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核和金屬核小行星的成分當然是不一樣的,地核有較高的溫度,而小行星則沒有,這是最直觀的區別。地核就是指地球的核心,從結構上說,可以分為外核和內核。科學家根據地震波傳播的探測結果,鑒於橫波只能在固態結構中傳播,發現橫波在外核處是無法傳播的,在內核卻可以。

因此科學家結論認為,地球的外核成分主要是液態,內核主要成分是固態物質。地球的內外核溫度是不一樣的,而外核呈熔融態,內核溫度則高於地表,達到了六千攝氏度。不僅溫度高,壓力也很大,地核壓力是地球表面的數百萬倍。如此強大的壓力和溫度下,造就了內核的環境奇觀。在這樣的極端條件下,鐵原子的狀態變得十分不穩定,在其全部轉化為液態鐵的同時,也保留了內核的部分固體結構。

地球內核由於液態金屬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溫度,可形成磁場。那麼小行星的內核就不是這樣了,其主要成分為鐵和鎳。這些成分極有可能是太陽系形成之初的物質,多餘的物質沒有形成原始行星之後,變成了遊離的小行星,甚至一些是原始行星留下的熔融內核物質。

太陽系中最大的小行星帶就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這裡的引力環境處於木星和太陽的引力平衡點上,大量的鐵和鎳天體在早期無法形成行星,比如靈神星,體積再大也不過如此,無法形成行星級天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