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的意思改的惠能與神秀的詩,我從另外一個角度解讀一下,惠能與神秀的故事。

身無菩提樹,心無明鏡臺,既然無一物,何必惹塵埃......

先說一下這個禪宗著名的「菩提本無樹」的故事,即使不信佛也幾乎盡人皆知。說的是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當年機緣巧合,得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傳授衣缽的事蹟,成為佛門的一段佳話: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慧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眾皆驚。五祖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次日祖潛至碓坊,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

這是佛家一個「有與無」的故事,神秀大師心中「有」,因此生活中要小心檢點,不斷修持,以防惡業塵埃沾污心性。所以說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而慧能大師心中「無」,指一切萬物本來無染無凈,空無所有,主張「明心見性」、「頓悟成佛」。所以他能說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祖慧能雖然不識字,但是見識高明,例如他後來「風幡論辯」的故事:.......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旛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旛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慧能大師能夠在眾人之中脫穎而出,確實「獨具慧眼」,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一面。

雖然宇宙間一切事物皆因機緣巧合而生,但是不善於抓住機會,也不見得能夠繼承五祖的衣缽。這和我們今天的社會其實也差不多,有抱負和才能也需要有勇氣去爭取,雖然有時候不得不動了其他人的蛋糕。可見慧能大師不僅「境界」高,抓機會的眼光亦高明,不知沒有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勿使惹塵埃」,是否還有「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一言既出,致人要害,讓神秀大師頓無還手之力。

據佛經記載「眾人只等神秀作偈」,似乎眾僧都以為這是一次」胡蘿蔔招聘「。想必神秀也放鬆了警惕,不成想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慧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可見慧能雖知神秀「未見本性」,自己也不見得「本性皆空」,「無貪無癡」。想那佛家衣缽,亦如「倚天屠龍刀」和「九陽真經」,江湖人士總是費盡心機欲得的。令神秀鬱悶的是,五祖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 卻: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這就有點像是暗箱操作,神秀連複試的機會也沒有了。

五祖告誡慧能:」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可見衣缽乃佛門重寶,果真如同謝遜手中的「倚天屠龍刀」。 於是五祖親自駕船送走了慧能。據說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曾派人去找慧能,但沒有能夠追回。神秀雖然沒有繼承五祖的衣缽,但是成就也非常了得,後來成為唐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佛祖綱目》雲:「神秀居東都,天下稱兩京法主,三帝門師,神龍二年二月入滅,謚大通。秀生於隋末,百有餘歲,未嘗自言,故人莫知其數。」

六祖慧能連夜逃走,按照五祖的指示:逢懷則止。遇會則藏。《六祖壇經》記載慧能」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也有說法是慧能隱遁了五年,後來出山在南方弘法,主張「頓悟」,創立「南宗」,世稱禪宗六祖。多年以後,在無遮大會上,惠能弟子荷澤、神會辯倒了神秀門人崇遠、普寂,使得「南宗」成為中國禪宗正統。兩位俱是高僧,孰高孰低,老街門外人士,不懂佛法,只是看了這個故事,偶有所念,便多事作出這首詩來:

身無菩提樹,心無明鏡臺,既然無一物,何必惹塵埃.

《壇經》曾載神秀對師弟慧能的評價:「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法衣,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法。」 可見神秀之胸襟,不知傳說他派人追捕慧能是真是假。神秀追隨五祖那麼多年,最終卻被一個小師弟搶了風頭奪走衣缽,卻不知當年那夜,神秀是否在燈下默唸: 既然無一物,何必惹塵埃..........

老街心無不敬之意,如有得罪之處,還望佛門弟子寬恕!

@老街味道


心既菩提樹,相若明鏡臺。本是塵埃生,何怕惹塵埃。求解?

字面的大概意思,第一句「心既菩提樹」是說:佛就在你心裡,你既是佛,何必東廟上香,西廟磕頭,去做那些表象呢?

第二句「相若明鏡臺」。相,相貌;明鏡臺,鏡子。人說,40歲以前的相貌是父母給的,40歲以後的相貌是自己修行的。所謂相由心生,即是你內心的善、惡通過你的面貌表露出來,或慈祥、或奸詐、或憨厚、或猙獰。

第三、第四句比較好理解了,意即是你本來的出處就在滾滾紅塵,又何必厭惡躲避你的出處呢?在哪裡不是修行呢?

相比「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感覺前者開悟後者說教。 想起一個故事:一個行者問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麼?」老和尚:「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問:「那得道後呢?」老和尚:「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老和尚:「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 大道至簡,成敗由心,不必流於表象。本人粗淺的理解,莫笑!覺得說的對請加個關注吧


如此戲論,本不想理會。但看了前面一眾回答,深感震驚,竟多未說到實質處。甚至把它混同於六祖慧能或神秀的偈子,認可的人還大有人在。為避免以訛傳訛,不得不鬥膽站出來說一說。

首先說一說,為什麼說此題是戲論呢?因為它仿聖人之言而篡改之,極不尊重,且有自我託大之嫌,故為戲論。

神秀原偈是: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六祖慧能的偈子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祖寫此偈時,尚未真開悟,如此仿神秀作偈,實屬凡夫之舉。所以五祖見偈後,立即脫下鞋子擦掉了。雖有保護六祖之意,實際上也是覺得慧能此舉不妥才這樣做的。

過去有文化的人道德意識是很強的,對於長輩聖賢言論,可轉述,可解說,但不可仿說。現代人愛開玩笑,喜歡模仿別人說話,然後引人鬨堂大笑。這在同輩之間是可以的,但若對長輩尊者,那就要挨罵了。

神秀是五祖會下的大弟子,常代五祖為眾說法,威望極高,是為尊者。故不可輕戲。六祖後來的成就就更不必說了,是聖人,是大師。

好了,今人遊戲貫了,不懂規矩也就罷了。不多說了。關鍵是這幾句話的觀點錯得很有代表性。不得不指出來。

說它錯,一定要先統一對的標準。知道什麼是對的,才能明白什麼是錯的。 什麼是對的呢?

五祖給了我們答案。五祖夜裡給六祖單獨講《金剛經》時,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處,六祖突然大悟,說了五個何期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此偈一出,五祖當即把衣缽傳了給他。這就證明此偈是對的,可以作為標答參照。 以此為參照,再來看本題錯在哪兒。

第一句,「心既(疑是即)菩提樹」。菩提是智慧。菩提樹象徵出生智慧。釋迦牟尼佛在畢缽羅樹下悟道成佛,所以把該樹稱作菩提樹。六祖曾對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可見智慧從心生。而這裡說心即菩提樹,如同說母親就是兒子,這就混淆了因果關係。

神秀的偈說身是菩提樹,是比喻。且色身諸根皆是緣生,也可以說是心生,所謂相由心生。身與菩提樹皆為心生,故可說「是」。如家中老大與老二的關係,都是兒子,用等式表示,即兒子=兒子,是成立的。

第二句,「相若明鏡臺」。這回不敢肯定了,用了個「若」字,但仍然有問題。明鏡臺的特徵是能映像。雖然所映之像是虛妄的,其性質與相的性質相同,但相不能映相,相都是心映出來的。

打比方說,明鏡臺如同複印機,或者說心如同複印機,它能印出一個相似的相來。這個相就叫作複印件。你不能說複印件象複印機,對吧?只能說複印件象原件,或者象神秀那樣說「心如明鏡臺」更恰當。

前二句:「心即菩提樹,相若明鏡臺。」寫偈時為了表述方便,這裡的心其實說的就是自性。所謂「是心是佛」。而性、相是法性的不同屬性。性是體,相是用。把心與相這二個不同屬性的概念放到一起說,為後面模糊概念或偷換概念提供了機會。就象關公戰秦瓊,看似熱鬧,其實很荒謬。

於是後面一句的爭議就來了。「本是塵埃生」這裡的「本」是指心還是指相?還是都指?

塵埃是什麼?是染污,是誘惑,是妄念。那麼心和相是不是塵埃生的呢?

讓我們回頭看一下六祖的五個何期自性吧。他說自性本自清凈,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那麼首先可以直接肯定心不是塵埃生的。那麼相是不是塵埃生的呢?相由心生,心既不是,那相當然也不是塵埃生了。

最後一句:「何怕惹塵埃」,這是我今天最想糾正的問題。因其誤人子弟實在太多了!

一部濟公的電視劇,使很多人斷章取義,學會了那前半句偈「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自己沒有菩薩的境界,卻盲目地模仿菩薩的作為。卻不知道正好掉進了後面半句偈的坑裡:「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修行是有次第的。如同治病,先喫什麼葯,後喫什麼葯,不同的療程應該有不同的治療方案。 你在什麼境界,就應該選擇什麼修行方法。

很多人說神秀的偈子不如六祖慧能大師的偈子高明,不錯,但是卻不知道神秀的偈子,恰恰適合絕大多數普通人修行。很多人好高騖遠,不管適不適合自己,總想選擇最高級的法門修行,最後往往落得一場空,後悔莫及。

今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容易過高地估計自己,總覺得自己是上根上智之人,瞧不起簡單的東西,不肯腳踏實地做基礎工作,喜歡看上去高大上的,弄得玄玄妙妙的東西。

比如很多人覺得唸佛太簡單,以為那是沒文化的老頭子老太太做的事情,自己要去學禪學密,不整點深奧的,顯不出自己的能耐。最後看看,還是那些唸佛的老頭子老太太成就的多。

話回到題上。後面兩句「本是塵埃生,何怕惹塵埃」,其實一讀就能感覺到,大有破罐子破摔的味道。把它翻譯成白話就是:「本來就是個破罐子,還怕什麼摔。」墮落之此,完全可以做個反面教材了。


這是個關於出世和入世的話題。什麼是修行的最高境界?那就是不著相,不執著。

當年大師神秀做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是所有修行者必然經歷的途徑,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要檢討自己,這一天那件事做得對了那件事做得錯了。一個修行者就是要經常對照聖人所言,對了的要發揚不對的要糾正,不能有一絲懈怠和馬虎。這叫漸修,一點點修為就會上去。開始需要強迫,慢慢變為自然。

惠能大師就要更進一步了,他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頓悟,這種頓悟是漸修的結果。就是上面說的習慣成自然。當一切的規矩都變為一種本性一種習慣,你的內心就是菩提,明鏡一塊,自然清靜。不用拂拭,也不會惹上塵埃。不用故意去抵擋,世俗物慾不會擾亂你心。

但這時是出世狀態,你在一個深山禪寺裏當然可以做到六根清凈,無欲無求。但這不是目的,修行的目的在於入世,而不是出世。出世只是修行的一個階段。你需要重新走入社會,融入社會,貢獻社會。這時的你已經不是過去的你了,修行有了一定造詣。來看看能否真的過紅塵誘惑這一關。檢驗你的時刻到了,檢驗要到社會中去,深山老林中檢驗不出什麼。

面對芸芸眾生,物慾橫流的世界。身處其中你能依然保持清靜之心無欲之性嗎?你是否嚇得不敢融入社會,變得孤僻傲慢,鄙視一切呢?你是否變得不喫肉,不喝酒,不近色,沒有娛樂,沒有愛好。你錯了,你不是出家人,出家人是為傳播佛教而要守戒律的。所謂佛在心中,你不敢享受,就說明你心中仍執著這些。如果不執著,就要任性而為。佛不是不要相,而是不著相,不執著相。

這就是《本是塵埃生,何懼惹塵埃》的含義。說的羅嗦,不知看官明白了沒有?

佛曰不著相佈施,就是佈施的時候不要想著要得回報,也不要想要得果報。行善不要有目的,不要有施恩的想法。所謂從善如流,像流水一樣,自然而然。


此偈寫得不錯。「心即菩提樹」,是說佛在心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向心內覓,不向心外求,人人皆有佛性,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相若明鏡臺」,此公以相為鏡,鑒照自己內心,手段甚為高明;「本是塵埃生」,這是一句大實話,包括釋迦侔尼在內的眾如來及其眾生無不生於塵埃,這是巨大的事實;「何怕惹塵埃」,這句話很深刻,不惹塵埃,如何修佛?塵埃是修佛的不可或缺的資糧。無一物,無塵埃,修行便無從談起。只有不怕塵埃,直面塵埃,消卻8萬4千煩腦(塵埃),方可成佛。

這是我的簡要的理解,僅供參考。


神秀和慧能都在華嚴寺當和尚,神秀是領班,慧能是廚師。有一天,華嚴寺方丈在打坐時,忽感不適,掐指一算,要圓寂了。就想把方丈位傳下去,他傳話下去,明日一早全寺和尚,以修佛心得,都做詩一首,得第一者傳方丈之位,木棉袈裟為傳位之寶。
第二天一早全寺和尚在大典提詩,唯獨神秀一詩,讓香客贊不絕囗,都說絕妙美句。詩如下: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人都為神秀祝賀,說非你莫屬。此時慧能剛好抬水路過,看詩後隨即提詩一首: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眾香客看後,太贊絕句,境界太高了。眾人齊來祝賀,方丈看後,把慧能請進典,做了傳位之禮,並將傳位之寶木棉駕裟傳於慧能,並悄悄告知,此地不宜久留,速離此地八百里,纔是您成佛之地。如知後事如何,切看電影木棉駕裟。


執心非菩提,有相臺非明。

執持生死本,無懼亦是生。

有生必有死,狂妄自無知。

迷字執理者,被困無出期。

佛傳三寶法,濟度迷情眾。

悟者知真實,達者如虛空。

迷惑生死轉,流浪諸趣生。

皈依得善法,解脫依漸次。

尊戒為師父,是為真弟子。

得師正法轉,瞬間即菩提!

心菩隨筆

祝大家開心!

這種「自以為是」的修改無需理會,世間不是什麼東西都值得費腦子去理解的。

我對修改者只能說「無知者無畏」。我也可以肯定的說修改的人都沒看過佛經,不然不會如此修改。我把回答的一些都看了一遍,深感末法時代的悲哀。

五祖考量弟子修行,要門下弟子呈偈,神秀大師寫了: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偈子雖然被五祖說沒有見性,但是在修行上還是有相當見地的,不然神秀大師也不可能 是北宗的領袖人物,武則天請去皇宮請教佛法的高僧。

這四句每一句都說的不知所謂,就是不信佛法作為詩來說,寫的也太淺薄。

如果不認同佛法這一套,我認為也應該持孔子的態度:敬鬼神而遠之,這是處事哲學對於未知的敬畏。


從字面看,應該是源於《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中,神秀作其開悟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意思是說,外在的身,內在的心,要常常照看,如如不動,不要讓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所染污,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方法。那麼慧能大師呢,也做了一首,叫「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一種空觀。至於「心既菩提樹,相若明鏡臺,本是塵埃生,何怕惹塵埃」一句,恐怕後人模仿又對的偈子吧,意思大概是說,所謂心和相不過是分別妄想所生,那麼本來就是塵埃,又怎麼怕塵埃,是這個意思。


這是中國當生示現成佛的六祖大師的詩改!能改嗎?您可明心見性了嗎?六祖的偈只能心領意會!不可言傳!言語道斷!能說得出來的佛不是真佛!能說得出來的道不是真道!能說得出來的禪不是真禪!六祖原偈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針對師兄神秀所作的偈而應對的。神秀偈:身是菩提樹,心若明境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可見神秀大師的境界已是很高了!但沒悟到「真我自性"也可說沒有明心見性。六祖惠能更高一籌,已明心見性,已悟到了真我自性!悟空了!吾暫且對一偈:心非菩提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迷者惹塵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