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代的官員們對待這些外國人一般都是比較軟弱的,他們一般都是寧可得罪自己人也不能得罪外人。但是淮軍統帥李鴻章卻做了一件與當時這種風氣截然不同的事,他竟然把洋槍隊的第二任統領,美國人白齊文給溺殺了。這個揹負了“賣國”的罪名的人去殺外國人,這是誰也想不到的。他爲什麼做這件事呢?

  白齊文,原名H. A. Burgevine,1836年出生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白齊文生性暴躁偏執,熱愛冒險,青年周遊世界,來到中國時恰逢“太平天國”革命席捲中華大地。美國人華爾組建“洋槍隊”(後改名爲“常勝軍”)協助清政府剿滅內亂,極富冒險精神的白齊文早年就有在東方建功立業的想法,於是加入“洋槍隊”,做了華爾的副手。華爾在1862年9月被太平軍打死後,清政府任命白齊文管帶“常勝軍”。白齊文雖然接任了洋槍隊的第二任統領,但由於他特立獨行的性格和成長的文化環境不同,白齊文一直和包括李鴻章在內的清廷各級官員處得很不融洽,這也爲他後來悲劇性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白齊文

  隨着戰局變化,洋槍隊已經擴張到四五千人,清廷非常擔心這支隊伍“日後轉成尾大不掉之勢,徒糜餉項。”於是嚴飭吳煦、楊坊等上海地方官員設法裁汰疲弱,不準再行添募人馬。習性狂野不羈的白齊文哪裏忍受得了受人管制。一方面清廷嚴加約束,一方面白齊文及其手下蔑視朝廷,雙方摩擦不斷,終於釀成大禍。1863年1月,白齊文帶領洋槍隊數十人闖進道員楊坊家中,毆打楊坊,並4萬餘元餉銀全部搶走。楊坊受襲後頭部和胸膛均受重傷,吐血不止。朝廷命官被洋人襲擊,清政府顏面難堪,這使得當時鎮壓太平軍的主要將領李鴻章勃然大怒,當即以“劫餉毆官、不遵調度”之罪,宣佈撤掉白齊文洋槍隊統領之職,“並懸賞5萬兩緝捕之”。白齊文又驚又惱,眼看在清廷這邊已經無立足之地,於是當年8月率數百人投靠了駐守蘇州的太平軍。

  太平天國慕王譚紹光親自接見了他,表示接受其投誠,並將他的名字改譯爲“白聚文”,成爲太平天國的所謂“洋兄弟”。白齊文認爲太平天國對他不薄,就將最初對他百般拉攏忍讓的清政府拋在腦後,當月下旬回到上海,召集舊部陸續前往蘇州轉爲太平天國服務,併爲太平天國訓練了一千餘人的部隊。爲此太平天國領導人李秀成曾親自設宴款待白齊文。

  洋槍隊

  主帥投奔了太平天國,令“常勝軍”官兵中不少人都想追隨白齊文而去,引起了不少的麻煩,這使得李鴻章等人大爲頭痛,李鴻章一邊對“常勝軍”嚴加看管,一邊對難免對白齊文長期以來的怨恨更深。

  隨着清軍對太平天國圍剿逐漸順利,作爲拿人錢財爲人賣命的僱傭兵,白齊文眼見局勢對太平天國越來越不利,身邊的“洋兄弟”戰死漸多,他和剩餘的手下要求離去。白齊文請示了最初接見他們的慕王譚紹光,慕王念在白齊文在太平天國陣營中也曾出謀劃策便不加強留,以隆重軍禮相送,還發給他們不少盤纏。同治二年(1863年)10月白齊文一行人來到上海,白齊文舊傷復發準備在此養病。美國駐滬領事將他送到日本橫濱治療。同治三年(1864年)春,他又從日本潛回中國,此時恰逢太平天國統治中心天京(即南京)被清軍圍困,太平天國政權岌岌可危。白齊文念在舊恩,暗中招募軍隊想去解天京之圍。但由於清廷得到消息後對白齊文等人嚴加管控,此計劃遂作罷。

  天王府舊址

  同治四年(1865年)春,天京已被清軍攻陷後,白齊文聽說太平天國殘部侍王李世賢駐兵福建漳州,認爲終於有機會大有作爲所以投奔前往。不料一行人被廈門海關俘獲,送清軍郭松林部關押。李鴻章與時任閩浙總督左宗棠等人早就對不服管教的“叛徒”白齊文又厭又恨,欲除之而後快。但由於白齊文是美國人,鑑於不平等條約規定,外國人在華享有領事裁判權,清政府無權審理,如果私自處死白齊文可能引起外交糾紛引火燒身。李鴻章等人於是想出一條毒計除掉白齊文。於是我們看到了後來歷史上的一幕:李鴻章奏報稱,同治四年(1865年)6月25日,在將白齊文押回蘇州的途中,押運船行至浙江蘭溪縣匯頭灘時突遇大風大浪,白齊文及其隨行人員“舟覆溺斃”。美國政府對此也無意深究。清廷的一個眼中釘肉中刺終於被拔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