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行emoji標準中已經存在多種食品圖案,但多以歐美和日本食品為主,比如漢堡包,比薩餅,薯條,熱狗,壽司,關東煮,日式便當 等等。和中國傳統食品有關的僅有拉麵 (日式?)、和剛剛加入的餃子、中餐外賣 (Panda Express?)和幸運餅乾。這些要不是日本食物的延伸,要不是美國人眼中的虛妄的中餐想像,缺乏真正代表中國傳統食品的emoji。

中國網民在日常交流表達中有對中國傳統食品的需要,如何才能推動在Unicode標準中加入新的Emoji標準字元?或者由國內領先的社交工具比如微信、微博先在自己的產品中增加對中國元素Emoji的支持。

有請相關人士解惑。謝謝


感謝題主關注到編碼的細節。

在Unicode的各種「文種」中,CJK和emoji都是比較特殊的存在。CJK需要IRG來正式提交,但IRG是對WG2負責,而不對UTC負責;emoji由ESC來處理(動詞畫重點),而ESC是對UTC負責的。MWG是個新的存在,還有處理說文小篆的那啥(雖然我參與其中,但真不知道叫啥,手動捂臉)emmm……

一般來說,在Unicode官網上的emoji提案幾乎都能肯定是會通過的了,除了個別,然而背後依然隱藏著更多沒被發出來的提案。就如今年剛上的鞭炮、月餅、紅包等,明面上是李某人和百度的某人提交的,其實在這之前還有一大堆大家沒看到的貢獻。要是誰想加入更多的中國風的emoji可以和ESC先探討,但你必須需要做好長期溝通的準備。

對於一個已存在的實際食物品種能否單獨成為一個emoji,相關人士需要考慮是否具有明顯的辨識度。當多個不具有明顯辨識度的物品被要求編碼為emoji時,相似的則有可能被unify。比如你提出要編碼糉子,那就有人會提出用葉子包裹的食物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糉子就不該單獨編碼而是和同一類的食物unify。

再說國內的IT巨巨,呃,有哪家是真的很重視編碼細節的嗎?對微信來說,一套表情包或者自己定義的表情比申請emoji快太多了。其他情況不詳說。


我總覺得Unicode如今已經偏離了自己的初衷。Unicode誕生的主旨,是讓世界上的所有語言都使用同一個編碼,同時讓很多無法錄入計算機的語言和文字從編碼標準誕生伊始便實現國際化,從而杜絕亂碼問題。

可是如今的Unicode卻變成了表情包大雜燴,我們真的有必要收錄這麼多的表情符號麼?

C++就是個典型的跑偏例子,每次新標準制定,都是各大廠商往標準裏夾私貨的撕逼大戰。Unicode似乎正在走在類似的老路上,每個新版本的發布,大家關注的全都是加了多少新的表情符號,誰會在乎那些更加需要信息化的東西——即將失傳的古文字、偏僻村莊裏的小語種、某個行業的專用字元——他們曾經並且也應該是Unicode每次更新的主角。

最近聽說有人建議象棋字元也要加進Unicode裏,甚至開始討論是否應該能用Unicode拼出整個棋盤來。但是就算把全世界的喫的都加進Unicode裏,除了聊天的時候發著玩兒又有何意義?


油條、春捲、燒賣、豆腐腦、火鍋都好說,剩下那個你出一試試?怕是讓emoji在大陸直接涼了


豆腐腦是甜的還是鹹的?


可能有點偏題,我只往一個方面回答哈。一個教授曾在我們實驗室與我們導師聊天的時候,說到食品的問題,我還記得他說過的一句話,食品不只是要創新,更好喫,更環保,一個產品出來,要想得到很好的推廣,還需要有其相應的文化支持。隨著生活和學習的積累,我覺得這個觀點越來越對。要想中國的食品或者一個地方的食品向社會或國際推廣,往往要突破原有的侷限性。比如有文化的支持,比如一些國內餐館有一些自創的一些小說故事文化,或比如地方特色小喫的文化來源再進行故事的修飾推廣。還有創新改良,就比如說我們家隔壁的桂林米粉,因為我們家坐標順德美食之城,在大良中心地帶做快餐美食,在其他同行標新立異,只保留自身的原汁原味,可能一開始會很多客戶,但是卻不會有回頭客,因為味道並不適合本地或其他大多數人的口味,所以需要味道的改良,這個店完美做好了桂林米粉與順德米粉做法的綜合,門店客和外賣做的非常好。暫時寫這麼多啦,寫太多沒人看了,雖然寫這麼點也沒幾個人看。謝邀謝邀。。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