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扯那些高大上的東西,我們就來看看,在現有的環境下,大部分中小製造業,怎樣才能向智能製造一步一步靠近。畢竟所有的需求分析,都是以企業的實際情況為基礎的。

現在存在的一個誤區

一些企業認為只要加上物聯網

,採購昂貴的硬體設備,把自動化設備在雲上和互聯網中連接起來,就實現了智能製造的目標;而實際上,內在的核心製造能力,並沒有提升。

明明知道要關注價值,創造價值,為產業帶來改變;但是落地實現的時候,我們把關注的焦點放在了轉型本身,想一想,我們智能製造的初心是什麼?


什麼是智能製造?(知道什麼是,才知道往哪個方向前進)

智能製造=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用批量化的方式,生產個性化的產品。

  • 自動化(硬體):自動化硬體設備構成智能化工廠。
  • 信息化(軟體):經營、製造及設計信息化(ERP+MES+PLM)。
  • 智能化(互聯網+):製造業大數據分析及雲計算的應用

目前中小製造業的現狀

1、沒有足夠的資金,去做自動化設備的升級改造。(國家雖然有補貼,但是能到中小企業手裡的確實不多。)

2、信息化管理不完善,企業內在流程、生產線比較混亂。

3、很多中小製造業,利潤還可以,不會急於選擇變革。

其實大家都明白,長遠來看,不管大小企業都應該朝著「智能製造」方向發展,智能製造是企業在未來,走的更好的基礎。很多時候,企業不是沒有預見性,主要還是覺得智能製造投入成本過高,且不穩定因素大,索性過好眼前,生存下來最重要。

這其中最大的阻礙就是自動化,目前來看,不大行得通。

那我們就轉變一下思路嘛:從信息化方面先入手,先軟後硬,然後再軟硬結合。

吐槽一句:現在製造業企業也存在一個通病:就是寧願關注硬體設備的價格,也不願意為價值更高的軟體和服務支付費用。)


軟(ERP價值化+MES精益化)

如何建立起智能化系統?

智能製造的初心就是:為企業創造價值,為產業帶來改變。那我們就先從源頭說起,從價值說起。

ERP價值化:

工廠一定要靠什麼賺錢?價值化管理!

先來看一張圖(圖1),ERP的圖裡面有一個價值化,這往往是大家會忽視的。

系統價值化

我們一直在說為什麼要成本一體化。給成本一體化做一個核心的名詞就是【價值化

未來企業中的每一個動作都需要讓它有個單價,將數量和時間都轉化成價值,同時將價值偏差找到責任人。做到從數量管理進階到價值管理

當你有了單價來計量的時候,你就有價值了,是不是?而不是簡單的用這個數字來做加減了,用價值,它就可以做加減。

關於價值,說個通俗易懂的例子:

兩個獵戶去打獵,一個獵戶打了10隻動物,另外一個獵戶打了1隻動物,結果打了10隻動物的獵戶還是吃不飽,為什麼? 那個獵戶打了10隻小麻雀,另外一個獵戶打了1隻大野牛。

企業也一樣,創造的價值用數量很難進行不同產品的相加,但用價值是可以進行相加的。

某種程度上,價值化管理,就是工廠利潤最大化的最佳助手。

市場好的時候:無論工廠管理的好與否,大家都有活干。

市場不好的時候:管理不好的沒活干,管理好的還是有活干。

因為現在有獨門暗器的這種製造業很少的,沒人來跟你競爭的企業很少。競爭,最終是價值的競爭。所以理論上來說, ERP價值化這一步,不可或缺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工廠,比同類型企業,更賺錢的原因;因為我的管理,相對來說,比你的更先進。

那怎樣在此基礎上創造更高的價值呢?均衡生產!

為什麼我們工廠里會有那麼多的獃滯品?

為什麼我們工廠里會有那麼多人來追我的單子?

是因為你不能按需生產!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們提一個專有名詞VSM,價值流。這是豐田提出來的,就是怎麼樣讓我們的生產,從第一道工序到最後一道工序,它是最均衡的。

從我們實際的一個操作過程中,我們發現這個價值流,其實就是讓你最終產出是最大化的

示例:

我是一家做汽車配件的工廠,我這個工廠是給大眾POLO搞配套的。可以看下圖(圖2)

這是我們生產POLO車的保險杠,我有三道工序,第一道是注塑,第二道是要噴塗,第三道是要組裝。構成一個流水線。

比如:這裡面有500個東西,每個格子是100個,每個格子要做2小時。

原來的方式:把這500個都做完,然後統一噴塗,完了以後再給你組裝。工序1做完就是10小時,那麼我們把這3道工序做完之後,就相當於花了30個小時。

現在的方式:每100個就在走,就是我做完一點給你,你做完一點就給他。這樣三道工序做下來,我們只花了2+2+10=14小時。

相比原來的方式,我們節省了16個小時。除下來,就發現生產周期縮短了54%,就是原來的一半都不到。

其實現在這種工廠很多的,比如我們有個客戶,他們在改一個收購來的工廠,做POLO門把手的;

他們前面是注塑機,後面是流水線,然後噴塗好了,接下來組裝,一條線搞得好好的。

當然他們現在運轉還不夠高效,但是思想是已經到了。

對於工廠來說,實現上述的均衡生產,難題是什麼?批次跟蹤!

一旦變成這種批次跟蹤方式以後,很多管理就變得方便的多。包括我們在做ERP的時候,也一直在強調批次跟蹤,但真正實施ERP的時候,批次跟蹤企業做得到嗎?它未必。

很多時候,就算我們把整個流程,都設計的完美無缺;

如果企業現場的數據無法分割,那照樣做不到批次管理。

因為它的量,沒本事分成這樣一段一段的,所以它不能組成批次5這樣一條線。(參考2圖)

如果它有本事分割這些數據,組成批次5這樣都很小的一個量;那麼我就可以完成批次追溯。因為人機料法環都是統一的。

但是現實中很多企業是什麼情況呢?

他們往往都還是材料的追溯,而且模糊到什麼程度呢?

模糊到僅僅只是原材料的追溯,到了中間的毛坯和半成品它都沒法追溯,因為太混了。

當然也有很多客戶想著辦法做到數據的分割。

比如說:我們有個做手錶配件的單位,當時過去看的時候,雖然我不清楚,他們的設備能不能做到完全的追溯,但他們對原材料,對中間每一道的半成品,都能做到追溯。

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比如說這個盒子里有100個,只要有一些差異,它就把它分成兩個盒子,這個盒子60,那個盒子40;

然後這個40個的盒子里,又有點差異,它又分成25,15;

盒子越分越小。

前面進去的是1個盒子,最後出來的可能是10個盒子,從而完成這些工序的分割。然後他們在每個盒子上都貼批次,

這樣做的話,就能做到批次跟蹤。

你不採用這種方式,基本上沒指望做的到。

其實說到這裡,大家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ERP它不能在現場實時的採集數據

無論是上面提到的將時間轉化成【價值】,還是均衡化生產;其數據粒度,相對來說都是比較粗糙的。

所以說企業要想把製造過程中的黑盒子打開,把看不見的東西透明化,那就必須要藉助一個工具【MES】

如果說製造業還想活著,下一步一定要做MES,這是迫在眉睫的一個事情。

MES精益化

引入了MES以後有沒有可能解決這些難題?

我說有可能,為什麼有可能?

你用MES以後,現場計量不是快了嘛,你就能夠把它去分割了吧。

好,接下來我們要求,原來你是一天報一工,或者一班報一工的,不行。

我們要改,你裝滿了這些盒子,你就要報一工,可以嗎?

ERP的過程中你能報工嗎?你現場報不了工。

MES呢?在手邊上,我一個盒子打一個標籤,往上一貼,是不是?

在工位機上,我做完了這個以後,按一下這個產出登記,打出一張標籤,往上貼就可以了吧;現在把批次開始分割出來了,它可能只有十分鐘就完成了一盒子。

還記得上述圖2的操作吧,2小時已經夠快了吧?你用上MES以後,馬上就會變成10分鐘的一個盒子。

所以說有些MES要完成的好,或者對企業很頂用。那麼在它的生產過程中生產方式要做很大的改變,而現在這種思想,我們的企業也越來越接受了。

有些單位它天生就符合這種模型的,他們做MES有天然優勢,現在的流程不怎麼要改,它就能完成。只是他們現在沒有這個系統,所以搞得很粗。

一旦這個系統一介入,現場都不怎麼要做太多的調整,馬上就能變成這種結構,你流動起來就快了。是不是?

好,最終這個形成的就是我剛才一再跟大家反覆強調的均衡生產有效產出。如果想要更深入的理解有效產出,推薦大家看一本書,高德拉特的【目標】。

其實說了那麼多,中小企業怎樣選擇合適的軟體商,也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見過太多的友商弄個機床聯網就叫MES的,屏幕一開,上面的圖表都出來了,老闆看了這個東西,欸,好玩。一周一看沒有疲憊感;一個月一看,這個轉了在幹嘛?除了這個,還有什麼?

除了這個還有什麼?當問這個問題的時候,那個老闆就明白了,他開始知道。那個MES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你當初可是承諾跟我說的,這個東西要怎樣怎樣的哦?是不是?現在你為什麼沒有了?

他們犯了錯誤,他們少了東西,少了精益化的思想,少了這個管道。

所以,如果再讓我說MES,它就是一種精益化,它是一種思想。精益化的一種思想。

你沒有思想,你肯定沒有這個管道,當有了這個管道以後,你這個東西才是有用的,你所有採用的數據才是有用的。

否則你就是采那個數據,你知道怎麼調整嗎?

你知道怎麼優化嗎?

你這段拚命做,做了個90%的OEE,有什麼用?

還是出不了貨。

在整個價值鏈上,它能夠出貨才是。

這也是我們這類傳統ERP廠商殺進MES市場的一個優勢。


建立起智能化系統以後,給企業帶來的自動化啟示

1、買設備不會犯錯誤:

建立起智能化系統以後,買設備肯定就要符合這個規範,你要能夠往上投數據,你不能投,那這個設備我不能買。張三說他的設備可以投,那就買張三的。

2、設備產能的問題:

比如說:

你買的這個設備,是剪切沖三道工序,連在一起的,你每小時只能做1個。

他買的設備,是剪切沖,分開來的。我就誇張的說,都算它快到每個小時,剪能做10個,切能做10個,沖也能做10個。但是合在一起,真的能做10個嘛?未必啊!

那剪切沖連在一起的設備,多買幾個便宜我就多買幾個,擺在那裡。就是很定量的噠噠噠的出來,很穩定的出來。

最終可能我一百個擺在一起,很穩定的一百個出來了,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式。

這裡面自動化就是用機器來取代人,提高產品的生產效率和產品的一致性。

用機器生產比人生產有個好處,就是人會犯困,會玩忽職守,但機器不會。你只要模具設備的狀態都是好的,它生產出來的東西就是一致的,是不是?

然後到了設備有智能化以後,它有一個最大功能,就是當發生問題的時候,還能糾正

這種設備目前市面上還不多,我們還在走,其實在大部分的時候,就設備這條路上,還在走3.0,但思想這個層面上是走的4.0。


總結

所以說沒有自動化就不能談4.0嘛?當然不是!

在沒有開瓶器之前,難道大家就吃不到罐頭了嘛?所以很多時候,你以為很重要的東西其實也沒那麼重要。

我們先把系統智能化,接下來再把自動化往上加,最終的智能化,一定依賴於數據,沒有數據何談智能化?

之前也發過一些簡單的,工廠智能化的小視頻,就跟大部分製造業差不多,沒什麼自動化的設備,也有手工的,但是這絲毫不妨礙他們,構建出一個智能化的系統。

就是自動化以後,可能某個工序自動化了,取代人了,質量好一點,但是整體的產出並不一定會高,因為你沒辦法做到均衡生產。但是如果你的管理系統是自動化的,那你就可以做得到。

有這種智能化的思維也是一種方式,所以當這種智能化的思維建立以後,再去搞自動化設備選型的時候,可能更有優勢,更不會犯錯誤

最終就是以客戶為中心,快速響應,敏捷製造,有效產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