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難得歇一天的常爸決定在家給孩子做幾樣拿手菜。沒想到,剛到超市拿起兩根黃瓜,就被身邊一位同在買菜的阿姨神神祕祕地拉住了:“哎,這種頂花帶刺的黃瓜都是用了避孕藥的,不能買。”

看常爸一臉詫異,阿姨進一步普及“常識”,什麼無籽西瓜也是加了避孕藥啊,大個兒的草莓都是用了膨大劑啊,吃荔枝會導致手足口病啊,楊梅里面有蟲子啊……簡直就是一本行走的“吃貨百科全書”,或者說是音頻版的老年人朋友圈了。

常爸一邊驚詫老奶奶“博聞強識”,一邊也看着滿目各式各樣水靈靈的水果開始糾結:蔬菜水果有益健康,肯定是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尤其是對孩子來說,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精加工的零食,是獲得全面均衡營養的關鍵。

但這些說法到底是哪些是謠傳哪些是真相啊,萬一給孩子吃錯了,豈不是害了他?

跟娃有關的,一定是大事。常爸今天就請來兩位業內專家,分別從食品、營養兩個方面來揭露一下有關蔬果的流言真相。

專家介紹

雲無心

清華大學生物化學碩士,美國普度大學食品工程博士,資深食品研發人員,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高級會員。從事食品健康科普10年,是科學松鼠會的元老會員,先後在十多家著名平面媒體開設個人專欄,出版了個人科普文集《吃的真相》(1~4)。2017年被中國食品技術協會和騰訊科技聯合聘爲首批食品闢謠大使。

劉遂謙

和睦家醫院臨牀營養師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營養學專業碩士,澳大利亞營養師協會認證“臨牀執業營養師”。有豐富的兒科及孕產婦臨牀營養經驗和嬰幼兒及兒童營養指導經驗,長期受邀爲多家母嬰雜誌、網站、廣播電臺及母嬰節目供稿、審稿、答疑、訪談、錄製等,參與多本營養學專著及教材的中英文翻譯及校譯。

流言1:頂花帶刺的黃瓜不能吃,因爲用了避孕藥。

真相:

正常情況下,黃瓜受精之後開始發育,花就凋落了。這個過程是由黃瓜自己產生的植物激素來控制的。

頂花黃瓜是通過施用外源性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一般是氯吡脲),來改變黃瓜的內源激素水平,讓更多的花結果,並讓黃瓜長得更大。在它的刺激下,沒有受精的果實也可以發育,並且延緩花的凋謝。

氯吡脲是國內外都可以合法使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殘留量很小,不會影響人體健康。而且,它的使用有“自限性”——用多了反而抑制生長、造成果實畸形,所以一般也不會過量使用。

而避孕藥,對黃瓜完全沒有作用,怎麼用也不能讓黃瓜“頂花”。

流言2:無籽水果是用了避孕藥才培育出來的,吃了會不孕不育。

真相:

無籽水果是通過育種或植物激素處理來達到無籽效果的。

與植物一樣,動物體,包括人體的生長、發育,以及生殖過程,都需要激素的參與。

但就像動物激素無法被植物識別和起效一樣,植物激素在動物體內也無法發揮其在植物體內的作用,就好比不同操作系統下的軟件只能被對應的操作系統所識別和使用一樣。

避孕藥本質上是人體激素的類似物,因此才能夠被人體的響應識別機制識別、進而調節體內各項生理指標,達到降低受孕效果的目的。

而植物體內,由於缺乏相應的受體以及信號途徑,用避孕藥是完全無法起到給植物“避孕”的效果的。

同理,在農業生產上使用的各類植物激素,被攝入人體後也不會起到激素的效果。

流言3:楊梅、櫻桃鹽水泡出小白蟲是蛆,太髒了不能吃。

真相:

楊梅、櫻桃的外果皮很嬌嫩,容易遭受蟲害。那些小白蟲不是蛆,而是果蠅的幼蟲。目前農業上也沒有太好的辦法來對付它們,主要還是看天吃飯。

從食品安全的角度說,它們沒有毒害性,還可以提供很好的蛋白質。

當然,這些小白蟲的存在很影響胃口,大多數人是難以接受的。除了希望買到的楊梅櫻桃中不含有它們之外,現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是用鹽水把它們泡出來,然後沖洗掉鹽水再吃。

流言4:好多水果表皮都會打蠟,吃了肯定有妨礙,打蠟的水果一定不能買。

真相:

蘋果、柑橘等水果表面天然存在一層“蠟”。它的作用主要有三種:防止內部水分的蒸發;防止細菌侵襲;在一定程度上,還能防蟲。

水果打蠟是通過在表面產生一層膜來加強這種保護作用。這種處理是常規操作,在國內外都廣泛使用。目前使用的蠟有多種,雖然叫做“蠟”,但都可以食用,比如棕櫚蠟是從棕櫚葉子上提取的,蟲膠則是寄生於樹上的紫膠蟲分泌的樹脂。這些蠟也應用於藥以及多種食品中,比如巧克力豆等糖果和藥物膠囊等。

一般符合標準的水果打蠟用的都是是食用級別的果蠟,對身體無害,但是也有一些不良商家使用廉價的工業蠟代替果蠟。

鑑別果蠟和工業蠟,有一個特別簡單易行的方法,就是在買打蠟水果時,是餐巾紙擦一下水果表面,如果能擦下淡淡的紅色有可能就是工業蠟,這種就不要選購了。

流言5:草莓個頭太大,都是用了膨大劑,不能吃。

真相:

草莓長得大,需要有好的品種、充足的肥料、適當的天氣。

使用膨大劑,確實也有助於草莓長得更大。所謂的膨大劑,就是第一條說的氯吡脲。氯吡脲是國內外都可以合法使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殘留量很小,它能使草莓長得更大,同時可能影響草莓的風味口感,但不會影響人體健康。

流言6:荔枝在賣之前都會泡在藥水中,吃了容易得手足口病。

真相:

手足口病是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本來就在兒童中經常發生。泡荔枝的“藥水”是防腐保鮮劑,作用跟引發手口足症所需要的“傳播腸道病毒”恰恰相反。所以,吃過荔枝的孩子得手口足病,只是巧合,跟“荔枝泡水”無關。

荔枝是熱帶水果,儘管外面有一層看起來厚厚的皮,但其實孔隙很多,既不能保水,也不能阻止細菌入侵。荔枝中的多酚化合物很容易被氧化變色。如果不採用防腐保鮮措施,那麼大多數地區的人其實都是吃不到荔枝的。用漂白粉、抑黴唑、咪鮮胺、特克多、噻菌靈、檸檬酸、鹽酸、二氧化硫等物質來對荔枝進行防腐保鮮,是合法的,只要規範使用的話,並不會危害健康。

流言7:早上吃水果是金,中午吃水果是銀,下午吃水果是銅,晚上吃水果是鉛。

真相:

這是一種沒有意義的說法,人體對食物的消化不分時間。

水果到底什麼時候吃好,其實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

還是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比如是不是胃酸過多、胖瘦、營養吸收、是不是想減肥等情況,來綜合考慮。並不會因爲吃的時間不一樣,水果的營養成分就會有那麼大的差異,只能說晚上吃更容易長肉,僅此而已。

正常兩餐之間吃水果,營養素吸收都差不多。

流言8:有些蔬菜在儲存過程中會使用甲醛保鮮,這種菜不能吃。

真相:

在蔬菜上噴灑甲醛,確實有助於防腐保鮮,不能排除有不法商販採取這種方式。此外,還有一些合法的保鮮手段,比如亞硫酸氫鈉、檸檬酸、食鹽水等等,也有可能被認爲是甲醛。

但蔬菜本身是很好的食物,因爲擔心“不法商販”就不吃蔬菜,是因噎廢食。即使遭遇了噴灑甲醛的蔬菜,其實含量也不會太高。如果很擔心,就多清洗幾遍。甲醛易溶於水,還是很容易被洗掉的。

流言9:老話說了,“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杏和李子千萬不能給孩子吃。

真相:

這個說法比較極端。對於消化功能不太好、消化道比較弱的人來說,李子中含有一些糖醇類物質,攝入過多容易導致腹瀉。

以前藥比較少,拉肚子很容易導致脫水、甚至心肌功能受損等比較嚴重的問題,所以纔會出現這種比較極端的說法。

而之所以之前會有“杏傷人”的說法,是因爲杏中的有機酸比較多,不太適合胃酸分泌過多的人。此外,有些苦杏仁中含有氫氰酸,會導致中毒,不適合食用。

但是,一般情況下,正常人不過量食用李子、杏是不會有問題的。

流言10:吃了水果已經補充了大量的維生素,就不用吃蔬菜了。

真相:

其實,水果中的維生素品種相對有限,比較多的就是維生素C,以及少量的維生素B1、B2。另外,像橘子、木瓜會含有一些β胡蘿蔔素。但是像維生素A、E、D、K脂溶性維生素,水果裏面基本是沒有的,至少果肉裏是沒有的。水果中含有較多的糖分和果膠,果皮中也有一些膳食纖維。

而蔬菜中膳食纖維、無機鹽的含量都比較高,蔬菜中的植物化學素不是通過攝取水果就能大量獲取的。所以,不能用水果來替代蔬菜的。

此外,雖然澱粉類的土豆、紅薯、山藥的熱量跟水果相當,但相對於葉類和瓜茄類蔬菜來說,水果中的熱量還是高不少。尤其是對於一些胖孩子而言,如果用水果去替代葉類和瓜茄類菜,對孩子的體重控制肯定是沒有好處的。

流言11:飯前不能吃水果,影響消化和吸收,尤其 是柿子、山楂等水果,更不能空腹吃。

真相:

柿子、山楂等水果中果膠、鞣酸含量比較高,空腹而且大量吃的話容易跟胃酸發生反應,形成胃結石,因此建議不要在特別餓的時候吃得太多。

而飯前能否吃水果要因人而已。水果中一些有機酸可以幫助增加胃內消化液的酸度,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但胃酸分泌量比較大的人(一般不涉及小寶寶)、胃潰瘍患者不建議飯前吃水果。

對於胖人來說,飯前稍微吃一點水果有助於減少正餐的攝入量,有助於減肥;對於瘦子來說,飯前吃水果,影響正餐攝入量就不太合適了。

飯菜裏面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密度都會更高一些,所以對於小寶寶而言,如果本來吃飯就不好,那肯定就不要在飯前吃水果了,吃完以後飯菜會吃得更少,嚴重的話無法滿足長胖、長高的需求。而對於體重超標的寶寶來說,正餐前稍微吃一點水果是可以的。

相关文章