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股票的收益比買股票型基金高

我們知道,利潤=收益-成本,買股票型基金相當於讓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幫忙買股票,那麼理所應當地要繳付管理費,此外還有銷售服務費、託管費、申購贖回費,成本上就已經削減了一部分收益,當然買股票也是有成本的,但整體比基金的費率低。

此外,基金是分散到多隻股票上的,那麼一籃子的股票有強有弱,平均一下收益就會被中和。而自己買股票的話可以集中在幾隻優質股上,上漲的幅度就會比基金高不少。

舉個例子,買了易方達消費行業(110022)的朋友,3月18日漲幅爲5.39%,但如果從它持倉的前10只股票中,有4只的漲幅都能超過5.39%,最高去到10%的,如果能押中這4只,那麼收益就非常可觀,比股票基金高很多。

理想總是豐滿的,事實上超短線能押中的人除非非常專業又或者運氣很好,不然十分之六的概率是跑不贏,但因爲存在高收益的誘惑,所以不少散戶寧願自己去操作。

買股票型基金比多一層非系統性風險

交給基金經理的好處就是交給專業人士打理,但如果專業人士不夠專業,又或者存在道德風險,那麼買股票型基金就會多一層非系統性風險了。

基金經理雖然是專業出身,但對於紛繁複雜的市場與反覆無常的職業壓力,難免也會有判斷失誤的時候,操作不當業績就不佳;

基金的業績表現可能一直都很好,但一旦換了基金經理,無法掌握這隻基金原先的投資策略,那麼往往會風格大變;

道德觀念不強的人,可能會藉助職業便利爲私人盈利,比如長說的老鼠倉等......

由於以上種種的風險,散戶與基金經理之間存在信任危機,所以也導致一些散戶傾向於自己操盤。

與其買股票型基金不如買指數型基金

事實上很多散戶都不知道,最合適他們的應該是指數基金。

一來指數基金對基金經理的依賴小,只跟蹤指數走勢,與基金經理的能力沒有什麼關係,可以消除散戶對剛剛提到的非系統性風險的顧慮。

二來歷史數據表明,大多的股票和主動型基金都未能跑贏指數基金,舉個例子,今年來大盤指數滬深300的漲幅爲27.93%,而同一時間段全市場3600只股票只有1750只漲幅能跑贏滬深300,可見即使是牛市,也不一定是個股的牛市,如果你沒把握押中好的個股,買大盤指數會是更好的選擇。

而同一時間段,3084只主動型基金中,只有650只(也就是21.08%)可以跑贏滬深300,可見,投資指數基金不一定比主動型基金差。

買大盤指數基金一來可以分散風險,二來收益還很不錯,總的來說賺錢概率比小散們自己去炒股票的高,所以實力一般的小散朋友們可以客觀地看看自己的能力和指數基金的表現,考慮定投指數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