食,同時哈密當地的王額敏(1711-1740年在位)給予了巨大的支持,他派人開闢了一座“糧城”,就在哈密老城西北,長達167丈,專門囤積從西北等省徵集來的糧食,同時,在巴裏坤草原開闢了國營牧場,專門養育馬匹,共養育了戰馬上萬匹,雍正帝對哈密王額敏格外嘉獎。


等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經過幾十年的開墾荒地,哈密有了充足的糧食和牧馬,乾隆纔有了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的資本。


嶽鍾琪在哈密當地的屯田使他贏得了巨大聲譽,在巴里坤有一處丘陵,當地百姓感懷他,將它命名爲“嶽公臺”,嶽臺留勝還名列巴裏坤草原八景之一。雖然嶽鍾琪在哈密的時間也並不長,和他平定青海、平定康定等事蹟來對比,在哈密主要是屯田,也沒有大的作戰,但人們懷念他,比如他平定的康定就稱呼他爲“嶽公爺”,今天那裏民間的嶽公爺指的不是岳飛,而是嶽鍾琪,今天的巴里坤也有他的騎馬雕像,可以說,從收復西域的角度來看,嶽鍾琪頗有功勞。


哈密的嶽鍾琪雕像


從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中葉,準噶爾汗國都是大清最大的威脅,從蒙古草原到青藏高原都有它的影子。無論是康熙和雍正,都沒能最終消滅準噶爾汗國。到了第三代乾隆皇帝的時候,乾隆終於有了與他決戰的資本。


乾隆皇帝這個人,有很多很壞的毛病,對國家前途也有很大的傷害,但是在新疆問題上,乾隆皇帝比嘉靖皇帝頭腦清醒,他知道新疆是中原的屏障,新疆沒有,中原不安,所以消滅準噶爾汗國成了他的目標。


宮廷畫師郎世寧所作乾隆畫像


機會終於來了,乾隆二十年,準噶爾汗國又和其他部落爆發了戰爭,同時,準噶爾汗國內部發生了分裂,阿睦爾撒納和達瓦齊兩人爭奪汗位,阿睦爾撒納敗後投降乾隆表示歸順,利用內亂,他獻上了準噶爾地的情報和地圖,乾隆皇帝立即決定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


在出徵前,乾隆皇帝拜謁了康熙皇帝的景陵,表示此次出征是爲了完成康熙皇帝未競的遺業。隨後,5萬清軍大舉進軍西域,這一次西域出征的總指揮部當然還是在哈密。


清軍在哈密駐紮後,帶了兩個月的糧草,從巴裏坤草原出發,出征準噶爾汗國的老巢——伊犁草原,大軍出發,受到了維吾爾軍民的熱烈歡迎,準噶爾汗國當時政局混亂,在此地倒行逆施,早就天怒人怨,從吐魯番到喀什,處處可見幫助清軍的維吾爾族軍民,僅僅用了兩個月,出哈密1000餘里,到達了博爾塔拉河流域,雙方展開激戰,這一次清軍大獲全勝,攻克伊犁,有一本書叫做《乾隆蕩平準部記》,描寫了此次會戰,“士氣倍奮,爭渡伊犁河,長驅追襲”,這次大戰中,達瓦齊敗退。


決戰後的五月十四日深夜,投降的準噶爾部落勇士阿玉錫率領25個勇士深夜突襲敵營,斬殺數百人,達瓦齊營帳大亂,隨後清軍出擊,在格登山再大敗準噶爾軍隊,乾隆得知後大喜,還親自寫了《阿玉錫歌》表彰他,詩中寫道:“大聲策馬入敵壘,厥角披靡相躪奔。”描寫勇士的勇猛。


這次大戰後,達瓦齊向喀什方向逃去,早就受準噶爾汗國苦難的喀什城主自然不放過他,六月八日,達瓦齊被埋伏在胡楊林中的勇士活捉,送給了乾隆。


沒想到,阿睦爾撒納是一個野心家,在清軍除去達瓦齊後,他佔據伊犁,也發動了叛亂,乾隆大怒之下出兵,乾隆二十二年,成袞扎布和兆惠率領的清軍再度從哈密出發,長驅直入伊犁,雙方再度在伊犁河谷展開激戰,阿睦爾撒納戰敗,逃去沙俄。


乾隆要俄羅斯送回此人,俄羅斯覺得阿睦爾撒納奇貨可居,不僅不送還,還借給了他援兵,他不斷地騷擾邊疆,因爲哈薩克族一直受準噶爾部壓迫,這次乾隆聯絡哈薩克軍隊,哈薩克大敗阿睦爾撒納,他再度逃竄,不久得天花而死,屍體被送還回了中國。


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後,喀什的大小和卓又發生了叛亂,乾隆也予以平定,就此乾隆奪取西域,將其命名爲“新疆”,意思是漢唐領土新歸,乾隆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在新疆開墾荒、修水利,加強統治。


在乾隆奪取西域的戰爭中,哈密至關重要,是整個行動的補給站,可以說,清軍能收復西域,關鍵在於哈密這個糧草站。


到了晚清時候,中亞的浩罕汗國入侵新疆,左宗棠再度出兵收復新疆,也是從哈密出兵的,先收復烏魯木齊和吐魯番,隨後下天山,收復了喀什和于闐,最終伊犁迴歸祖國,隨後新疆設省,進入了新時代。可以說,哈密是整個西域安定的關鍵所在,更是收復西域的關鍵所在。


今天的哈密是新疆重要的交通要道,如果坐火車來新疆的話,都會經過哈密火車站,同時,哈密還是一座漢人爲主的城市,漢人佔了60%之多,大家如果來到這座城市,會覺得它很像甘肅,以前的人們覺得敦煌西北的玉門關就是漢地極限了,再往西去就是苦寒之地了,正所謂“玉門關,鬼門關,出關一步血流乾,你金屋藏嬌自快活,,哪管我進關淚潸潸”,懸疑小說《西出玉門》據此發揮,描繪了一個玉門關以西的神鬼世界。


然而,當你真的來到了哈密,你會發現這兒根本不苦寒,這邊眼光充足,瓜果很甜,這邊會讓你流連忘返。


今天的哈密


歡迎參加徵文大賽,獎金十分豐厚

文史宴“名城巡禮”徵文大獎賽,誠邀各位讀者參加

歡迎關注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